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次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填空题题库(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试题)说明:试卷号:2107课程代码:01708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专科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9.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体犯罪主体10.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或者是前段的例外。
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的限制11.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和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12.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或者具体_ 。
人物13.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14.为了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15.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公共利益财产16.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的量刑原则。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17.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或者处罚。
减轻免除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年后,不再追诉。
15(年)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9.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主体10.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或者是前段的例外。
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的限制11.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和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12.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或者具体。
人物13.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14.为了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15.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公共利益财产16.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的量刑原则。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刊事法律为准绳17.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或者处罚。
减轻免除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年后,不再追诉。
15(年)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司法解释和。
立法解释学理解释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及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和。
作为不作为13.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能辨认不能控制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与。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15.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和。
同类客体直接客体16.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给不法侵害人造成,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17.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情节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裁定减刑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司法解释和。
立法解释学理解释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从旧兼从轻原则1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及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和。
作为不作为13.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
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与。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15.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依法对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国家审判机关犯罪人16.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情节1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和正在,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被告人服刑的罪犯1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十三年2017年7月试题及答案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和。
司法解释学理解释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从旧兼从轻原则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及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和。
作为不作为13.犯罪主体就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和。
自然人单位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与。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15.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依法对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国家审判机关犯罪人16.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情节1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和正在,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被告人服刑的罪犯1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十三年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9.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刑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二是。
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强制性最为严厉10.我国的和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国家工作人员军人1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
可能放任12.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和判处刑罚。
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13.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处罚。
免除14.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或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方法行为结果行为15.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人终身自由,实行的刑罚方法。
强迫劳动改造16.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原则和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吸收(原则)并科(原则)17.缓刑考验期限应从之日起计算。
判决确定18.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的法律。
刑事责任刑罚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从旧兼从轻原则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及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和。
同类客体直接客体13.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能辨认不能控制14.为了使国家、、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公共利益财产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和两个方面。
特殊预防一般预防16.管制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三个月二年17.对于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
累犯18.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
5年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或者是。
对前段的限制(是)前段的例外10.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和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国家工作人员军人11.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外交特权豁免权12.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
已满16周岁13.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间歇性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与。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15.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处罚;教唆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满1816.拘役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一个月六个月17.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裁定减刑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年后不再追诉。
15(年)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9.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的科学。
刑事责任刑罚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1.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外交特权豁免权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和。
同类客体直接客体13.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不能辨认不能控制14.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和两个方面。
特殊预防一般预防16.拘役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一个月六个月17.对于构成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累犯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裁定减刑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或者是前段的例外。
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的限制10.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或者具体。
人物11.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和。
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12.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和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1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
已满16周岁14.为了使国家、、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公共利益财产15.为了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16.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情节17.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年后,不再追诉。
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