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1-10-09T10:47:08.44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戎飞玲[导读] 痊愈:病人自觉症状消失,体征子宫触诊无压痛,未触及包快,B 超示盆腔无积液或包块。

戎飞玲(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妇产科 210024)盆腔炎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常因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虚,病程迁延所致;亦可无急性发病史,起病缓慢,病情顽固,反复不愈。

临床表现可有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

可导致输卵管堵塞性宫外孕或不孕症。

临床上治疗本病效果不是很好,病程长,疗
效慢。

现我们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疗效显著,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将从2007 年4 月至2009 年1 月共有96位盆腔炎患者,我们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2 组,治疗组48 人,年龄32~48 岁,采用抗生素应用 +中药治疗。

对照组48 人,年龄29~49 岁,采用单纯的抗生素治疗。

出院后我们追踪随访2 年内复发的人数比较。

1.2 治疗方法
首先根据患者的证型,采用中医的辩证论治,制订中药处方,煎成药液,分为中药口服和中药灌肠,中药口服一般是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一次一包,在餐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灌肠的中药要浓煎,每日一次,灌肠前排空大小便,宜选在挂完水2 小时后、睡前灌肠,灌肠前药液加温至38~41 ℃。

将药液抽至50 ml 空针内,我们选用的是一次性吸痰管,选用它的优点是管子端头圆润,旁边有侧孔,细而长,减少插管时的疼痛感,液面距肛门小于30 cm,插入15—20 cm,缓慢推入药液,灌完后将臀部抬高10~15 cm,卧床休息1 个小时。

插管深、推药慢、压力低,这样病人痛苦感减低有利于对药物的充分吸收。

注意行经期间停止灌肠。

抗生素:生理盐水500 ml+左氧氟沙星0.4 克,0.5%甲硝唑200 ml,静脉点滴。

1.3 护理方法
病人在病情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有利于渗出液积聚于盆腔凹陷处,促使炎症局限,促进炎症吸收。

饮食上补充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增强其抗病能力,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之品。

做好心理护理,尤其是本病迁延难愈,易复发,导致病人心情郁闷,失去信心,认为是“不治之症”,所以要向患者耐心讲解本病知识,成功的案例,解除思想顾虑,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治疗的信心。

嘱病人每天清洗会阴及肛门,勤换内裤,保持会阴部清洁,禁止盆浴及性生活。

平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本病。

2 结果
痊愈:病人自觉症状消失,体征子宫触诊无压痛,未触及包快,B 超示盆腔无积液或包块。

表1 我们对以上2 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中医古书上没有明确的诊断,但是史书上有记载“经行产后,胞门未闭,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结于胞宫,反复进退,耗伤气血,虚实错杂,缠绵难愈”,根据其特点,应属于带下病、痛经、月经不调、经病疼痛等。

采用抗生素治疗是从西医角度出发针对致病菌选择抗生素,这只是对症治疗。

但是本病病程长,盆腔组织增厚、黏连,形成包块,局部循环障碍,气滞血瘀,湿热与瘀血夹杂,导致病情加重;或随虚寒体质寒化而成寒湿凝滞,湿性缠绵,瘀血阻络则造成病情迁延难愈。

病人的气血阴阳已经混乱,中医强调: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

已经形成慢性就应该根据八钢辩证结果采取相应治疗原则调节全身,多以中药随证内服、保留灌肠为主抗生素治疗为辅巩固治疗。

中药保留灌肠针对其病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或温化寒湿;通过局部用药直达病灶,改善局部疼痛与炎症症状,使增厚、增粗的附件组织黏连消退,包块缩小。

机理是经直肠给药,使药物与盆腔病灶直接接触,药物局部浓度高,中药有效成分渗透直肠壁进入盆腔,直接作用于盆腔内炎靶器官,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作用,从而避免了单纯口服给药后,经肝脏代谢后药物浓度下降,药效降低。

运用中药口服与灌肠、抗生素同治,中西结合,内外兼治,巩固治疗,促进痊愈。

使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而且方便、安全、疗程短、疗效好、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