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实习报告目录一、前言(一)、工程概况(二)、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三)、依据的规程,规范和标准(四)、勘察工作布置原则,完场工作量及质量评价二、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二)、土体岩性(三)水文地质条件三、地质环境分析和评价(一)、地震效应评价(二)、场地稳定性评价(三)、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评价四、地基与基础的选择和评价(一)、地基强度和变形参数的确定(二)、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三)施工建议,沉桩可行性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五、基坑工程评价(一)、施工环境评价(二)、坑壁稳定性评价(三)、地下室抗浮评价(四)、支护方案建议(五)、基坑排水工程建议(六)边坑监测六、结论和建议附件及附表1.勘察点主要数据一览表2.勘察委托书及工程勘察技术要求3.土工试验成果报告4.水质分析成果报告附图序号图名比例尺图号1.勘察点平面布置图1:300 012. 1-1、工程地质剖面图水平:1:100 02垂直:1:1003.2-2、工程地质剖面图水平:1:100 03垂直:1:1004.ZK6钻孔柱状图1:100 04一、前言(一)工程概况项目名称:2013年岩土工程实习建设单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基工11级项目地点: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校区项目规模:6F教学楼建筑面积326.25m2结构类型:框架结构建筑荷载:最大中荷载:2000KN 最大边柱荷载:1500KN基础类型:拟用人工挖孔桩或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地基允许变形量:平均承载量:200mm 整体倾斜:0.003场地设计标高:30.0m基础埋深:2.5m (标高27.5)建筑物抗震类型: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工程重要性等级:三级场地复杂程度:三级地基复杂程度: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乙级(二)、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受建筑方委托,我院接受了该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根据《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如下:1、查明不良地质现象,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2、查明建筑场地地基土分布,提供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3、划分场地土类型,判别建筑场地类别4、查明地下水赋存条件,评价地下水对砼的腐蚀性及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5、选择基础持力层、提出合理的基础类型建议本工程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
根据任务书及勘察技术要求,我院编制了勘察纲要,采用钻探、静力触探、标贯等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勘探点布设在拟建建筑物角点及轴线上,共布置了勘探孔8个,其中钻孔6个,静探孔6个。
(三)勘察执行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2、《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03)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9、《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0.《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42/489—2008)1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四)、勘察工作布置原则、完成工程量及质量评述本次勘察在规划场址进行施工,各勘探点间距按规范要求进行布置,勘察孔平面位置见附图02。
勘察坐标系统采用国家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高程为黄海高程系统,各孔坐标及高程均由现有3F办公楼B点西南角点房间地面水平角点起O点为引测点。
O点坐标(100,100)、O点地面高程为30.00m。
野外勘察工作于2012年4月24日进行,同年5月7日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见表01。
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表1二、岩土工程条件(一)、地形地貌2013实习场地位于现有3F办公楼A偏东南与现有3F办公楼B偏西南交汇处,西南5.1米处为小树林。
现场勘察时场地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在29.446-29.911m之间,最大高差约为0.465m。
场地距马影河/协子河为20.0m处,地处江汉河流二级阶地,带冲、洪积平原地貌单元,并深受鱼塘的湖泊淤积环境影响。
(二)、土体岩性根据钻探、静力触探、孔内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等多种方法,将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分为5层,各土层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勘察场地下部岩土大体可分为5层,自地面向下各层情况如下所述:1、杂填土(Q ml):地层编号为①。
岩土特征:黄褐色,以粉质粘土为主,含大量砖块、瓦砾、混凝土碎石等建筑垃圾。
分布情况:全场分布。
层厚不均匀,最薄处为1.6m,见于CK5号孔,最厚处为2.6m,见于ZK3号孔,平均厚度为2.33m。
层顶最高高程为29.90m,见于CK6号孔,最低高程为29.50m,见于ZK1号孔,平均高程为29.22m。
2、粉质粘土(Q3al):地层编号为②。
岩土特征:黄褐色,可塑偏硬,饱和,含大量铁锰侵染。
分布情况:局部分布。
尽见于场地的CK3、ZK6号孔一带,层厚不均匀,最薄处为1.3m,见于ZK6号孔,最厚处为1.6m,见于CK5 号孔,平均厚度为4.31m。
