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养老调研报告

2020年养老调研报告

2020年养老调研报告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调研调研总结老年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注据资料显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

据XX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XX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分惊人。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比XX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

2020年以后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三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

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速度较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于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经济基础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国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

要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还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使得老年人生活稳定健康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人口老龄化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但还应该看到现阶段我国近五成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来源看,46%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次是靠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分别占25、9%和23、6%。

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并不固定和稳定,他们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

首先,社会应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帮助扶植力度。

切实实行各种针对老年人的福利制度,如廉价乘车,免费参观等制度;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让老年人有固定的收入;其次,加强社区医疗站,乡村医疗所等基础医疗单位的建设和完善,方便老年人的就医;完善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制度,让老年人生病看得起病,方便就医;再次,社会应对那些既无养老金有没有儿女供养的老人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帮助,使他们能有起码的温饱和健康;最后,社会和社区应该加强各种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如轮椅专用道,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公园广场,老年人活动室建设等,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实幸福。

老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要让每个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需要社会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缩影。

虽然我调研的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城乡、地区老年人养老方式存在的差距。

居家养老建设调研报告2020年养老调研报告 |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涉老部门协同、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大多数设区市和许多县专门出台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文件,有的还将其列入政府办实事工程,建立工作机构,制定相应政策,初步形成了县、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分工明确的工作网络。

各级政府加大了财政扶持和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仅XX年全省共投入居家养老服务经费4167、56万元,其中,财政投入3244、13万元。

如市XX年至XX年,市、县两级政府就投入4000多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00万;XX年和XX年市民政局还下拨本级福彩公益金532万元。

各级民政部门及老龄办为牵头单位,各有关涉老部门特别是劳动保障、卫生、文化、体育、司法等积极配合,认真做好指导和督查工作。

有条件的社区按照就近、方便、经济的原则,新建、改扩建或综合利用社区医疗服务站、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辖区养老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等多种资源,搭建了一批具有日间托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开展居家养老工作的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洗衣、保健、休闲、娱乐、学习等多种服务;同时,为行动不便和有特殊需求的居家老年人开展上门送餐、家政、照护等服务。

有的地方还依托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举办老年护理院,为高龄和困难老人提供离家不离村的照护。

这些服务实行非营利性运作,向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项目基本采取无偿或低偿形式,服务中心的建设投入和日常运作及管理费用,如水电费等支出,由财政或其他资金补助,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最困难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照护问题,基本服务还覆盖了广大有需求的老年群体。

有的地方还积极探索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老年人提供有偿或微利专业化服务的路子,有效地提高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

组织了一支由专职照护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全省现已组织了一支由XX名左右专职照护人员组成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队伍,人员主要以下岗失业“405o”人员为主。

其中,专职人员主要集中分布在和两市,经过一定的基本服务技能培训后上岗,实施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提供无偿上门服务,并已逐步向自费老人提供低偿和有偿服务;助老志愿者组织各市均有分布,成员以低龄健康老人为骨干,以志愿服务和时间储蓄的方式,对居家高龄空巢和失能老人实施结对帮扶、邻里守望、安全巡视等公益性服务。

如余姚市努力实践适合山区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农村老年人协会的作用,普遍建立自然村老年人邻里守望互助会,由60岁以上70岁以下低龄健康老年人,与高龄、孤寡、空巢、失能老人进行上门结对服务。

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服务模式。

全省各地在实践中,创造一批符合当地实际、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

发达地区有代表性的如市海曙区的“两走”模式,即“走进去”:对少数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空巢、病残、贫困等重点困难老人,由服务人员走进老人家中开展服务;“走出来”:对大部分身体尚好、能自我行动的居家老人,通过在社区设置亲情化、人性化的非营利性服务项目,引导其走出家门,到社区的各类公共服务机构接受服务。

同时,充分发挥社区老年人协会作用,建立诸如独居老人联谊会、老年健康俱乐部等组织,拓展居家老人的活动空间,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市上城区成立“为老服务联盟”,搭建了“二化四网六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初步形成“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结合”养老服务社会化模式。

下城区实施“金晖送到家、养老不离家”为主题的居家养老金晖工程,建设“五金项目”模式。

拱墅区推出融助老助残服务和解决“4050”人员再就业为一体的“一岗解两难”新模式,即由政府“买单”设立助老助残服务站,安置“4050”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助老助残服务;全区共建成助老助残服务站30个,安置“4050”人员、残疾人就业166名,为1250余名高龄、孤寡、独居、残疾、困难老年人提供了公益性养老服务。

余姚市鹿亭乡通过老年人邻里守望互助、购买福利性服务、组织志愿者暖巢服务队、拓展敬老院社会化托老功能、整合和调动相关社会资源等途径,构建“虚拟养老院”,初步破解了山区养老难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讲,我省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尚处在初步阶段,一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这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有的已走在全国的前列;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则比较滞后。

如有的市政府至今只投入3万元,有的则还没有任何投入。

另一方面,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在制度化和规是服务设施建设总体还不适应工作需要。

特别是在一些城市老的中心小区,大都为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作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服务设施原先没有列入社区规划,缺少足够的场地开展居家养老照护服务。

与此同时,相关服务资源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现象,造成即使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到位了,有时也很难达到实际开展工作的要求。

二是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且欠缺规般家政服务人员相似。

同时,具有专业素养的居家养老服务业经营管理人员比较短缺,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五是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各地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是政府为特殊对象购买或提供公益性服务,行政色彩较浓,市场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这一方面是由于整个为老服务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有资质、有诚信、有品牌的为老服务企业和中介组织,无力大量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子女的养老观念有待转变,自费购买所需养老服务的意识尚未确立。

六是相关政策措施亟待健全明晰。

一方面,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业的规划、培育、扶持还需在宏观政策层面加大力度,以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和市场主体的发育。

另一方面,相关的保障机制,如风险规避机制、护理保险机制和投入激励机制等尚未形成,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深化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照护体系是得民心、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深入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省委“两创”总战略的实际行动。

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加强规划引导,扩大社会参与。

居家养老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和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尤其是市、区政府应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从服务设施建设、中介组织培育、服务主体扶持、公共财政保障、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在政府的主导下,扩大社会和个人的参与,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尤其是要拓宽思路,采取购买服务、服务外包、项目委托、政策扶持、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市场服务主体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特别是生活照料护理服务。

同时,要强化社会宣传,充分发挥基层老年人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引导广大老年群体和公民树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消费观念,培育居家养老服务有效需求,逐步实现服务供应和需求的相互促进和平衡。

规步规些思考。

一、主要问题一是欠保现象由来已久。

据调查,我县从1994年开始就出现了参保企业欠保的现象。

之后,欠保企业逐年增多,欠保金额逐年增大。

截止xxxx年12月底,企业欠保金额累计已达834万元。

二是欠保现象较为普遍。

从企业数量上看,我县已缴但未缴足保费的企业有51户,占568户已参保企业的9%;从企业行业上看,商贸、文化、农业、工矿等行业都有涉及;从企业性质上看,公有、私有企业都存在欠保问题。

三是欠保问题较为严重。

我县目前正常纳税企业共1103户,其中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117户。

有58户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未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二、原因分析原因之一:企业责任意识淡薄,“无心”缴纳保费。

部分企业领导受年龄、文化程度和地域条件的限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无所适从。

他们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一个钱,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钱”转,忽略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尤其忽略了社会保险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没有把参保缴费工作摆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解决职工老有所养、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去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