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看清糖尿病的流行特点一、我国糖尿病的几个流行特点(一)糖尿病发病率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个人经济收入的关系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发达地区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人均年经济收入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关系密切。
在1994年的调查中,人均年经济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是经济收入在2500元以下人群的2~3倍。
但最近的研究发现,经济年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糖尿病的发病率都比较高,差别缩小。
这说明无需太高的经济收入,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二)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由于糖尿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而未就诊,难以早期发现,若想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应该在群众中宣传糖尿病知识,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普查。
(三)与肥胖的关系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体质指数(BMI)约为25kg/m2,比自然人群的23kg/m2要高,但远没有白人肥胖,白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多超过30 kg/m2。
比较BMI小于25 kg/m2的人群,BMI为25~29.9 kg/m2的人糖尿病发病率增加70%。
中国人只要稍微胖一点,糖尿病发病率就大幅度增高。
一种解释是,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代偿可能较差,在体重增加时易出现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而发生糖尿病。
1、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3.7%,1型糖尿病约占5.6%,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明显,20岁以下的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加。
372、经济发达程度与糖尿病发病率有关:在1994年的调查中,高收人组的糖尿病发病率是低收人组的2~3倍。
最新的研究发现发达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仍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仍高于农村。
3、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于发达国家:2007至2008年全国调查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者中,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0%,尽管较过去调查有所下降,但远高于发达国家(美国约48%)。
4、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在2007至2008年的调查中,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
5、表型特点: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体质指数(BMI)约为25kg/m2,而高加索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多超过30kg/m2;餐后高血糖比例高,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
6、国内缺乏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近年来20岁以下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加。
7、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常见。
由于我国糖尿病患者平均病程短,特异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是未来巨大的挑战。
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我们大家其实还是知道的有一些疾病的出现会给人们照成影响的,所以病人们更是要有所发现的,尤其是糖尿病的出现也是要多了解,在及时的注意这个疾病出现的病因,那么,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有什么?下面具体的解答吧。
(一)城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中国城镇人口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06年的43%。
(二)老龄化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在2000年为10%,到2006 年增加到13%。
2007~08年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在20%以上,比20~30岁的人发病率高10倍。
在调整其他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68%。
(三)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体力活动明显减少,热量摄入没有减少,脂肪摄入总的能量摄入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四)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伴随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
在2002~08年调查的资料中,按WHO诊断标准,超重占25.1%,肥胖占5%,与1992年及2002年相比较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均有大幅度增加。
(五)筛查方法2007~08年调查使用一步法OGTT的筛查方法,结果显示在新诊断的糖尿病中46.6%的患者是空腹血糖=11.1mmol/l,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70%是孤立的IGT。
(六)易感性当肥胖程度相同时,亚裔人糖尿病风险增加。
与白人相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后,亚裔人糖尿病的风险比为1.6。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率高于白种人,也支持中国人是糖尿病易感人群。
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大陆地区华人生活习惯相近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如新加坡)和地区(如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其年龄标化的糖尿病发病率为7.7%~11.0%。
与此对应的是,在1987、1992和1998年3次流行病学调查中,毛里求斯25~75岁的华人糖尿病发病率均超过了11%。
(七)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增加随着对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危险因素控制水平的改善以及对并发症治疗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死于并发症的风险明显下降。
