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权保护关于技术措施的版

权保护关于技术措施的版

权保护关于技术措
施的版
关于技术措施的版权保护
关于技术措施的版权保护
作者
梁志文
摘要
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是指版权人所主动采取的,能有效控制进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并对版权人权利进行有效保护,防止侵犯其合法权利的设备、产品或方法。

当前版权人常见的技术措施主要有:重复制设备、电子水印、数字签名或数字指纹技术、电子版权管理系统、追踪系统以及控制进入受保护作品的措施。

技术措施受保护须满足一些条件:
第一,它必须是有效的技术措施。

在有效的判断上,它可划分为两个标准,一是技术措施控制版权作品的有效性,即对作品的使用、接触需要“版权人许可”,或者“授权”。

二是技术措施本身的有效性,它是指版权人用以控制作品的技术措施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当然,这种技术可行性是指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能充分有效即可。

因为任何一项技术措施不可能是完美的,黑客能够破译的技术措施并不能说明技术措施本身的无效。

第二,它是版权人采取的技术措施。

所谓版权人,是指作者和版权持有人,版权持有人包括出版者、广播组织、版权继承人、作者的雇主等。

笔者认为,只有合法权利人对其采取的技术措施才受版权法保护,对侵犯她人版权的作品加以控制的技术措施不应受版权保护。

当然,对于这一点,其举证责任可由规避技术措施者来承担,以平衡双方利益。

第三,它是一种设备、产品或方法、组件。

即是用以控制版权作品的任何技术、产品、设备及其部件或部分。

根据各国立法实践来看,技术措施能够分为两类:控制访问的技术措施和控制作品使用的技术措施。

侵犯版权人的技术措施也主要体现为两类:规避访问控制技术措施和规避作品使用控制技术措施。

这些规避行为一般表现为“未经版权人许可,对加密的作品进行解密,或对技术措施进行躲避、绕过、移动、关闭或妨碍。


在侵权的构成要件上,“附属的侵权行为”还须考虑其主观因素,即其设计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规避受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

“商业目的”性质的拥有该类装置以及进口、发行、销售、出租或广告行为也具有侵权之主观要件。

当然,如同所有权利一样,技术措施保护也存在权利的限制和例外。

中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六款原则性地规定了对技术措施的保护。

另外,计算机程序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了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保护。

对于技术措施保护的“限制和例外”除在著作权法中的规定外,还将新的例外经过行政法规予以规范。

这是中国技术措施保护在形式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其次,在中国技术措施保护是以侵权行为为中心的。

由于中国著作权法没有“帮助侵权(共同侵权)”的规定,故在某种程度上,含有规避用途的设备、产品或方法的设计、生产、制造和使用行为并不在禁止之列。

第三,在侵权的构成要件上,中国要求行为人“故意”避开或者破坏保护著作权和邻接权的技术措施。

“故意”按照一般法理,是指明知或应当知道版权人采取了技术措施而予以有意避开或破坏。

技术措施保护的法律属性
版权法在当代最出人意料的发展是在保护范围里出现了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

它给版权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突,怎样解决冲突,首先就必须对纳入了版权法体系的技术措施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它实质上是一种网上作品的有偿使用制度。

技术措施是版权人的一种经济权利,也是作品传播者的经济权利,即是一种邻接权。

首先,技术措施是一种经济权利,它是网上作品的有偿使用制度。

随着网络这一第四媒体的发展,网络版权的利用也越来越普遍。

在网络环境下,作品上网就会产生全面自动传播的结果,其原因是网页的后台软件具有类似传统版权法中传播组织的地位。

因此,作品上网在带给全社会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对版权人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

传统版权法面对网络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被大量使用、复制、传播而呈现无能为力的状态,“新酒已无旧瓶”可装,权利人开始采取一些技术措施等自救系统来与盗版作斗争,而且运用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推动了技术措施的版权立法进程。

版权法出现了新型权利处理机制,它们主要体现在:设置收费装置,对作品的具体利用进行收费;集体管理机制得以强化;作品的电子交易将会广泛运用。

技术措施,不论是控制访问的技术措施还是控制使用的技术措施,从本质上看它创设出一种有偿使用作品的新机制,它往往体现“每次使用收费”的目的。

即如果用户需要使用作品,往往需要在付费后才能获得访问口令和用户密码。

从版权法的发展历史来看,版权的使用制度一直随着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国版权保护总会在不同程度上予以反映。

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创造和推广为版权法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数字化权、向公众传播权、出租权、公共借阅权等逐步纳入了新的法律体系。

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