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试卷讲评(使用)

高一语文试卷讲评(使用)

[ xiāng ]
1.互相:~像。~识。~距太远。不~上下。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瞒。好言~劝。
3.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亲。~中。
[ xiàng ]
1.相貌;外貌:长~。聪明~。可怜~。狼狈~。
2.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马。
3.辅助:吉人天~。
4.宰相:丞~。
(2)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 摄之,然后为 己用。(4分)
310219071330邵旭冉
432
35427
381
29
112
3
02
310219020105张浩琦
615
16396
23
8
111
4
03
310219030604牛彤
530
25322
87
21
111
5
05
310219051001范修莹
407
37776
473
31
111
6
08
310219080909刘扬
438
34839
353
21
111
7
08
310219081509王均颖
367
40946
564
48
111
8
01
310219010127曹玉茹
544
23825
70
14
110
9
01
310219010702宫瑞然
524
25930
99
19
110
10
02
310219020104杜晨曦
701
8653
1
1
110
11
03
310219030108高玉
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
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改动) 材料三: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 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 家思想演化而来,其 基本类型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 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 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 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 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① ,其突出的 趣味性 主要体现在审美上。“趣”往往离不开Δ的生活 场景,但因其新奇和深刻,而获得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审美惊奇。题跋之趣, 不仅来自生活, ② 。在Δ考订的学术活动 中,藏书家们能获得远 离尘世的乐趣。题跋的笔法则表现在修辞、语言上。虽然 题跋 短小,但联想和想 象的运用自可 扩展题跋的叙事空间, 突破 文字的限制;比喻的运用,则大大增加 了题跋的形象性,获得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题跋的文字之美则在于雅言俗语 交错使用,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谐趣。
【注释】①苏公:苏轼。②儋耳:今海南儋县。③绅: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但百姓日常所需的物品, 从集市上买取就能足用, 当然不能平白无故地得到, 必须拿一样东西来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使用。 (4分。注意:[于]市、而、徒、 摄等)
摄shè
基本字义
1.索取,换取:~取。~食。
2.保养:~生。~重(zhòng)。珍~。
3.代理:~行(xíng)(代职务)。~政(代君主管理国家)。
D.本诗通篇无一“怨”字,也未直接发出怨语 ,但字里行间却蓄满怨情,读 来让人深受触动。
16.诗人的“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进行简析。(6分) 诗歌的前两联塑造了一位思念丈夫(良人)、自伤迟暮的闺中怨妇形象。诗
歌的首联通过秋天微凉特征的描写, 引出了少妇因凝神秋叶而触发的思念远方良 人的离情别绪。诗歌的颔联描写了少妇因晓镜晨妆,而产生的自伤迟暮的情感, 同时因听到木叶摇落的秋声,更凭添了一份伤感的秋思。诗歌主要运用了虚实结 合的手法。首联和颔联实写眼前之景,通过对秋景的描摹,触发了少妇思念良人 的情感;颈联通过少妇对戍守关山的征夫的艰苦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征夫 的思念之情;诗歌尾联通过对少女离梦的描写,梦中不知越过多少重山、涉过多 少道水,仍然找不到征人所在的描写,表达了少妇的悲伤之情。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 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 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 一种特色,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 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 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各人不知道 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 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 从熟悉得到信任。 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 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 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 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 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4.捕捉:勾~。
5.迫近:“~乎大国之间”。
6.古同“慑”,怕,使 害怕。
14.从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
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怨 柳中庸 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 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 汉垒关山月,胡笳塞北天。 不知肠断梦,空绕几山川。
人之间。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 中外文坛 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
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
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从论述结构上看, 材料一 是层进式,还是并列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4分)
5.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你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
【注释】柳中庸,唐代边塞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着一“凉”字,运用了双关手法,既交代了时令,回扣了标题,又点明诗人此刻的心境。
B.“晓镜”意如李白“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之句,属于用典手法,这样写显得典雅蕴藉。
C.颈联选用一系列典型意象,如“汉垒”“关山”“月”“胡笳”等,意在表现边塞的苍凉之感。
感人力量。②以最简省的笔墨交待人物和事件,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 。③借助他 人的语言、反应,对主要人物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利于深化主题 。(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①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 然不可 徒得也, 必有一物以 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天下之事散在经 子史中 不可徒使 必得一物以摄之 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 意是也。不得钱不可 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静女》里说,对方从远郊归来, 赠送我新异的茅草, 但通过“Δ,
Δ”两句来看,说草美实在是 另有深情 。
(2)曹操在《短歌行》中说过 “Δ,Δ”,这是说他有 周公 那样的胸襟与诚心,一定会热切殷勤地对待贤才,使天下人才心悦归顺,表达了 作者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 浓厚,更值 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 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 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
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 接触的是 “熟
悉”社会。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 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
549
23290
62
16
110
12
03
310219030228孔珂
483
30277
1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