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近年来SCI、EI、SSCI收录论文情况分析发展规划办科学技术研究院二〇一四年三月湖南大学近年来SCI、EI、SSCI收录论文情况分析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SSCI),是目前全球公认的衡量一个机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通过研究我校及部分“985工程”高校近年来SCI、EI、SSCI收录论文[1]情况,分析我校科研论文产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湖南大学近年来SCI收录论文情况(一)2001年以来我校SCI收录论文总量2001年以来,我校SCI收录论文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1年仅104篇,2004年超过200篇,2007年超过500篇,2012年达764篇。
但2009年以来,收录论文篇数的上升斜率有所下降(见图1)。
图1 湖南大学2001年以来SCI收录论文情况[1] 本文提到的SCI/EI/SSCI收录论文均为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检索报告的某机构为第一作者单位的收录论文。
(二)2001年以来我校理工类学院SCI收录论文情况1. SCI收录论文总量2001年以来,我校SCI收录论文的产出单位主要集中在10个理工类学院[1],前三位的学院是:化学化工学院(1872篇)、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618篇),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562篇),其他学院均在500篇以下(见图2)。
图2 湖南大学各学院2001年以来SCI收录论文总量比较2. 分年度SCI收录论文增长情况2001年以来,我校理工类学院分年度发表SCI收录论文数量见表1,增长趋势见图3。
[1] 因建筑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等学院发表SCI、EI收录论文量太小,在本研究中不作分析。
图3 湖南大学理工类学院2001年以来SCI收录论文增长趋势图3. 2008-2012年理工类学院发表SCI一区论文数量情况2008-2012年,我校发表在SCI一区刊物上的论文共298篇,占总论文数的8.83%。
一区论文主要产出单位为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均超过40篇(见图4)。
图4 2008-2012年我校理工类学院发表SCI一区论文篇数4. 2008-2012年我校发表SCI收录论文前10的教师据《湖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表彰光荣册》SCI收录论文认领名单统计,2008-2012年,全校发表SCI收录论文数前10的教师中,有6位来自化学化工学院,另外4人分别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和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10位教师五年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均超过40篇,其中曾光明教授为73篇、王柯敏教授为70篇(见图5)。
图5 2008-2012年发表SCI收录论文数前10位的教师(三)湖南大学发表SCI收录论文的教师比例1. 全校发表SCI收录论文的教师比例2008-2012年,湖南大学发表SCI收录论文的教师比例逐年上升,从11.03%上升至15.67%(见表2)。
注:教师数为人力资源处统计数据,包括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
2. 理工类学院发表SCI收录论文的教师比例2008-2012年,我校10个SCI收录论文主要产出学院中,发表论文的教师比例前五名为: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上述学院比例均超过30%,其他学院比例均在30%以下(见表3)。
注:各学院教师总数包括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
如从学院教师人数占理工类教师总数(不含建筑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比例这一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以2012年为例),化学化工学院教师人数占理工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11%,教师发表SCI收录论文占理工类学院总论文数的29.7%;物理与微电子学院占8.3%,教师发表SCI收录论文占13.4%;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占3.5%,教师发表SCI收录论文占7.8%。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占18.1%,教师发表SCI收录论文占9.3%(见表4)。
表4 2008-2012年理工类学院教师数与发表SCI收录论文数比例注:各学院教师总数包括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
3. 理工类学院人均SCI收录论文产出情况以2012年为例,比较各学院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教学科研岗教师、五年聘期及以上教师、博士和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五类人员的人均产出(见表5)。
从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人均产出来看,超过1篇的学院有3个: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从教学科研岗教师人均产出来看,超过1篇的学院有4个:化学化工学院、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从五年聘期及以上教师人均产出来看,人均产出前3位的学院是: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10个学院仅有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均产出低于1篇。
从博士生和科学学位硕士生人均产出来看,人均产出前3位的学院是: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学院。