层顶最高高程为28.10m,见于CK5 号孔,最低高程为27.4m,见于CK4号孔,平均高程为27.75m。
3、粉质粘土(Q3al):地层编号为③。
岩土特征:黄褐色,硬塑,饱和,含少量铁锰侵染及层中局部带灰白色高岭土渲染。
分布情况:全场分布。
尽见于场地的CK3、ZK6号孔一带,层厚不均匀,最薄处为1.3m,见于ZK6号孔,最厚处为1.6m,见于CK5 号孔,平均厚度为4.31m。
层顶最高高程为28.10m,见于CK5 号孔,最低高程为27.4m,见于CK4号孔,平均高程为27.75m。
4、粉质粘土(Q3al):地层编号为④。
岩土特征:黄褐色,可塑偏硬,饱和,含少量铁锰结核及局部带灰白色高岭土渲染。
分布情况:全场分布。
层厚不均匀,最薄处为1.10,见于ZK6号孔,最厚处为1.9m,见于CK3号孔,平均厚度为1.57m。
层顶最高高程为24.7m,见于ZK1号孔,最低高程为23.8m,见于ZK6号孔,平均高程为24.3m。
5、粉质粘土(Q3al):地层编号为⑤。
岩土特征:黄褐色,硬朔,饱和,含量铁锰结核及少量高岭土渲染。
偶见2-5cm的姜石,其含量约为10%,层中局部夹20-30cm 粉质粘土混粒石,砾石约占40%.分布情况:全场分布。
层厚不均匀,最薄处为8.0m,见于CK3号孔,最厚处为13.4m,见于ZK1 号孔,平均厚度为11.23m。
层顶最高高程为23.0m,见于CK5 号孔,最低高程为22.7m,见于CK3号孔,平均高程为22.83m。
地基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2-2岩土参数指标统计比贯入阻力(Ps)值计算表标准贯入试验(N)值计算(三)、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隔水层的确定场地第①层杂填土孔隙较为丰富,为表部不均匀弱-中等透水层。
第②、③、④、⑤层粘性土的透水性能差,且全场连续分布,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故该场区勘察深度内地下水存在一种类型,即赋存于①层杂填土中的上层滞水。
2、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动态上层滞水赋存于杂填土中,受大气降水和周围生活污水及附近协子河水入渗补给,水量较为丰富。
本次勘察期间测得各钻孔的上层滞水水位埋深2.0-2.8m,标高为27.1-27.9m。
3、地下水水质场地及周围无污染源,如大型化工厂、废品收购站等;也无其它污水来源。
综合水质分析报告:该上层滞水对砼结构及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均具有微腐蚀性危害。
对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上层滞水有干湿交替作用,地下水为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属于B 型;根据场地取地下水试样水质分析成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各离子的含量及评价结果见下表5-6:上层滞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上层滞水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评价表三、地震效应1、拟建筑物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拟建物抗震设防属丙类,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本次勘察,分别在ZK1、ZK6两孔实测了20m以内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Vse分别为:238.1 m/s和232.6m/s(详见后附剪切波测试报告),均介于150m/s~250m/s之间,可判定场地土类型属中软场地土。
3、建筑场地类别根据场内地层情况,本场地覆盖层厚度为28-30m。
综合判定场地类别属Ⅱ类,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45s。
4 、地震液化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所述拟建物均为抗震设防丙类建筑。
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场地在20m范围内均以粉质粘土为主,故可不考虑地震液化危害。
(二)场地稳定性分析根据场区地形地貌及岩土工程特性,场区内不存在产生地裂、滑移、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好,适宜本工程建设。
(三)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评价根据场地气侯、岩性等条件综合评价,判定场区环境属Ⅱ类。
赋存于①层杂填土中的上层滞水对砼结构及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均具有微腐蚀性危害。
杂填土中赋存的上层滞水水量随季节(大气降水)的变化不大,基础施工揭露时必须采用可靠的重力集、排水措施予以处理,以免坑(槽)受到其浸泡而导致施工环境恶化,消除其影响。
(一)、地基强度与变形参数的确定地基强度与变形参数的确定是以分层统计的物理力学参数为基础,依据有关规范、查表、及经验公式计算,并结合我院多年积累的有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地基土层技术参数见表7。
为克服人为因素和设备因素对试验成果精度的影响,各种原位测试的记录、量测由具有相应技术资格的人员承担,标贯及动探采用自动落锤,取样采用取土器,获得的岩土数据较为客观真实。
岩土参数的统计按地质分层进行,异常值的剔除采用置信区间法即(μ+3σ)法则。
各土层各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异系数见表2-5《岩土参数指标统计表》、《地基土体原位测试参数分层统计表》等,从表中看出,各土层各物理力学指针的变异等级一般属低至中等,数据离散性不大,相应的置信水平为95%。
评价岩土性状的物理指标采用的是相应指标的平均值,评价岩土性状的力学指标采用的是相应指标的标准值,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所需的岩土参数选用的是指标的标准值。
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按《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242-2003)采用。
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求得的承载力特征值较为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