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的探析
发表时间:2011-02-28T13:05:28.643Z 来源:《学园》2010年12月下期供稿作者:裘铭
[导读]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裘铭浙江省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
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
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
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
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非常重要的事。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主体的精神品格。
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第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
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第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初高中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
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十分必要。
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第二,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第三,开阔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第四,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要以新激趣。
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
如,在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
教师可利用这一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调一调不同颜色混合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第六,要以情激趣,体现人文关怀。
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生活是现实的、直接的,每位学生都有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中教师要满怀热情,有意识地去引导和培养,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生活,展示生活原色,体现生活的真实情感。
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加上高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快,教师要努力地去拨响学生的“情弦”。
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从而以情造缘,图情并茂,以美激趣。
“美”是美术课具有独特的优越之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教学中,我们应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
如果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这样人文性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使美术学习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等。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
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
同时,美术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也多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
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
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
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
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
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3.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
4.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可表现为:美术与文学、戏曲、音乐、地理、物理、自然等。
总之,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对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培养,这个社会将出现更多拥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在美术教学中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将会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