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管理最高境界

班级管理最高境界

班级管理自动化——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一、浅谈叶圣陶、雷夫教育观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本指语文教学的终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离开学校,离开老师,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我想此话可推而广之到班主任工作中。

我们今天对学生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律自控能力,从而使学生离开老师能自己教育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日后不教育。

如果说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教---即学生自学,那么,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班级管理自动化,就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班级管理自动化,即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这和风靡全美国及全中国的雷夫老师的教育思想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论不谋而合。

它的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论:第一阶段,不想惹麻烦。

(孩子们之所以完成家庭作业或者安静地上课,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不这样会惹麻烦。

)第二个阶段,希望得到回报。

(做作业是为了能有好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让名字上光荣榜);第三个阶段,做事是为了取悦别人。

(得到别人的喜欢、夸奖);第四个阶段,遵循规则,用规则来管理学生。

(班规班纪)第五个阶段,我做事时会考虑其他人。

(我在酒店保持安静,不是因为担心会惹麻烦,不是要讨好老师,也不是有规则要求我这样做,而是因为我能为他人着想,我知道在其他房间里可能有人在休息。

这就是自律自控)第六个阶段,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而且始终遵循,即使父母、老师不在身边,他们也总是与人为善,因为这就是他们内在的天性,他们就是这样的人。

(自律自控、自我教育的行为已经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雷夫老师在演讲中经常说到:“每个孩子都有力量成为最好的自己”“不要想办法去控制你的孩子,关键是教会他们怎么样自我控制”“我只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拯救自己”看来,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不管是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还是雷夫的“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还是我们的班级管理自动化,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自控能力,从而使学生离开老师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二、班级管理自动化1、自动化小队的组建,学生根据性别、性格、学习程度、家庭住址等自由结合,组建自动化小队。

中年级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因此,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班级管理还不能完全自动化,必须是在老师辅助下半自动化组建小队。

也就是在学生自由结合的基础上,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程度、家庭住址等再次调配。

到了高年级,自动化的管理就可以完全放手。

完全让学生自己组建小队。

但为了避免“贫富悬殊”,我们班主任老师在组建前先提条件。

假设全班56个人,那么组建7个小队,每队8名成员,4男4女,8名成员必须是:2名优秀生,2名中等生,2名差生,还有两名自由选。

每个小队优秀生不能超过3个,超过3个的,班主任就要插手干预,强行调走。

因为事先强调了这个规则,所以,大部分学生在组建时都挺自觉。

在组建时,只有1个小队不按规矩出牌,有4名优秀生,引起其他小队的强烈不满,我就强行调走两个,又给这个队调进一中一差。

然后又对全班学生说:请大家把自己的小队与其他小队比一比,看有没有哪个小队特别优秀,哪个小队特别薄弱,有的话提出来,咱们接着调。

同学们不约而同说没有,我又接着说:大家都认为我们现在的小队是最均衡的,最合理的。

现在我们7个小队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哪个小队冲在最前面,跑得最快,最优秀呢,就看哪个小队最团结一致,最齐心协力。

我之所以要对小队成员的性别、学习差异有所干预,是因为如果小队里全是优秀学生,其他薄弱小队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久而久之,优秀的小队没有了胜利的喜悦,薄弱小队丧失了竞争斗志,那么,组建的小队就形同虚设,班级自动化管理也是一句空话。

只有旗鼓相当,竞争才有乐趣可言。

我们班主任调配时要注意性别,这是因为小学男生大多比较调皮,女生大多比较乖巧听话,各自的性格特点起着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的关系,便于纪律约束,方便小队管理。

另外,考虑到打扫卫生,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根据男女搭配原则,他们会根据小队情况自由分工合作。

考虑学习差异,是为了让学生践行“自己的队员自己帮”这一诺言,便于“一帮一”,使老师从“补差”的繁忙中解脱出来。

考虑家庭住址,尽量让居住比较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小队,便于他们上学、放学路上互帮互助,便于放学后学习上的辅导,更便于他们向队员家长沟通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相当于老师家访,约束力更强,家长参与力更强。

注意高低个儿搭配,便于小队自动调位,减少老师调位难的问题。

2、建立完善的评比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小队建立之后,要有一套完善的评比制度,根据班规班纪,分为卫生、纪律、学习、文明礼貌四个方面,量化考核小队一周表现情况。

记录成绩,由小队上打下的方式,也就是一小队记录二小队成绩,二小队记录三小队成绩,以此类推,避免小队互相记录时互相包庇。

这样,一周一总结,一月一汇总,评比出优秀小队。

3、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

只有评比,而没有奖励,等于没有评比。

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和上进心,才是好的教学机制。

如:一周评比出最优秀的小队,每人奖励一颗星,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发给他们,由他们自己贴到自己的争星栏里。

