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质量评价体系

土壤质量评价体系

土壤质量评价体系
1 土壤的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土壤物理指标、土壤养分和常规化学指标、土壤生物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四类,土壤物理指标中,质地、含水量和耕层厚度使用频数最多,土壤养分与常规化学指标中,有机碳和pH 使用频数最多,土壤生物指标中酶活性、细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使用频数最多,但相比于物理指标和土壤养分和常规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的应用较少,污染物指标中重金属指标的使用频数最多;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中主观法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法的主成分分析占主导地位;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中综合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应用的最多。

在我国,土壤质量概念较为广泛,也可理解为土壤肥力、土壤地力、土壤生产力、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

通俗地说,土壤肥力、土壤地力和土壤生产力主要关注土壤的肥瘦如何,而土壤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则主要关注土壤干净与否。

2 评价的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可以大致分为:1)物理指标,2)养分与常规化学指标,3)生物指标,4)污染物指标。

基于土壤肥力质量(包括土壤地力、土壤生产力)的评价主要依据前三类指标,而基于土壤环境质量与健康质量的评价则主要依据后一类。

3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包括主观法、客观法和主客观综合法三种,主观法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模糊分析法和最
小平方法等;客观法包括主成份分析法、均方差法、多目标规划法、最大熵法和简单关联函数法等。

4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
土壤质量评价应该包括两步:第一是对单一指标进行评价,可以将具体的指标“实测值”与已有的“标准”进行比较,这有助于了解土壤的实际具体问题所在;第二步是针对所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这是为了了解土壤总体的优劣。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包括综合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模糊判别法、灰色关联法、神经网络模型法、灰色聚类法、线性回归法、地质累积指数法、物元模型法、T 值分级法。

表1 我国耕地地力评价指标
Table 1 Indicators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
5 评价原则
在土壤质量指标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导性原则,选择对土壤质量影响大的限制性因子;
2)独立性原则,选择的指标之间具有独立性;
3)敏感性原则,选择空间变异大的指标,以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
质量的变化;
4)稳定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这样评价结果具有阶段性实用;
5)易操作原则,选择获取相对较易或获取成本较低的指标;
6)最小数据集原则,在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的前提下,出于降
低评价成本,选择最少的评价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