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琴教案

古琴教案

古琴教案指法班·第一节·【指法·勾剔】一、弹琴姿态琴:琴身宜靠案边,琴头靠右,琴轸置于桌边外;琴头背面接触桌子最外沿者以及雁足下方,须垫防滑垫。

身体:对准四五徽之间;两腿张开,足分八字;全身放松,沉肩坠肘,肘部水平,垂直于琴弦;身体距桌子边缘大略20公分左右。

手:状如握球,姿态放松,动作简静;小指不用,须伸直;弹弦于一徽与岳山之间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处。

琴桌琴凳的安放:琴桌比一般桌子低,大概70公分高;桌面与琴凳面距离应在30公分左右。

二、勾右手中指向身体方向击弦。

中指指肚前三分之一处搭在琴弦上,指根发力,斜向下45°击弦,发出半甲半肉之声,搭在下一根琴弦上。

注意:中指中节不可弯曲;肘腕不可向后拉拽,也不可向下摁弦。

连勾:勾完一弦后,肘带腕掌向后挪动约一个弦距的距离,指肚向上提至勾所用之位置,然后再于此时所搭之弦上做勾。

注意琴面前后的弧度。

三、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

中指勾后,肘腕向前平移少许,指肚搭在弦上,中节突出,末节伸直,向前一根弦斜向上45°骤然弹出,发出纯粹的甲声。

注意:注意不要剔到两根弦;音色须干脆清亮,不可向前送,不可拖泥带水。

四、勾剔组合琴曲中,勾剔通常前后连接配合。

写作。

组合练习:【古琴知识·古琴概述】一、古琴概述古时名称:琴,玉琴,瑶琴,七弦琴。

历史:传说不可考;实物考证,湖北曾侯乙墓,距今2400余年。

传说:“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可不必尽信。

发展:西汉以后完善——最晚魏晋定型——隋唐宋明兴盛——清衰落——近代复苏——2003年古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古琴热兴起。

意义:1、中国最早的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和瑟一起)。

2、《神奇秘谱》:世界上存留最古老的器乐曲。

二、古琴与古筝的区别方面古琴古筝形制弦数7 21体积细小宽大是否有马无有是否有徽有无一弦几音多音一至两音声音音量小大音高低沉高亢音质厚重清亮弹奏方法右手向下弹弦向上弹弦左手按弦弹奏是否带假指甲否是学习周期长短文化意义弹奏目的娱己悦人弹奏群体文人艺人历史3000多年相传为秦代由古瑟演变而来(破而为二)琴谱减字谱工尺谱三、古琴的构造四、古琴的文化意义与音色特征泛音——天;散音——地;按音——人。

古琴音乐最大的特点:按音变化丰富,有浓厚的语气感。

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人文意义。

另一种说法:崇尚上古“声多韵少”的有所“禁”的琴乐(《说文解字》:“琴者,禁也。

”),尚右手指法,多用齐撮(和声),而贬低后世受民间音乐影响而“韵多声少”、崇尚左手吟猱的琴乐。

·第二节·【指法·抹挑打摘右手组合】一、抹右手食指向身体方向击弦。

要领与勾基本相同,只是用指换为食指。

二、挑右手食指向外击弦。

右手大指捏在食指末节中间,两指捏成十字,各探出约半公分。

中指名指扶在相隔一弦的弦上,大指食指捏成的圆圈向回收,虎口张开,随后大指骤然斜向前下方45°挤出食指,使食指自然地被大指推出而碰到所弹之弦,发出一纯粹的甲声,随后食指抵于下一个弦上。

