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一、总则1 本规定包括给水、排水、城市道路、城市桥梁、城市隧道、城市防洪、燃气、热力、城市轨道交通等市政公用工程的设计及其投资估算和概预算的编制。

其它市政公用工程可参照执行。

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分为前期工作和工程设计两部分。

本《规定》前期工作中只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

项目建议书和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深度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3小型简单工程参照本规定可适当简化。

经主管部门批准,工程设计可按一阶段直接进行施工图设计。

4设计文件的编制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市政公用工程的政策和法令,应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条文和现行的市政公用工程建设标准设计规范(规程)和制图标准,遵守设计工作程序,各阶段设计文件应完整齐全,内容深度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5当工程项目中有本规定未列入的内容时,可参照本规定的深度编制设计文件。

二、设计文件编制一般规定1 可行性研究1.1 工程可行性研究应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委托书为依据,其主要任务是:在充分调查研究、评价预测和必要的勘察工作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比较,提出推荐建设方案。

1.2 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成果是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编制设计书和进行初步设计的依据。

1.3 某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经行业主管部门指定可简化为可行性方案设计(简称方案设计)。

1.4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满足设计招标及业主向主管部门送审的要求。

2 初步设计2.1 初步设计应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编制,要明确工程规模、建设目的、投资效益、设计原则和标准,深化设计方案,确定拆迁、征地范围和数量,提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注意事项及有关建议,其深度应能控制工程投资,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主要设备定货、招标及施工准备的要求。

2.2 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工程数量、主要材料设备数量和工程概算。

3 施工图设计3.1 施工图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编制,其设计文件应能满足施工、安装、加工及编制施工图预算的要求。

3.2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工程数量、材料设备表、修正概算或施工图预算。

3.3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施工招标、施工安装、材料设备订货、非标设备制作,据以工程验收。

城市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编制深度1 概述1.1 工程项目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项目研究过程。

1.2 编制依据1.2.1 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立项批准文件。

1.2.2 委托单位的委托书及有关的合同、协议书。

1.2.3 其它依据性文件。

1.3 批准的道路网规划及城市排水规划。

1.4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1.5 主要研究结论1.5.1 对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1.5.2 工程项目结论性评价和推荐方案的意见。

1.5.3 对下阶段工作的建议。

2 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2.1 区域概况。

2.2 道路现状及评价。

2.3 现状道路交通量及评价。

2.4 沿线建筑、文物古迹、树木、河流、湖泊及地上、地下杆管线等情况。

2.5 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地震裂度区划。

2.6 工程地质资料。

3 道路规划及交通量预测4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5 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5.1 分析道路沿线资源土地使用情况及将来开发情况,论证道路修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5.2 论证经济发展对道路交通的要求,分析主要交通源的特点。

5.3 论证修建道路对交通量增长的满足程度。

5.4 论证修建道路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

5.5 论证修建道路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改善的要求。

5.6 论证对文物古迹、树木等的保护措施。

6 工程方案内容(进行多方案比选)6.1 方案设计原则6.2 总体方案6.2.1 总体布置方案。

6.2.2 主要节点方案。

6.2.3 工程建设范围及规模。

6.3 道路工程6.3.1 道路(含主、辅路)平纵横设计方案。

6.3.2 道路交叉设计方案。

6.3.3 路基、路面、挡土墙及附属构筑物设计方案。

6.3.4 人行道及过街设施、公交停车站及无障碍设施等。

6.3.5 道路景观设计方案。

6.4 桥梁与隧道工程6.4.1 沿线桥梁与隧道工程概况。

6.4.2 技术标准6.4.3 桥梁与隧道工程概况。

6.5 排水工程6.5.1 排水工程概况。

6.5.2 技术标准。

6.5.3 排水工程设计方案。

6.6 附属工程6.6.1 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

6.6.2 照明工程。

6.6.3 绿化工程。

6.6.4 其它附属工程。

7 环境评价7.1 大气环境质量。

7.2 交通噪声。

7.3 振动环境质量。

7.4 日照环境质量。

8 新技术应用及建议科研项目9 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和进度计划安排设想。

10 征地拆迁及主要工程数量11 资金筹措12 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见本规定《投资估算经济评价和概预算文件》的相关章节13 结论和存在问题13.1 结论意见根据论证,提出结论性评价和推荐方案的意见。

13.2 存在问题和建议说明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有关建议。

14 附图14.1 道路区域地理性位置图。

14.2 道路平面及纵断图,平面1∶2000~1∶5000,垂直1∶50~1∶100。

14.3 道路规划横断面及拟建横断面布置方案图。

14.4 主要节点方案图。

14.5 桥梁与隧道工程方案图。

14.6 排水工程方案图。

14.7 附属工程方案图。

15 与编制依据有关的文件和附件城市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1、设计说明书1.1 道路地理位置图示出道路在地区交通网络中的关系及沿线主要建筑物的概略位置。

1.2 概述1.2.1 经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有关评审报告及设计委托书。

1.2.2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2.3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1.2.4 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1.3 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1.3.1 道路现状评价。

