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试题 第七章 分配理论

经济学试题 第七章 分配理论

第七章 分配理论
思考练习:
一、判断题
1.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只是消费者。

( )
2.闲暇商品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决定劳动供给曲线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开始向后弯曲。

( )
二、单项选择题
1.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是( )。

A.水平的
B.垂直的
C.向后弯曲的
D.向前弯曲的
2.由于替代效应,闲暇商品的需求量与闲暇价格( )。

A.反方向变化
B.同方向变化
C.二者没有关系
D.二者关系不确定
3.由于收入效应,闲暇商品的需求量与闲暇价格( )。

A.反方向变化
B.同方向变化
C.二者没有关系
D.二者关系不确定
4.工资率的上升所导致的替代效应指( )。

A.工作同样长的时间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
B.工作较短的时间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收入
C.工人宁愿工作更长的时间,用收入带来的享受替代闲暇带来的享受
D.以上都对
5.准租金与厂商的总利润相比( )。

A.前者大
B.后者大
C.相等
D.均有可能
三、简答题
1.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
2.土地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
3.区别以下概念:地租、租金、准租金、经济租金。

四、计算题
1.假定对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为15010+-=ωL D ,劳动的供给曲线为ω20=L S ,问:
(1)在这一市场中,劳动和工资的均衡水平为多少?
(2)若政府宣布法定最低工资为6元/日,则在这个工资水平下将需求多少劳动?事业人数是多少?
2.一厂商生产某产品,其单价为10元,月产量为100单位,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为5元,平均不变成本为4元。

试求其准租金和经济利润。

两者相等吗?
五、实训题
解释地租的决定水平,并分析闹市中心的商店、餐馆要价比较高的原因。

六、案例分析
经过3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头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在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1979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3,1988年上升到0.382,1994年上升到0.434,2002年达到0.454,2004年达到0.465。

2005年达到0.47,这不仅已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区,而且也大大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

突出表现在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虽然各方专家测算的数据有差异,但中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上,这一点并无争议。

200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会议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党内外专家指出,中共这一理念变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


十七大报告还提出,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吴忠民评论说,这些年中国消费需求总是上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低收入者比例太大,他们的消费能力不足。

“在收入分配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他说。

林毅夫指出,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的发展停滞现象即“拉美陷阱”,与收入分配不
当有很大关系。

那些国家在初次分配丧失效率和公平而出现大量贫困和失业人群时,政府为了获取选民支持,出台许多超出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进行二次分配,结果造成很高的财政赤字,出现频繁的财政和金融危机。

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