注意:大指须避免蹭到弦;不可以手腕、手掌连带食指向前送,手掌须不动。

琴曲中,抹挑通常前后连接配合。

歴:连挑两根弦。

挑完第一根后,手掌带肘向前平移一个弦距的距离,然后向下挑出。

三、打右手名指向身体方向击弦。

要领与勾基本相同,只是用指换为名指。

四、摘右手名指向外弹出。

要领与剔基本相同,只是用指换为名指。

五、勾剔抹挑组合【古琴知识·购琴与保养】一、购琴指南1、弹奏合手亢指:岳流太低,或者岳山过高,使得琴弦离琴面过高,弹奏困难(尤其在高音区)。

打板:龙龈或岳山太低,使得低音区琴弦离琴面过低,弹散音时使琴弦与琴面发生接触,产生杂音;或琴面坡度不精确,导致按音也出现打板。

沙音:琴面局部不平或琴弦不直导致的杂音,一般发生在某一具体部位的按音中。

2、音色影响琴音的几个主要因素:木头质地,木头新旧,挖槽腹技术,琴弦质量,以及其它。

(1)音色优美松透:散音坚实厚重,泛音清澈明亮,按音婉转绵长;每张琴的音色也有其个性,有的坚厚沉着,有的柔美细腻,有的高亢嘹亮,皆可因人所好自由选择。

(2)余音绵长:按音的余音要长(不同于散音余音)。

(3)音色和音量统一:上中下准、各琴弦、泛音散音按音音色音量协调,不能忽大忽小、忽高忽低。

3、选材(1)木头:一般越旧越好,声音松透。

桐木:古人所谓桐木是指梧桐,现在比较少见;新琴多为泡桐,质地松软,音量大但容易变形。

多用作练习琴;也有青桐、川桐等,质地较泡桐木为好。

杉木:质地松软细密,尤其老杉木,音色尤佳。

松木:也有适合斫琴者,但松木疖子较多,很难见到好材。

其它如槐木等也有少量使用,但均不常见。

岳山、龙龈、护轸、琴轸、雁足等则多用紫檀、红木、花梨木等硬木,不必刷漆。

(2)灰胎:灰与漆搅混,涂于琴面,在面板与表漆之间起缓冲作用。

①鹿角霜:鹿角磨成粉末制成,发音和坚实度均好。

②瓦灰:用汉瓦磨成粉末制成,发音比鹿角霜好,但坚实度不够。

③八宝灰:用金、银、玉屑、钿壳等名贵物品磨制而成,使得琴面熠熠发光,一般多见于王公贵族家所制之琴中。

由于硬度过大,实用性并不高。

④此外,还有瓷灰、砖灰、泥灰、膏灰、血灰等,但均不常用。

(3)表漆:涂于琴的表面,使得琴面光滑耐磨,尤其为左手滑弦服务。

①传统大漆:即漆树提取的天然生漆,又名国漆,传音较好,且最为坚实耐用,寿命可达上千年。

但易受气候、干湿度影响,且产量低、价格昂贵。

一般新琴制成后需要一至二年的弹奏趋于稳定。

此外,未干的生漆容易形成过敏。

②合成大漆(腰果漆):腰果树所产之漆,也属于天然漆类。

风干较快。

但应用不过数十年,虽坚硬度好,但寿命未知。

③化学漆:光亮度大,漆脆,光滑,微微有籽粒。

价格便宜,但活性和传音性皆不如传统大漆。

(4)断纹:由于漆、灰与木质三者间的膨胀系数不同,经年累月受寒暑温差热胀冷缩以及音响震动的影响,漆面上出现的细小裂缝。

主要有牛毛断、流水断、蛇腹断、冰裂断、龟背断、梅花断。

其中形成梅花断的琴最为古老。

正常的琴需经数十年至百年才能出断纹。

但也有老琴漆质与灰胎坚硬,百年而不起断。

或若漆灰中漆太少或表漆太薄,则数年内亦可出断纹。

也有新琴而仿断纹的。

(5)徽位、琴轸等零件:徽位最好选择白色发亮之材料,如蚌壳。

不能凸出,凸出者为盲琴。

琴轸最好选用玉轸,拧之光滑舒适。

古琴选购的最终标准:音色好,而非工艺和选材。

二、古琴保养1、弹奏及放置琴不可闲置,琴是有生命的。

须多弹奏,方能声音清亮发越。

弹奏时须使琴弦与岳山呈45°角振动,勿使上下振动,久之易使岳山损坏。

最好不要将琴长期平放于桌上。

可在墙上钉钉子,琴头朝下挂于墙上,这样古琴的受力会更加合理。

2、干湿度及其它不宜太干也不宜太湿。

太干则易裂,太湿妨碍木头自然风干。

气候太干或太湿时,可将古琴置入琴盒或琴囊内保存,以保护琴身自有的干湿度。

南琴北带须注意保湿(可适当使用加湿器),远离暖气;北琴南带则一般无大碍,只须注意雨季防潮,可将龙池和凤沼堵住。

不可暴晒,防止温度骤变。

不要放置与受到日晒的汽车内。

可适当抹润滑油(或白凡士林等,成分须尽量单纯)。

作用:使左手走弦光滑流畅;防止琴面磨损;防止干燥。

3、琴身清洁弹奏前要将手擦干净,以防手指上的水、汗、油等粘在弦上。

须勤擦拭琴面灰尘,以防灰尘附着于琴弦背面,将漆面划伤。