从博士生人均产出来看,人均产出前3位的学院是:生物学院、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表5 2012年理工类学院人均SCI收录论文产出情况(四)湖南大学与四所985工程高校SCI收录论文情况比较本部分选取中国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所“985工程”高校为比较对象与湖南大学进行比较,同时将“985工程”高校平均值作为参照。
四所高校均为理工类大学,其中,前三所与湖南大学专任教师规模相近,重庆大学与湖南大学在各种大学排名中位次相近。
1. 2008-2012年五所高校SCI收录论文情况比较从论文数量来看,2008-2012年论文总量方面,湖南大学和重庆大学在4000篇以内,其他三所高校均在5000篇以上(见图6);分年度论文量方面,中国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每年均在1000篇以上,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也在近两年突破1000篇,湖南大学产量最低,不到800篇;论文量增长趋势方面,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均稳步增长,湖南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均有起伏,湖南大学增速相对缓慢(见图7)。
从排名位次来看,中国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在全国高校排名一直在前20名以内,华南理工大学在前25名以内,重庆大学在近两年也进入前30,湖南大学则从2010年起跌出前40强(见表6)。
从排名变化趋势来看,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相对稳定,在上下两位之间起伏;重庆大学迅速上升,五年间从47位上升至27位;中国科技大学排名缓慢下滑;湖南大学则处于快速下滑状态,五年下降了12位。
表6 五所高校SCI收录论文数量及全国高校排名情况图6 五所985高校2008-2012年SCI收录论文总量比较图7 五所985高校2008-2012年SCI收录论文增长趋势比较2. 2008-2012年五所高校人均发表SCI收录论文情况比较如以专任教师[1]作为发表SCI收录论文的主体,以2008-2012年SCI收录论文总量为产出值,五所高校中,中国科技大学人均产出最高,重庆大学最低,湖南大学则位于倒数第2位(见表7)。
如以专任教师和在校博士研究生[2]作为发表SCI收录论文的主体,五所高校中,中国科技大学人均产出最高,重庆大学最低,湖南大学仍为倒数第2位(见表8)。
[1]数据来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12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
[2]数据来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12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3. 2012年五所985高校篇均SCI收录论文投入比较以2012年为例,当年自然科学类研发课题经费投入[1]与SCI 收录论文的比值即为论文的篇均投入。
从表9可见,五所高校中,重庆大学SCI收录论文篇均投入最低,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篇均投入偏高。
二、湖南大学近年来EI、SSCI收录论文情况(一)EI收录论文情况1. 湖南大学2001年以来EI收录论文情况2001年以来,湖南大学EI收录论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2009年以来增速放缓,特别是2012年与上一年度相比,数量有所下降(见图8)。
[1]数据来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12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
图8 湖南大学2001年以来EI收录论文情况2. 2008-2012年湖南大学理工类学院EI收录论文情况2008-2012年我校发表EI收录论文5185篇,论文收录数前五名的学院分别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上学院EI收录论文数均在500篇以上,共计3802篇,占全校总量的73%(见图9)。
图9 2008-2012年湖南大学理工类学院EI收录论文总量比较3. 理工类学院发表EI收录论文的教师比例2008-2012年,在我校10个EI收录论文主要产出学院中,发表EI收录论文的教师比例前五名的学院为:化学化工学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述学院比例均超过40%,其他学院比例均在40%以下(见表10)。
表10 2008-2012年各学院发表EI收录论文教师比例如从学院教师人数占理工类教师总数(不含建筑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比例这一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以2012年为例),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师人数占理工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15.2%,教师发表EI收录论文占理工类学院总论文数的20.1%;土木工程学院占13.5%,教师发表EI收录论文占17.4%;化学化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发表论文所占比例也超过教师所占比例。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占18.1%,但教师发表EI收录论文仅占13.3%(见表11)。
表11 2008-2012年各学院教师数与发表EI收录论文数占比情况比较4. 理工类学院人均EI收录论文产出情况以2012年为例,比较各学院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教学科研岗教师、五年聘期及以上教师、博士和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五类人员的人均产出(见表12)。
从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人均产出来看,人均产出前3位的学院是:化学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从教学科研岗教师人均产出来看,人均产出前3位的学院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从五年聘期及以上教师人均产出来看,人均产出前3位的学院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从博士生和科学学位硕士生人均产出来看,人均产出前3位的学院是: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