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架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根据xx的情况,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为实现“实力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新xx目标励精图治。
一、推进质量兴农,实现品牌强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
xx人多田少,资源有限,在抓产业时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化水平。
(一)优化产业布局。
柑橘、茶叶我市已形成一定规模,要按照“改优结构、优化品种、改善品质”的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增加优质高端农产品供给。
依据我市自然、地理、土壤、气候条件,柑橘产业不宜盲目引种,坚持把温州蜜柑做优做强。
特早熟以大分、日南1号、肥之薯为主、早熟以国庆1号、鄂柑2号为主。
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将柑橘熟期结调整为,特早熟:早熟:中熟比例达到1:6:3。
在供给侧结构调整中,我们的重点应在xx最适合发展温州蜜柑的区域里做,只有在这些地方,柑橘的品质才最稳定。
因此,建议集中精力抓好10万亩的高端果品建设,真正实现提高品质增效。
茶叶应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为重点,高标准建设6大茶叶基地,对海拔300米以下的要调整发展最适宜的作物,总面积保持7万亩。
(二)打造产业特色。
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业,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
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支持柑桔自营出口,支持茶叶企业合作兼并,支持鲟鱼鱼子酱、蛋白肽技术研发,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用现代理念发展新的业态,实现三产融合,把产业变公园,做到移步见绿,放眼见绿,处处见绿。
(三)做精产业品牌。
做好柑橘、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管理服务,加大“xx蜜柑”、“xx宜红茶”两大优势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
开展宜红文化的深度研究与挖掘,推进xx宜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持续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集中力量打造“土老憨”、“丰岛”、“天然富锌茶”、“鲟鱼”等xx农产品品牌。
开展绿色食品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活动。
建立健全品牌创建激励保护机制,鼓励媒体宣传推介优质品牌。
(四)推行绿色生产。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发展绿色种养业,建立完善全市土壤质量、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系统,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替减等项目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
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和安全监管体系,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
保证产品安全。
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二、推进城乡一体,实现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加强农村公路沿线综合整治,清除非法堆积物、非法搭建物、非法种植物和乱立站牌等设施,统一规范公益广告宣传牌,开展农村公路周边洁化绿化美化行动,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环境。
完成长江岸线生态复绿工作,同步实施长江岸线及主要支流岸线复绿工程、公路绿色通道提升工程。
扎实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四个重大生态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让农村变得更干净、更整洁、更美丽,真正把乡村建成宜居宜业的乐园。
(二)加强乡村生态建设。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落实长江沿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巩固江河湖库围栏围网拆除成果,强化河(湖)长保护水环境的责任。
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终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
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一批联户供气优质样板工程、气水肥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生态能源示范村。
严格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加大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力度。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乡镇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增强林业生态发展活力,促进绿色富民。
(三)大力发展新的业态。
依托现代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让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
加快推进荆门山文化旅游城、特警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国家柑橘农业公园完成橘园路、入口服务区和景观节点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工程。
发展“农业+文化”为主的农业文化创意产业。
把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区创建与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紧密结合,建设一批农耕博物馆、农耕文化园等项目,打造“柑橘文化节”、“桃花节”、“茶乡女儿会”等特色产业文化艺术节,把文化蕴育于产地、产业、产品中。
积极推进宜红茶博览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完成茶文化博览园建设任务。
发展“农业+健康”为主的康养产业。
依托得天独厚的清江山水、湿地、富锌、医养资源,以天龙湾、大宋山、潘家湾为基地建设清江康养产业试验区,打造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长江山城水都健康城、青林康养小镇、嘉成颐养等项目建设。
(四)提升乡村休闲旅游。
优化发展布局,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积极打造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板块,形成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发展格局,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森林人家、乡村民宿和特色小镇。
打造红高片区田园综合体,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以陆渔生态休闲示范带建设为引领,突出五眼泉镇“两溪两桥”环线建设重点,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村庄。
以云台观、全福河、吕家坳为重点,打造茶叶观光休闲精品线路。
以枝城镇“三河”(九道河村、泉水河村、赤溪河村)、“三畈”(全心畈村、洋津畈村、梁家畈村)为中心,带动农事体验、特种养殖、水果采摘、桃花观赏等业态发展。
三、推进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
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广泛开展“文化e家”、乡村文化(体育)节、农民读书节、文化讲坛等活动,推进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村落文化、乡贤文化建设,扶持一批非遗传承人,推进非遗活态传承。
保护好古树、古村、传统村落、民俗、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遗产,保护保留乡村风貌。
(二)培育农村文明新风。
以治理农村“人情风”为重点,扎实推进“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大力倡导举办文明婚礼、寿礼、葬礼,有效遏制和破除农村不良风气。
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扶持农村道德讲堂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三)建立综合文化体系。
把开展志愿者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美丽乡村融入到基层文化建设中。
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广泛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对基层文化发展的影响力。
积极开展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立综合性文化大院。
四、推进党建引领,强化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强化振兴规划引领。
高站位高标准制定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的目标任务,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
各乡镇(处)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
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
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
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
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
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
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工作,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
(三)大力建设法治乡村。
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
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创新监管方式,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下沉,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
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在提档升级网格化管理基础上,推广“传统”、“法律”、“回应”“三位一体”“新乡贤”社会治理模式,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不断丰富和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形式和载体,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
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善向上、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