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①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②宾客大宴,于厅事③之东北角,施④八尺屏障⑤,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⑥而已。
众宾团坐⑦。
少顷⑧,但闻⑧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⑨,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⑩,其夫呓语⑾。
既而⑿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⒀儿乳(37),儿含乳啼,妇拍而呜⒁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⒂不止。
当是⒃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⒄齐发,众妙毕备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⒆,微笑,默叹⒇,以为妙绝。
未几(21),夫齁(22)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23),盆器倾侧(24),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25),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26)力拉崩倒(27)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28),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29)。
虽(30)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31);人有百口,32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33,两股○34战战○35,几○36欲先走。
口有百舌,不能名○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注释:①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北京温雪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
题目为后人所拟。
《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②会:适逢,正赶上。
③厅事:大厅,客厅。
④施:设置,安放。
⑤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
⑥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⑦团坐:围绕而坐。
⑧少顷:一会儿。
⑧但闻:只听见。
但,只。
⑨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
坐,通“座”。
⑩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⑾呓语:说梦话。
⑿既而:不久,紧挨着。
⒀抚:抚摸,安慰。
⒁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⒂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⒃是:这。
⒄一时:同时。
⒅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毕:全、都。
⒆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⒇默叹:默默地赞叹。
(21)未几:不多久。
(22)齁(hōu):打鼾。
(23)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
(24)倾侧:翻倒倾斜。
(25)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
(26)中间:其中夹杂着。
(27)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力拉:拟声词。
(28)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
曳:拉。
许许:拟声词。
(29)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
形容声音之杂。
(30)虽:即使。
(31)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
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32)名:说出。
(33)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
奋,扬起、举起。
(34)股:大腿。
(35)战战:打哆嗦,打战。
(36)几(jī):几乎。
(37)乳:喂奶翻译:京城里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发碰上(有人)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宾客们围绕而坐。
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里有狗叫声,接着便听见有个妇女被惊醒,打哈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不久,小孩子醒了,大声啼哭。
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孩子给他喂奶,小孩子含着乳头仍然啼哭,妇人一边拍着孩子一边轻声哼唱哄小孩入睡。
又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醒了,唠唠叨叨说个不停。
在这个时候,妇女用手拍着小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哄小孩子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的听着,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表演妙极了。
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
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碗等器皿倾斜翻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咳嗽的声音。
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身子渐渐地坐端正了。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妇人也起身大叫。
两个小孩子一齐哭起来。
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个孩子大哭,成百上千条狗叫了起来。
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火烧爆裂声,呼呼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起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在这此时)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这里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的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撤去屏风往里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一)段意:口技演出前的准备及会场情况1、四个“一”:列举道具的简单,为下文描写其模拟声音之丰富形成鲜明对比,衬托表演者技艺高超。
2、“满座寂然,无敢哗者”:渲染开场前的肃静、紧张的气氛,令人期待。
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超,为下文精彩表演埋下伏笔。
(二)2—4段意:口技的精彩表演及听众的反应【一】口技者摹拟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景及听众反应1、声音变化:远——近外——内小——大分——合2、五个“声”,“众妙必备”:排比句式。
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受到一家四口,在静夜被惊醒的喧闹气氛。
3、听众:伸颈、侧目:听的入神,被深深吸引,唯恐有遗漏. 微笑:对表演心领神会,满意. 默叹:对表演者的技艺折服,又不便叫好.【听众已进入表演情景,侧面烘托表演逼真,口技人技艺高超】【二】一家人由醒入睡的情景及听众反映1、声音变化:大——小密——疏2、以动写静:微闻:声音轻微,衬托深夜寂静气氛,为下文高潮蓄势3、听众:表现宾客的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听众随表演变化心态,与上文伸颈、侧目等相照应,侧面烘托表演逼真,口技人技艺高超【三】描述口技者表演一场大火灾的过程及听众的反应1、声音变化:响声大作,小——大少——多2、过程:(1)发现火情:三个“大呼,“火起”,“两儿齐哭”————紧张(2)火势蔓延:俄而,三个“百千”,“中间”,“齐作”————猛烈(3)救火:“又夹”————慌乱3、总体概括:“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体议论:“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夸张,对偶————声音多而杂、紧张气氛4、听众:写出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已使听众以假乱真,置身火场一般,侧面烘托表演者技艺高超(三)演出结束的情景:五个“一”:列举道具的简单,与前文声音的丰富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品质表演全凭一张口,衬托表演者的技艺高超,照应开头,收束全文《口技》期末试卷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 ),便.( )有妇人惊觉.( )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 )是.( )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