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语文教师的读书生活漫谈
一名语文老师的生活当然不仅仅包含读书,但读书却是一名语文教师的生活中必须包含的内容甚至应该是主要内容。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他还说: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因为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我很相信培根的这席话,甚至觉得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历程就完全符合他的这一论断。
我很庆幸,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是爱读书的。
我的读书生活,早在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之前十多年的时间里就开始了。
童年时代的我不知怎的就那么自卑、孤僻、内向。
因此,就像胡适在他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里讲述的那样,“我没有童年”。
在我的脑子里面,上学之前的记忆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说几乎空白。
而上学之后的记忆,则全部关乎读书。
对于课本,小小年纪的我可算是“不厌百回读”了。
而课本之外,那就是各式各样的书。
那时在离我们学校不远处有一家小书屋。
书屋虽小,可在当时的我看来就好像传说中的“大英博物馆”那样神奇和神秘。
我天天都去那儿租书看。
每天那一两分钱的租金肯定是从本来就不多的生活费里匀出来的。
从看全图画的那种书开始,到后来能够看那种长篇累牍的大块头。
我的小学和初中生活就在这样的单调却不寂寞的读书生活中落幕了。
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知疲倦的埋头苦读,终于换来了那一纸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而且还是我倾心追求的师范专业。
当时的那个陶醉和满足啊,真得难以言表。
我终于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天天以书为友了(小时常因读书而耽误了干活,故被家人批评“不务正业”)!
我要说,今天我能如愿以偿地站在讲台上,做一名快乐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是读书重塑了我的性情,当然也是读书美化了我的生活。
通过读书,我拥有了朝阳一般的生机,拥有了月亮一般的灵气,也拥有了星星一样的执著。
甚至我可以说,是读书让我从此过上了非常幸福而且比较有尊严的生活。
有一次,我幸运地从一本中学生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也许你曾读过的许多书都终有一天会从你的记忆中完全褪去,那些知识也将在你的脑海里不复存在,但正是这个遗忘的过程塑造了你的性情和品格,改变了你的人生。
那篇文章是劝勉中学生多读书的。
虽然我早已不再是中学生,但这句话在肯定我的读书生活的同时也无疑增加了我继续努力读书的信心和动力。
是的,读书好。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而言,读书之好更是不言而喻。
当我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地从事我的教学事业时;当我在课余和学生侃侃而谈时;当生活的烦恼接踵而至时;当工作上的小挫折扑面而来时……真的,得也好,成也发,失也好,败也好,不管何时,我总能感觉到读书带给我的妙处。
得意时,是所读过的书提醒我要淡定;失意时,也是所读过的书鼓舞我要坦然。
现在网络上有句极流行的话说:爱你的人不可能永远陪在你身边,陪在你身边的人不可能都爱你。
是的,能够忠实而恒久地陪在我们身边的,除了书,还会是谁?
所以,我爱读书。
如今的时代,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到处都是灯红酒绿,到处都是流光溢彩。
我们也情不自禁地飞奔起来开始追逐这些美好的东西,但正是这些所谓的美好的东西,在丰富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常常迷离了我们的眼睛。
有的时候,我们真得很容易就成为了生活的傀儡。
尽管曾经有梦的我们也想过努力为自己的心灵寻一方净土,但谈何容易!直到有一天,无意中再次读到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处处净土”啊!
这时候再虔诚地捧起书本,就好像重逢久别的老友一般!彼此都在诉说着心灵深处的声音。
不需要寒喧,更无需礼节的修饰,思想在碰撞中得到融合,灵魂在交流中得以净化,这是一件多么惬意而高尚的事啊!
读书就好比照镜子。
她是那样坦诚地让我再次认识了我自己。
在我的心中,到底追逐着的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是花花绿绿的物质享受,还是一分发自己心灵深处的宁静的愉悦感?我在书中反反复复地端详着我自己。
而今,我终于顿悟:像我这样的人,对物质的欲求本来就不高,硬把自己塞进花花世界,只会给自己徒增许多烦恼!纵不敢说自己真的已经“放下屠力,立地成佛”,但此时此刻心中确已宁静许多,安详许多。
读书已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书相伴,以读书为乐。
也许某一天,执著的我也能登凌书山绝顶,也能一览众山小。
我将一直这样期待着。
故而今后的生活注定永远与书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