不可用化学洗剂,最好用柔软的眼镜布等,蘸少量清水擦拭。

4、防止磕碰外出携琴应置于琴囊、琴袋或琴盒中,最好于琴囊外再套一层琴袋或琴盒。

放琴时最好将琴轸悬空,或以琴底面朝上,以免使琴轸转动,导致琴音不准。

5、更换配件弦、轸、雁足皆可更换。

·第三节·【指法·大指按弦右手组合】一、右手勾剔抹挑打摘组合1、2、3、二、左手大指按弦左手手掌及大指与琴弦垂直,大指伸直,虎口及掌心撑圆,中间三指内扣,盖住大指,使大指藏于手掌中间,沉肩坠肘,以重力自然压于大指之上,将琴弦紧紧按住。

中间三指可将食指稍微高抬,中指低下,小指微翘,以使姿态美观。

大指按弦位置:指甲后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半甲半肉。

走弦:手掌须时刻保持与琴弦垂直,滑至较远徽位时手腕须向左顶,肘和小臂须内收,身体可适当左倾;至较高徽位时大臂须与身体夹紧,手腕须向右顶;大指也须时刻保持与琴弦垂直,不可过度弯曲。

【古琴知识·琴式】一、古琴常见样式琴首的或圆或方,以及琴颈、琴腰内收弧度的或单或双等等处理,使古琴便有了不同的样式。

初期多是斫琴师根据琴材的大小,因材制宜,制作出不同的样式,后来又慢慢融合了斫琴师的审美元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样式文化”。

琴的式样据《五知斋》记载流传下来的有51种,而今天常用的不过20几种。

按造琴方式分:分为圣人造琴(配合传说)、文人造琴、帝王造琴。

按命名方式分:分为以人命名、以物象命名两种。

【圣人制琴】1、伏羲式:造型浑厚,琴首微圆,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

伏羲式为样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样式,原因有二:一是故宫博物院藏的九霄环佩是专家考证传世古琴中最古的一张;二是大多琴谱在列举古琴的样式时,总是将伏羲式放在首位介绍,以彰显其古。

《琴操》:“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

”2、神农式:也首见于唐代,较为古老。

琴首略方,琴腰仅一个内收弧形(或腰处的弧度直至琴尾)。

与伏羲式在外形上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少了一个弯,或与伏羲神农的传承排序有关。

《史记·三皇本纪》: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琴。

”《新论·琴道篇》:“琴,神农造也。

”《隋书》:“丝之所属四,一曰琴,神农制为五弦,周文王加二弦,为七者也。

”3、仲尼式:初见于晚唐,且只有一张。

至宋代大为流行,是历代存世古琴中最多的一种。

大概因当时程朱理学推崇孔子。

它是古琴中比较简洁的一种,只在琴体的腰部和头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通体没有任何其他的修饰,这种简洁大方的造型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风格。

仲尼式的斫制难度不大,容易流行,普通的练习琴多为仲尼式。

响泉式与仲尼式相近,仅琴腰处的内收方折处,中间加一凸起,然后与腰内折处的棱角略带圆势,除此之外,别无变化。

4、师旷式:又称“月琴式”,相传为古代大音乐家师旷所制,琴体在项腰间作圆月形,造型奇特,音韵如磬。

【文人造琴】5、连珠式:琴首无太多变化,为常见的方形,琴颈与琴腰分别有三个内收的弧形,与另一侧的三个弧形组成一串漂亮的珠子,远观像双进珠相连,故曰连珠式,此样式为典型的物象命名。

连珠式自唐代出现以来,历代均有名琴存世。

6、落霞式:琴首为常见的方首,琴的两侧对称地分布有波浪起伏的弧线。

为明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样式,造型绮丽、流畅,既富有变化,又不失古朴凝重,为最为女性化的一种样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