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
压青。绿豆、田菁 3—6 月均可播种,一般每亩用种 3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对低 产田来说,通过下列途径可以增加有机质含量,以培肥地力。对高产 田来说,由于有机质不断分解,也需要不断补充有机质。 一 增施有机粪肥。堆肥、沤肥、饼肥、人畜粪肥、河湖泥等都是良 好的有机肥。 二 提倡秸秆还田。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比施用等量的沤肥效果 更好。大力提倡以小麦高茬为主要措施的秸秆还田技术,小麦收割时, 留 20—30 厘米高麦秆,经一个雨季的风吹日晒雨淋,到小麦再播种 时,已变成半分解状态,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简单易行, 省力省工,但在还田时,就应加施化学氮肥,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 三 粮肥轮作、间作,用地养地相结合。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复种 指数越来越高,致使许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实行粮肥 轮作、间作制度,不仅可以保持和提高有机质含量,还可以改善土壤 有机质的品质,活化已经老化了的腐殖质。 四 栽培绿肥。栽培绿肥可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改善农 业生态环境及土壤的理化性状。主要品种有苜蓿、绿豆、田菁等。苜 蓿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一般每亩用种 1—1.5 公斤,在盛花期
土壤有机质含量 上传视频 单位体积土壤中含有的各种动植物残体与微生物及其分解合成 的有机物质的数量。一般以有机质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 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及生 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 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 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 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中文名 土壤有机质含量 外文名 organic substances content in soil 表示 以有机质占干土重的百分数 影响因素 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