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与利率的关系
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 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调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作为价值尺度, 媒介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
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相互独立发展到密切联系再到融为一体的过程。
早期的信用与货币这两个范畴是独立发展的。
从时间上考察, 信用的出现比货币要早, 当时的信用主要采用实物借贷方式, 在很长时期内独立于货币范畴之外。
从早期的实物货币直至足值的金属货币制度, 货币的发展也长期独立于信用关系之外。
能够说, 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 信用与货币二者虽有联系, 但从主要方面看, 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可是二者相互独立发展并不意味着否认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进程中, 信用与货币的联系有着久远的历史, 其密切联系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促进发展之上。
一方面, 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
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 扩大了信用的规模。
另一方面, 信用也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
信用的出现发展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使货币能在更大范围内作为商品流通媒介。
信用还加速了货币的流动, 补充了金属货币数量的不足。
可见, 信用与货币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如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 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金属货币已经彻底的退出了流通领域, 实行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 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
从货币形式看, 货币形式同时就是一种信用工具, 货币是经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的, 任何信用活动都导致货币的变动。
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供给, 信用紧缩将减少货币供给; 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结构。
这样, 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给在一起时, 则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金融。
因此, 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
当然, 在金融范畴出现以后, 货币和信用这两个范畴依然存在。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世界性趋势
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 而且能够从另一方面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
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 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
因此,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为了控制投资的高速增长, 在央行采取的诸多货币政策操作中, 被西方金融界称为货币政策”猛药”的存款准备金率一调再调, 而调整法定存贷款利率这一传统的政策工具, 却一直没有使用。
我们认为, 央行之因此迟迟没有提高法定存贷款利率, 除了
考虑CPI、经济增长速度等正常的经济指标外, 还受到一些特殊的外部因素的约束。
在中国利率发挥作用还不具备条件。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利率政策非常有效, 因而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的情况十分复杂。
统计分析显示, 在中国,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同利率变动的关系不大。
而且, 利率水平的降低对存款总量的增长以及增长的速度都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之因此出现上述情况, 其主要原因是: 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是主要的贷款需求者, 贷款需求的利率弹性必然较低; 作为贷款的主要供给方, 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利率敏感性一直较低。
另外,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将导致大量短期资本涌入到国内, 从而达不到提高利率紧缩信用的目的。
因此, 有研究人员认为升息不能解决经济过热问题。
三、中国利率改革的方向及其在宏观和微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利率市场化是指所有利率均由市场决定, 即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所在。
在利率制度方面, 中国应尽早建立并完善利率决定机制以及利率风险管理制度, 保证利率决定机制在最大程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实现利率风险水平的最小化; 在规范微观主体行为方面, 应首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国有企业问题,
加速国有企业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同时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 在产权制度和银行治理结构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在金融市场方面, 中国应努力朝着建立统一, 开放, 竞争, 有序的金融体系的目标迈进, 为市场上的各类竞争主体提供一个尽可能公平, 公正的投融资环境, 从而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实现创造条件。
进一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逐渐提出来的。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同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都对利率市场化的方向作了原则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全国人大经过的”十五”计划纲要, 均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不是目的, 我们不是为改革而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人民福利。
在现代经济中, 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经过货币来表现, 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 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 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 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
可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总体
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 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 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 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
经济运行的实物系统与货币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实物系统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 货币系统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客观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加入WTO后意味着我们承诺按国际通行规则管理经济, 虽然对中国金融市场我们依然能够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 但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 由此带来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 大大增加了中国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
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与其的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化, 即接受市场利率实际上、某种程度已经自由化的现实。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我们对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率依然管制过于严格, 中资金融机构过于缺乏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进行竞争的经验, 其结果可能会使她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某种劣势, 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利率在微观的作用:
利率是经过对现代商品经济中一系列机制发生影响从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
( 一) 企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