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13小语何梓莹2013724154
读书真是一件麻烦之事,一开始想要找的书籍是以故事事实类为主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的书籍,可能是因为自己对心理学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连有什么好看的书籍也是不清楚的。
上网百度了一下,没啥结果,去图书馆搜了几下“教育心理学”,还真有结果了。
于是在万千书籍中觅得了这本《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咋一看,还真的是挺好的。
这本书是基于智力三元论框架,书中有一些“创造性思考”、“分析性思考”、“专家型教师访谈”等等,可能是一个比较喜欢实践的人,所以一旦看到书本那么多对实践进行经验分享,就特别开心。
书中的第一章就是“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专家型学者”,哪个老师不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呢?这和“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的道理是一样的。
可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很难得意啊。
就像我们都想当老板,可是有的员工就是不甘于多干点,想着自己做了工作一定得去邀一下功;就是耐不住性子,焦急呗,就想不到深谋远略了。
现实上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不然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员工而只有1%的老板呢?这和我们当教师都是一样的,谁都想当个好教师,相当各“专家型教师”,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就会坐不住了,学生们没有进步,我们就会着急;学生们上课吵闹,我们就会发火......可能这就是普通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专家型教师”总能根据各种情况应对各种问题。
所以,趁现在我还是激情满怀的,就要奔着我的“专家型教师”前行吧!
书中讲到,成为“专家型教师”与年龄无关,但与思考有关,所谓思考就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化解实践中的问题,注意,一定是要“巧妙”的运用。
谈谈认知发展,书中说,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牢记,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很重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是说,一个人的生理特质会影响他寻求怎样的社会环境,而这些社会环境也会带来生理上的变化。
大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塑性。
并且能对不同的环境影响做出反应。
其根本在于,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总是相互作用的。
我们通常会认为儿童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其实,儿童也能影响他们所处的环境,记住这一点很重要的,尤其在涉及家庭和朋友的
情境中,更是如此。
有些时候,儿童自己能发现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来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孩子去上音乐或者美术课程并不是因为家长让他们去参加的,而是自己坚持去的。
因此,孩子的音乐、美术或者其他方面的学习和发展都源自他们自身对其所处环境的影响。
譬如,父母对待每个孩子孩子的独特方式,或者每个孩子在家庭之外结交的特殊朋友。
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造成的。
就是说,许多认知都是合作性的,人们的学习结果是一种学习和理解的群体效果。
说到孩子的认知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譬如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很集中学习也很用功,但似乎很多懂事还是不懂;另外一些学生尽管看上去并没有用心但却掌握很快。
到了考试,一些学生很轻松地过关,另一些学生却很难通过。
这是为什么呢?想了想,其实可能是他们处在不同的认知水平。
每个孩子的认知智力发展水平速率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因此造成了一定的差异吧。
认知发展可以通过成熟、学习,或两者的结合得以实现。
成熟是指由生物性成长带来的相对持久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以是认知的、情绪的、生理的,它是生物成长的结果,与个体经验无关。
成熟是预设的,也就是说,它的发生不依赖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所以,专家型教师就会懂得,无论自己工作多么尽心多么优秀,也不能强迫学生思考或做一些超出其生理成熟的事情。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知道对于拟教授的技能而言,从生理学角度看学生多大年龄才足够成熟。
其实,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但学习不是预设的,无法在缺乏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
学习是一种由经验引发的思维和行为上的相对持久的改变。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你需要知道学生在相应的年龄段应具有何种能力和行为,而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先前经验。
其实,书中讲了许许多多的内容,认真学到的真的是很多,对以后的实践肯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我觉得学生是需要尊重的,我不可能说出“我对你们很失望”的话,学生尊重老师,老师也必须要尊重学生。
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或许是小学启蒙老师给予我最大的支持,也是激励我慢慢走下去的动力。
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水平都不一样,所以能接受的情况也不一样,我想好好珍惜每个学生的独一无二。
《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还是挺好的,理论是实践指导都有了,
还是那句老话“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咋不想当“专家型教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