中国糖尿病严峻的流行现状、未诊断人群比例高、大量的糖尿病高危人群都提示在糖尿病的预防中,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三、重视质量改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整体管理水平(一)目前我国糖尿病防治现状,亟需解决的问题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至2007年间进行了5次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从1980年0.67%上升至2007年9.7%。
2013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公布的糖尿病地图显示全球约3.82亿糖尿病人口,我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约9800万,居全球首位,而全球60岁以下死亡的成年人口中,近一半是糖尿病所导致[2]。
除了糖尿病以外,糖尿病前期在我国也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
2007年至2008年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中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约15%,这部分人群不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同样增高。
近几十年,全球糖尿病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
1993年,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以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结果相继发表。
这些大规模试验结果清楚地展现了积极进行血糖控制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预后。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每降低1个百分点,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下降21%。
美国国家质量保证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quality assurance, NCQA)预计良好的血糖控制单在美国每年就可减少13,600例死亡。
其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控制血脂紊乱、高血压、对一些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病、糖尿病足)进行早期筛查和治疗,均被证实对于长期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有利的。
美国国家医学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在2003年的报告中提出“提高卫生保健的质量”已成为需要国家和政府采取积极行动的领域。
因为当时已经获得充分循证证据的“最佳医疗行为”在美国的实施情况令人失望。
美国开始从国家层面寻求一系列医疗质量改善计划促进各种疾病标准化诊疗措施在日常工作中的落实。
经过多年实践,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我国糖尿病防治领域系统性的质量改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通过质量改善工作来提高我国的糖尿病控制水平。
如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率远远不足,2012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率(HbA1c﹤7%)为30.15%,而美国2007-2010年HbA1c达标率为52.5%。
我国血糖、血压、血脂同时达标(HbA1c﹤7%;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总胆固醇﹤4.5mmol/L)的患者比例仅为5.6%,是美国的30%。
目前降糖、降压、应用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治疗等糖尿病“标准化诊疗措施”已经过大量国内外研究证实能够使糖尿病患者获益,并获得国内外糖尿病专业学术指南推荐[1,13]。
在我们已经拥有标准化诊疗措施的今天,如何进一步通过将这些措施在糖尿病防治中充分利用来改善我国糖尿病防治效果,是目前糖尿病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
要缩小“指南建议”与“临床实际工作中指南严重落实不足”之间的差距,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将指南建议转化为临床行动。
实际上,这也是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转化医学研究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T1阶段:将在实验室发现的关于疾病机制新的理解转化为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的方法,并初步在人类中予以验证;T2阶段:通过临床研究T1阶段的研究结果转化用于日常临床实践的疾病诊疗手段并得到临床指南的推荐;T3阶段:研究如何将指南推荐的诊疗手段转化和落实到到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其中质量改善(quality improvement)方法是完善该阶段的重要过程。
(二)质量改善的概念和来源医学领域质量管理的最早期尝试来自波士顿的外科医生Ernest A. Codman (1869-1940)在一个世纪前开始他的“end results system”,用于追踪外科手术的结局,改善外科治疗的质量。
系统的质量改善方法于20世纪中期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质量改善的代表人物有美国质量控制专家W. Edwards Deming,他提出了PDCA(plan-do-check-act,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
20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公司提出的6 sigma(6西格玛)管理,之后多种质量管理方法如“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也相继被提出。
这些方法现均已被用于医疗行业质量改善,下面就对上述各种质量改善方法做一个简要概述。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改善专家W. Edwards Deming提出,在最初提出的PDCA循环的基础上,后期又逐渐衍生出了PDSA(plan-do-study-act,计划-执行-研究-处理)循环。
通过荷兰一项控制心胸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质量改善项目[23],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PDSA流程。
在这一项目中,PDSA分别代表了以下意义:计划:1、找出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心胸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并且这些因素是可改变可优化的;2、制定出一些相关策略,来改变这些因素。
执行:1、收集基线数据,如目前能够遵循正确流程的比例(基线评估);2、实施先前制定的可以改善手术后伤口感染影响因素的策略;3、收集数据,对基线相关数据进行随访,如再次收集遵循正确流程的比例并进行再评估。
研究:1、分析数据;2、汇总结果;3、找出在实施先前制定的策略过程中的问题。
处理:1、判断制定的策略总体是成功或失败;2、找到可以使这些策略更优化的方法;3、更新优化此次为减少手术后伤口感染所制定的策略;4、准备下一次PDSA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