一月评比出的最优秀的小队,老师买一些小礼品赠与他们,或根据季节带他们到野外玩耍。

一学期评比出的最优秀的小队,期末学校评优评先,小队成员不用参与投票选举,都是“优秀少先队员”,优先考虑“三好学生”“优秀队干部”评比。

这些激励措施,极大地调起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班级自动化管理更加顺利。

一味的小队加分、减分,容易让学生“审美疲劳”,尤其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

本学期,我根据三年级学生喜欢新奇好玩的事物,喜欢寻宝、兑换、晋级等游戏,在班里开展“护苗行动”晋级游戏,分为“种子、苗子、花儿、果子”四级,获得30粒种子可以晋为“种子级”;集够30棵苗子可以晋为“苗子级”;集够30朵花儿可以晋为“花儿级”;集够30个果子可以晋为“果子级”。

晋级到相应的级别有不同的奖励,“种子”级可以买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苗子”级可以请小队成员到家里玩一次;“花儿”级可以让父母带自己外出郊游一次;“果子”级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布置的作业。

当小队成员全晋级为“种子”级时,这个小队就是“种子级”小队,可以优先玩班里的沙包等玩具;“苗子级”小队可以优先借阅班级图书角的书;“花儿级”小队班主任向家长写表扬信,由全体小队成员一起到家里向家长报喜,并将表扬信赠与家长;“果子级”小队可以邀请杜校长与他们小队合影留念。

雷夫老师是抓中间带两头,晋级游戏可以很好的调动好、中、差三级学生竞争的积极性,尤其是好学生和中等学生的积极性。

艳马主任曾问我:“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我说最大的受益者是中等学生,因为调皮捣蛋的学生最吸引老师的眼球,你要无时无刻为他们解决纠纷;优秀学生头上耀眼的光环,使你不得不多关注他们他们几眼,最惨的就是中等学生,他们既没有优秀学生的光环,也没有调皮学生的抢眼,老师又分身无术照顾不到他们。

但在晋级的过程中,他会享受这个过程自得其乐,他会吸引同伴的关注,家长的夸奖,老师送给他的惊喜。

4、班主任跟进小队指导,将矛盾解决于小队内部。

小队为了挣分,以强欺人的;小队为了又快又齐交作业而得分,抄作业而互相包庇的;小队中出现总是扣分而不听队友劝告,大家一致要求将其踢出去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亲自帮助他们解决。

5、调动各小队之间竞争的积极性。

建立了旗鼓相当的小队,具备了完善的评比制度、激励制度,下面班主任老师就要在教育教学中时时创设竞争环境,处处彰显小队精神。

利用自动化小队开展各种各样的竞争,如:在运动会中,在学校的各项比赛中,在班级举办的朗诵会,故事会,辩论赛,创编诗集、分享课、特色课等各项活动中,最能调动各小队竞争的积极性,培养小队团结互助精神,更能发现平时忽略的人才。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为学生创设多个岗位,各种比赛活动,学生总能在其中的一项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找到自己自信的泉源。

我班的罗家豪同学,学习不是很好,但在班级夹沙包比赛中获得了第一,(花样玩沙包比赛,(夹沙包、砸沙包、踩沙包)是我们班申报的特色活动,所以,每个学生都在为这个班级特色活动而努力。

)为小队挣了不少分,受到同学们的青睐,经常有同学向他请教夹沙包、接沙包、踩沙包的诀窍,颇引以为豪,因此,他不再认为向别人请教是丢人的事,他也开始主动向别人请教学习上的问题。

比如分享课,由各小队轮流主持、分享。

我们班分享课分为四个环节:朗诵、新闻、科技、笑话,轮到这个小队分享时,队长会给队员开会分工各自要准备的内容,商量本次分享课的主持人及电脑操作员,利用周四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排练,排练不玩,他们会再安排时间。

我们老师不用担心。

比如阅读课:五年级上册课文中,有一首现代诗《中华少年》,有一个剧本《半截蜡烛》,还有一篇课文是小品《打电话》。

对这三篇课文,我没有讲解,只给了一节课自学的时间,然后又给了两到三天课下排练准备时间,利用每周的阅读欣赏课让各小队展示表演。

在朗诵《中华少年》时,各小队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朗诵形式花样繁多,出乎我的意料。

在剧本《半截蜡烛》和小品《打电话》的排练中,各小队也是人人参与,共同出谋划策。

本学期三年级课本中有一首诗歌《太阳是大家》,我也是利用阅读欣赏课开展小队朗诵比赛,我想,他们在排练中对课文的感悟,是我在课堂讲授中无法给予他们的;他们在排练中所达到的团结一心,也是我在课堂中无法给予他们的。

正所谓“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这些评比活动中,孩子们受益匪浅。

特色课:我们班三年级特色课是看《西游记》,我让各小队任选一章节,特色课上给同学们读,给同学们演。

在争胜心理的驱动下,各小队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勇争先,每个队员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唯恐本小队落后。

更主要的是在小队的竞赛中,为了达成小队的目标,队员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为集体着想,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凝聚力,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也加强了,队员在参与小队竞争的同时,已将他人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不断地激励自我,肯定自我。

在促进各小队的竞争活动中,关注差生,始终是我们重中之重的工作。

我们班主任老师必须随时关注各小队中的差生,不能让他们在小队中感到自卑,不能让其他队员无视他们的存在。

我们要让那些所谓的差生,在小队中有为小队挣分的时候,有扬眉吐气的时候,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小队中举足轻重的一员;让其他队员感觉到这些所谓的差生是小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