日本服装生产工艺流程的两个特点
日本人向来以严谨仔细著称,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女装的生产工艺,日本
高级女装生产的特点是少批量多品种。
因此,生产流水线的安排与我国女装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高级女装生产一般采用半自动吊挂生产系统,一个衣架按一定的规则挂上同一件衣服的各个裁片,而且每个衣架都标注序号,这样虽然在吊挂时稍显费时,但对于整个生产管理则是利大于弊。
其一可减少占地,取置方便,快速流通;其二可避免色差;其三前后工序互相监督和帮助,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一下两大特点:
一、辅料的检验、测试和整理
面料(包括部分辅料)在裁剪前,均经热缩、定型加工,其热缩工艺可确保成衣尺寸稳定,定型工艺能将面料丝绺归正,固定织物的经纬纱组织。
因此,不同类型、不同厚薄的面料均可在同类缝纫设备上加工,简单方便,从而可减少调试机器所带来的损耗。
另外,经热缩与定型加工的面料,即可直接裁剪,无须长时间松布冷却,减少布匹堆压起皱,从而节省了裁剪时间(一般可达到24匹/8小时)。
二、工序分析
1、工序平衡
工序平衡是工序分析的重点内容,也是最难掌握之处。
管理人员需要根据产品、设备及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研究,促使流水线通畅快速。
主要须做好以下工作:
科学合理地计算出流水线小组每道工序的平均加工时间,如标准夹克衫为3分钟。
同时要做到每道工序有3个吊挂衣架(即3件半成品),保持均等。
根据工人的技术情况调整工序安排,这里主要考虑工人的技术特长和综合素质。
如有些工人适合做前道工序就不能安排在后道工序;而有些工人技术不全面,则应避免安排在技术难度较大的工序。
员工有时会因生病、请假缺勤等情况,这时也要作适当的调整,否则流水线将出现停顿阻塞现象。
及时调整“亚健康”的流水作业。
这里所指的“亚健康”是指整个流水线表面看上去比较顺畅,其实不然,经常会出现产量下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往往是每道工序的速度变慢。
这时只需调整其中一道关键工序的速度就能改变这种状况,加快整条流水线的速度。
2、工序分析的作用及重要性
工序是构成作业系列的最小单元。
工序分析是指对基本材料加工使之成为成品这一过程的所有作业进行分解,明确每个加工步骤的作业性质、先后顺序、使
用的设备、以及所消耗的时间等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劳动力和设备,确保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加工出来。
明确女装产品加工工序的内容、顺序、所用时间及需要的工具和设备,使生产有条不紊,便于生产指导和管理。
工序分析表或工艺流程图可作为工序编制、生产计划与安排等工作的基础材料,有利于生产线平衡。
发现生产流水线设计的不足,进一步改善工序组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服装企业生产流程
不同的服装企业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生产形态和目标管理,但其生产过程及工序是基本一致的。
服装生产大体上由以下8道主要的生产环节组成;
1.服装设计一般来说,大、中型服装厂都有自已的
计师来设计服装系列款式。
企业的服装设计大致分两娄;第一类是成衣设计,根椐大多数人的号型比例,制定一套有规律的尺码,进行大规模生产。
设计时,不仅要选择面料、辅料,还要了解服装厂的设备和工人的技术;第二娄是时装设计,根椐市场流行趋势和时装潮流设计时装。
2.纸样设计当服装设计的样衣为客户确认后,下一步就是
按照客户的要求绘制不同尺码的纸样。
将标准纸样进行放大或缩小的绘图,称为“纸样放码”,又称“推档”。
目前,大型的服装公司多采用电脑来完成纸样的放码工作。
在不同尺码纸样的基础上,还要制作生产用纸样,并画出排料图。
3.生产准备生产前的准务备工作很多,如对生产所需的面料、辅料、缝纫线等材料进行必要的检验与测试;材料的预缩和整理;样衣的缝制加工等。
4.裁剪工艺一般来说,裁剪是服装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其内容是把面料、里料及其他材料按排料、划样要求剪切成衣片,还包括排料、铺料、算料坯布疵点的借裁、套裁、验片、编号、捆扎等工作。
5.缝制工艺缝制是服装加工过程中技术性较强,也较重要的加工工序。
按不同的款式要求,通过合理的缝合,把各衣片组合成服装的一个工艺处理过程。
所以,如何合理地组织缝制工序,选择缝迹、缝型、工具和机器设备等都十分重要。
6.熨烫工艺服装制成后,经过熨烫处理,会达到理想的外观,使其造型美观。
熨烫一般可分为生产中的熨烫(中烫)和成衣熨烫(大烫)两娄。
