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法 韩宝江

浅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法 韩宝江

浅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法韩宝江(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北京100091)摘要: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如“仁”、“孝”、“政”,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做出含义完全相反的回答。

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心里都有数。

这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加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学生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601(2006)03-0014-03《论语》一书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的思想体系化和科学化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思想的时代价值,对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着一定借鉴作用。

孔子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识,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惯例,在长期私人讲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才提出来的,但是孔子一生实践教育,在世界上最早、也最成功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且卓有成效。

在孔子的门徒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先进》)这些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也代表了他教育理念的成功:因材施教,成就精英。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运用这一方法的事例是相当丰富的。

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冉求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做出含义完全相反的回答。

这里的“进之”和“退之”就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思想。

又如在《颜渊》篇中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作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收稿日期:2006 ̄03 ̄13作者简介:韩宝江(1972-),男,山东潍坊人,北京市中关村中学一级教师。

第24卷第3期太原教育学院学报Vol.24No.32006年9月JOURNALOFTAIYUANINSTITUTEOFEDUCATIONSept.200614——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总第79期)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子路》)”区别受教育者的才智高低进行不同的传授,“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在孔门弟子中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自汉代起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含义,平时生活严肃庄重,处理事情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

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解答也深浅不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

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再如弟子们同样问孝(《为政》),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意思是说,父母在时,依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后,依照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说,对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疾病。

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如果对父母缺乏敬爱之心,与犬马养活人没有什么差别。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难在儿子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

碰到事情,由年轻人效劳;遇到好吃的好喝的,让年长的享用,就竟然认为这就是孝吗?)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心里都有数。

把学生的性格特征分为“狂者”、“中行”、“狷者”三种类型,“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人有偏激、拘谨和介于二者之间(即“中行”)的三种不同性格。

对于为政之道,也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

见《子路》: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15——韩宝江:浅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法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

”(“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

”“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

”)再如《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答:“我怎敢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

”孔子说:“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季氏》中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孔子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的不同特点而施教,真可谓变化无穷。

难怪宋德叹服“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还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

”(《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

)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孔子的培养目标在于“成人”、“成德”,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孔子最重视的还是他们的“德行”,如孔子评价子贡不如颜渊。

宰我虽以“言语”闻名,但孔子斥之为“不仁”,以其不行三年之丧而自觉心安理得。

冉有善于“政事”而为季氏聚敛,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子夏以“文学”见长,孔子责之以“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仲弓长于德行,但讷于言而敏于行,时人评价其只知“仁”而不知“佞”之机变,孔子则称赞仲弓,虽然不一定称得上“仁”,但“佞”却是绝不会不去作的(《公冶长》)。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贴近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和“一刀切”。

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照顾到个性发展的特殊需求,正视并适应个别差异,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使教育对象各尽其才,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1]严军.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2]何克抗.孔子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四大支柱[J].教育技术通讯,1999,(12).[3]来可泓.论语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