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赐.()理云bìn()pèi头()扑shuò()雄chí()bàng地走()阿zǐ()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当.户织()何所忆.()愿.为市.鞍马()()赏赐百千强.()当.户理.红妆()()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3.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
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4.填空。
(1)《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的女英雄形象。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3)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4)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5)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6)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7)诗中的“、”一句,用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8)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一句诗文。
5.简答。
(1)对《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的声音,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织机声,有人认为是叹息声,有人认为是虫鸣声。
你认为是哪种声音?请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句中的“东”“南”“西”“北”是实指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木兰“男扮女装,代父从军”是犯了“欺君之罪”。
你的看法如何呢?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诗中的花木兰吗?为什么?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概括地写出了木兰驰聘沙场的矫健身姿。
请你展开联想,用简短的文字具体描写出木兰驰聘沙场的动作、神态、表情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二、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①描写爷娘:②描写阿姊:③描写小弟:④描写木兰: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数.()建奇功3.区别一词多义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文阅读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
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
牛孳(zī繁殖)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
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
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
非我所知。
”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妻家叩头服罪。
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
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
若遇盗,当来告令。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如言果得。
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迁高阳郡丞,时无郡将,允济独统大郡,吏人畏悦。
及贼帅王须拔攻围时城中粮尽吏人取槐叶藁节食之竟无叛者。
贞观初,累迁刑部侍郎,封武城县男,出为幽州刺史,寻卒。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注:①牸(zì])牛:母牛。
②庵:小草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百姓怀.之妻家不知其故.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但.归,不烦守也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远近称.之曾有行人候晓先发.以.衫蒙其头皆.大惭允济遂发.蒙或.谓曰召村中牛悉.集老母如.其言及.将异居县司累.政不能决.、元武县司闻.之时.无郡将寻.卒2.翻译句子。
(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现代汉语中“路不拾遗”经常与____ 连用,这两个成语形容______ 。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张允济处事艺术的一组是()①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②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③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④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⑤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⑥时无郡将,允济独统大郡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
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他努力用德行教育老百姓,老百姓非常怀念他。
B.武阳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在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
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却不肯归还那头牛,那人就请求允济评判,允济却无法解决这次纠纷。
C.张允济在武阳任职期间,政绩尤其卓异。
在武阳县境内,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境况,远近之人都称赞张允济。
D.张允济后迁升为高阳郡丞,当叛贼王须拔进攻围城时,城中粮食吃光了,官吏百姓采集槐树叶藁本草充饥,也没有人叛变朝廷。
6.断句和翻译。
(1)给阅读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需要加注3处逗号)及贼帅王须拔攻围时城中粮尽吏人取槐叶藁节食之竟无叛者。
7.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张允济是怎样的人?(至少2点)四、现代文阅读《湿湿的想念》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回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
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
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
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
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
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自己的想像,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
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