7.成衣品质控制是使产品质量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得到保证的一项十分必要的措施,是根据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制定必要的质量检验标准。
8.后处理包括包装、储运等内容,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
操作工按包装工艺要求将每一件整烫好的服装整理、折叠好,放在胶袋里,然后按装箱单上的数量分配装箱。
有时成衣也会被吊装发运,即将服装吊装在贷架上,送到交贷地点。
为了使工厂按时交贷,赶上销售季节,在分析服装产品的结构、加工工艺等特点后,对纸样设计、成品规格、裁剪工艺、缝纫加工、整烫、包装等各生产环节制定出标准技术文件,才能生产出保质、保量、成本低并满足消费者、客户需求的服装。
确定服装流水线的人数
我们没有流水线人数计算的准确的方法,但流水线的组织也是有原则的,首先我们抛开流水线人数的多少,单单从工作站产能平衡的角度反过来认识流水线,从理论上讲,只有每一个工作站的产能相平衡才能发挥流水线的真正作用.每个工作站的产能要与整个流水线的产能平衡才能真正发挥流水线的作用,从理论上讲,我们取得服装每一个工序标准工时的最小公倍数(近似)来确定流水线的人数是最合理的流水作业人数,但服装的品种数量是时常变换的,职工的熟练程度也自然不均,所以这样的理论是不符合实践的.
服装设备很多是通用设备,我们可以把相临的工序进行合并,分成一系列单元,然后还可以求得单元作业时间的最小公倍数(近似)以次来确定我们的流水线人数,但这同样会面临品种数量变换\职工熟练程度不一的问题.但这已经接近了我们流水线人数的理论测算方法,这里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分
解与合并的单元,它们的标准作业时间必须一致或成整数倍数(近似).我们的工作单元不可能过大与过小,这个“度”的把握也是没有准确理论作为依据的。
通常我们按下列原则合并工序组织生产单元:
1、流程kao近原则,同一单元的工序尽可能的kao近,以免形成连续生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搬运;
2、难度相近原则,流水线职工水品参差不齐,对于操作水平好的缝纫工,如果让她做简单的产品,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样对于水平差的职工,如果让她做复杂的工序,必然影响后续生产,降低整个流水线的产能;
3、设备相同原则,合并的工序应该是适合同一种设备来生产的工序;
4、颜色相同原则,对于拼色产品还要注意颜色的相同,这样可以避免因为颜色变换引起的换线。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即使同一工人操作同一机台,其产出也是不稳定的,机械故障,操作者状态,上下工序产量与质量的制约等等都可以随时打破流水线的平衡,这也是服装生产不同于机械制造的主要因素.
正是由于服装流水线的这些因素,我们无法从理论上标准计算服装流水线的人数,这就必然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动态平衡流水线的问题,这个动态平衡包括了品种变换的动态平衡与同一品种生产过程中动态平衡的问题流水线的产能计算方法是:
1、工作时间/单元工序时间;
2、[工作时间/产品整体工序时间]*流水线人数
在流水线平衡的状态下,1、2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但通常我们1的计算结果,总是要小于2的计算结果,生产越是不平衡,这个数字的差距就会越大,流水节拍就越是不合,单元也就越是不同步。
我们可以用2的方法来计算流水线产能的最高目标,用1的方法来计算我们现有的产能水平,从而改善我们的流水线。
这种改善自然就是班组长与相关管理者的作用了,从这种意义上讲,流水线人数的合理数值更大程度的取决于流水线管理者的能力与精力。
试想一条40人的流水线,如果产生了不平衡,任凭管理者的能力有多高,也只能是顾此失彼,要想做到动态平衡是很难的。
如果一条流水线仅仅7、8个人,那一般的管理者完全有经理管理这条线,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管理者半脱产,当然这主要是由简单工序构成的流水线。
这个人数的把握一定要在实践中摸索才能确定,这不是凭经验而是实践检验,我们的任何理论都是来自实践并受检验于实践。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提
出15+5(15台车20名员工)的"万能型"流水线组合。
这也是国内外很多企业实际生产中较为合理的设置。
当然对于长期稳定生产单一品种的企业,这个人数可以适当增加的,但减少往往会形成生产混乱,因为这不利于工序的合并(单元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