1.3.2 现状交通量及技术评价(交通量、车辆组成、路口、路段饱和度等)。

1.3.3 沿线(控制性)建筑、河流、铁路及地上、地下管线等情况。

1.3.4 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如河流设计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气温、降雨、日照、蒸发量、主导风向、风速、冻深等。

1.3.5 工程地质资料。

1.3.6 地震基本烈度及对大型工程构筑物区域地震分析评价。

1.4 工程概况1.4.1 工程地点、范围、规模、建设期限、分期修建计划。

1.4.2 规划简况:着重阐明设计道路、立交在规划道路网中的性质、功能、位置、走向、相交道路的性质、功能。

1.4.3 远期交通流量的分析,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荷载等到级的确定。

1.4.4 主要交叉路口渠化处理方式,如选用立交,需阐明其必要性及选型依据。

1.4.5 如为改建道路,需说明原有道路情况,包括路面和路基宽度、路面依据种类及强度、交通流量情况、车速、排水方式、路面完好程度以及沿线行道树树种,树干直径等。

1.4.6 简述工程建成后的功能和效益:对道路路网的影响,缓解干扰提高车速和服务水平的程度。

根据以上内容,阐明工程修建的意义。

1.5 工程设计1.5.1 道路规划情况,包括规划位置、道路规划等级,规划横断面、竖向规划,地下、地下杆管线位置,主要交叉路口的规划。

1.5.2 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1.5.3 平面和纵、横断面设计原则及内容;包括设计道路位置、走向、平面控制点的确定,道路竖向设计的原则及控制因素,设计横断面布置形式,宽度和断面组合的确定与规划横断面和现况横断面(改扩建道路)的关系,现况与新建地上、地下杆管线与设计断面间的平面与高程的配合原则。

1.5.4 设计方案比选及远近期结合和近期实施方案。

1.5.5 纵、横断面设计方案比选。

1.5.6 沿线各种交叉设置方式方案比选,实施方案路口(含平交、立交)交叉流量、流向分析、交通组织及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原则及各部分的基本尺寸和主要设计参数。

1.5.7 路基、路面结构设计方案比选,实施方案确定的原则及内容,包括路基水温及土质、路基强度设计,路面结构类型及设计路面厚度的确定,包括荷载标准、计算方式、计算参数、结构组合、材料选择。

利用旧路工程,需做旧路强度测定与技术论证。

1.5.8 桥梁、隧道及附属构筑物设计原则及内容:包括立交桥梁、过河桥、隧道、大型涵洞、过街设施、公交停靠站、挡墙及交通工程设施。

1.5.9 道路排水方式选择的依据:排水设计频率的确定,方案比选,如为雨水泵站,应确定泵站位置、形式和构筑物标准。

1.5.10 附属工程包括: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等。

1.5.11 沿线环境保护设施及评价。

1.5.12 新技术就用情况及下阶段需要进行的试验研究项目。

1.5.13 工程建设阶段划分。

1.5.14 设计配合:各类新建地上、地下杆管线、沿线文物古迹、特殊建筑、相关部门(规划、业主、管理单位、县、乡、村)的联系配合。

1.5.15 存在问题与建议:包括需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对下阶段设计工作的建议。

2 工程概算见本规定《投资估算经济证价和概预算文件》的相关章节。

3 主要材料及设备表工程全部所需的三材和其它主要设备材料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以表格形式列出)。

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 附件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勘测及设计合同、有关部门的批复以及协议、纪要等。

6 设计图纸6.1 平面总体设计图:比尺1∶2000~1∶10000,包括设计道路(或立交)在城市道路网中的位置,沿线规划布局和现状重要建筑物、单位、文物古迹、立交、桥梁、隧道及主要相交道路和附近道路系统。

6.2 平面设计图:比尺1∶500~1∶2000(立交1∶200~1∶500),包括规划道路中线位置,红线宽度、规划道路宽度、道路施工中线及主要部位的平面布置和尺寸。

拆迁房屋征地范围,桥梁、立交平面布置,相交的主要道路规划中线、红线宽度、道路宽度、过街设施(含天桥和地道)及公交车站等设施,主要杆管线和附属构筑物的位置等。

6.3 纵断面图:比尺纵向1∶50~1∶200,横向1∶500~1∶2000,包括道路高程控制点及初步确定纵断线形及相应参数,立交主要部位的高程,新建桥梁、隧道、主要附属构筑物和重要交叉管线位置及高程,立交应包括相交道路和匝道初步确定的纵断,如设有辅路或非机动车道应一并考虑。

6.4 典型横断面设计图:比尺1∶100~1∶200,包括规划横断面图、设计横断面图、现状横断面图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现况或规划地上、地下杆管线位置、两侧重要建筑、路面结构设计图。

6.5 广场或交叉口设计图:比尺1∶200~1∶500,包括主要尺寸、形式布置、公交车站、过街设施、渠化设计、局部部位的竖向等高线设计图。

6.6 挡土墙、涵洞及附属构筑物图。

6.7 交通标志、标线布置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