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 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 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见下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 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及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 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 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教学启示
教师要尽量设计各种方法,创设有利于学 生发现、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习成为一 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从而充分调 动学生自我探究、猜测、发现的积极性。
信息加工学习与教学观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实质上是由获过程的九个阶段
• 引起注意——变化刺激、吸引兴趣改变体态、语调、音量 • 告知目标——激起期望 • 刺激回忆——明确同化新知识的经验范围 • 呈示材料——注意考虑年龄、基础、学习类型等因素,安
排顺序和份量 • 提供指导——注意掌握指导的程度 • 诱引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作出反应 • 及时强化——给学生行为及时反馈 • 检查评价——独立测试、单元测试等方法 • 促进迁移——系统复习、及时布置新任务
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 ➢ 学习并非是盲目的,而是有意识的,通过主体的主观来实现的。 代表人物
➢ 苛勒 ➢ 布鲁纳 ➢ 加涅
苛勒的顿悟说
基本观点
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 单联结。
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基本观点
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识结构的的过程 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信息的存储 和提取。
“鱼牛”的童话
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 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 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 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 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 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
信息加工理论的启迪
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 征,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
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能一味要求在短时 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要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
组块理论: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学习较多的知识, 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认知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即 结构-建构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皮亚杰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 斯腾伯格
建构主义的原则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 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多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 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传播理论
传播(communication)原指“通信、传达、联 系”之意,后专指信息的交换与交流。
广义的传播可理解为“大自然中一切信息的传送 或交换”,包括植物、动物、机器、人所进行的 信息传播。
狭义的传播主要指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而且又 分为人的内在传播(或称自我传播)、人与人的 传播 。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类型
人际传播: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
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大众传播:
是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 的活动。
教育传播:
是由教育者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 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的信息交 流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
情境性(抛锚式)教学
当建构新材料A时,先呈现一组相关概念(情景),从而有 助于A的学习。
支架式教学
当建构新材料A时,先有同性质的材料B的知识,将有助于A 的学习。
随机进入式教学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 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抽象的经验
视觉符号
指平面地图、示意图、图表等抽象化了的符号,它们与现实事物 已没有多少类似的地方,如地图中用圆圈表示城市、乡镇,用线 条表示了公路、铁路,用曲线表示河流或等高线,用不同粗细的 实线、虚线表示国界、省界、县界等等。
言语符号
是一种抽象化了的代表事物或观念的符号。所谓抽象化就是这种 符号已没有实在事物的形态,不再含有对意义的视觉暗示。
三大类十个层次 以提高系统人员法律素质为目标,按照全市普法工作总体安排,结合自身工作实 际 , 利 用 各 种形式 和途径 开展法 律法规 普及、 教育和 宣传活 动,积 极推进 依法治 局 、 政 务 公 开,认 真落实 行政执 法责任 制,强 化依法 行政、 依法管 理、依 法决策 意 识 , 努 力 实现由 注重依 靠行政 手段向 注重运 用法律 手段管 理的转 变,全 力打造 一 支学法 、懂法 、用法 、护法 、守法 的工商 执法队 伍,将 普法工 作逐步 引向深 入, 在 全市工 商系统 逐步形 成严格 执法、 公正执 法、文 明执法 、依法 办事的 良好风 气, 为 做 好 新 时 期工商 行政管 理工作 ,为整 顿和规 范市场 经济秩 序,营 造了良 好的法 制环境。 一 、 加 强 领 导,组 织有力 我 局 领 导 高 度重视 ,充分 认识法 制宣传 教育的 重要性 和紧迫 性,把 法制宣 传教育 工 作 作 为 工 商系统 整体工 作中的 一个重 要组成 部分, 作为一 项经常 性工作 来抓。 市 局 和 各 工 商分局 都分别 提出工 作目标 ,明确 由努力 增强干 部法律 意识向 提高干 部 法 律 素 质 转变, 由注重 提高干 部依靠 行政手 段向依 靠法律 手段, 全面履 行工商 行 政 管 理 职 能的转 变。 我 局 多 年 来 始终把 加强法 制
教育传播的特点
有明确的目的性 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受者的特定性 媒体和传播通道的多样性
发现学习的特征及教学策略
强调学习过程
教学是提供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现成的知识。
强调直觉思维
帮助学习者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
强调内在动机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强调信息提取
要对信息进行组织,以便于提取,布鲁纳认为,人类记 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
参观展览
展览有陈列的实物、模型、图表甚至照片,由他们组合起来说明某一事件的特定 的意义。
如参观各种博物馆
电视和电影
电视和电影主要是用图像与声音去表现客观事物,在银屏上呈现的只是客观事物 的替代画面,而不是事物本身。
静态图像、广播、录音
由静态图像、广播、录音等提供的信息,通常能为没有文字阅读能力的人所理解。 如小人书、婴儿画报、评书(广播)等
“经验之塔”的启示
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应该从尽可能低 的层次上选择教学媒体;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应该从尽可能高的 层次上着眼;
采用的媒体越多样化,所发展的概念就 越丰富、越牢固。
学习理论
是关于学习的本质、过程、机制、条件及 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学说。它旨在阐明学习是 如何发生的,有那些规律,以及如何才能开展 有效的学习等。
➢ 古典行为主义理论:桑代克、华生 ➢ 新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
桑代克的试误理论
学习是一个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 联结;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 和改正错误的过程。
学习律
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作 好准备有关。
效果律
只要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产 生。
“经验之塔” 的基本观点
“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住 上升,则越趋于抽象。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
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但若把具体 经验看得过重,则是很危险的。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使教育更为具 体、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象。 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 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 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演戏的经验
通常有许多事情是不能直接去实践而取得经验,如一些历史事件, 无法再去取得直接的经验。
观察的经验
观摩示范
将重要的事实、过程与观念用形象动作呈现出来,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准确的观 察,从而获得一种观察经验。
如老师提前演示的化学实验、物理实验
室外旅行
目的主要是观察在课堂上看不到的处于自然状态的事物。 如写生、植物学野外实习和动物学海滨实习等
程序教学的原则
• 积极反应 • 小步子 • 及时强化 • 自定步调 • 低错误率
教学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强化,巩固知识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对“学习”的解释 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 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 来实现。
基本观点 ➢ 学习的实质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映,而是要在头脑中形成认
存在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对“学习”的解释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 后作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 (S-R)就是所谓的学习。
基本观点 ➢ 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 学习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 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 代表人物
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学习资源是建构
主义的基本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