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自身素质谈到领导干部的素质问题,牵涉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内涵也很深,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领导,在领导岗位上工作了多年,对领导干部的素质问题肯定有很多很好的、见仁见智的思考,我先抛砖引玉,谈一谈自己对提高素质的一些不一定成熟的看法。
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讲:一、勤于学习,不断获取知识是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能力来源于素质,而素质来源于知识。
”第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现在的知识折旧快,缩水快,据专家分析,农业经济时代只要4—5年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的工作需要;工业经济时代的求学时间延伸为12—16年,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一辈子都得不断学习,方能获得成功。
美国著名总统林肯说过:“只要你真正热爱学习,你的理解力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一个人不是为活着而活着,他是为自己有所追求而活着。
因而一个人想成就事业有所追求,他就主动去学习,去读书。
”第二,要有选择地去学习。
我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非常多,而当今的图书资料数量大得惊人,不是“汗牛充栋”能够承载的。
《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的数据统计指出,2009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51种,出版报纸1937种,共出版图书30.2万种,其中新版图书16.8万种,重版、重印图书13.3万种,出版电子出版物10708种,在这种信息爆炸的年代,即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知识、信息都容纳进记忆仓库之中。
爱因斯坦曾举例说,他不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以及在其他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研究工作,因为他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上找到答案。
因此对一个人来讲,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我们应根据目标的需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不能为学习而学习,为读书而读书,为知识而不加选择地吸纳知识。
第三,重要的是还要搭建一个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
21世纪,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既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科学向综合、交叉、横向发展的特点;同时,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体现复合型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
一般地说应该是一个象英文大写字母T一样的,“T”型的知识结构。
所谓T型知识结构,就是说必须有广阔的知识面,不仅在横的方面有广阔的知识面,而且在纵的方面要有较深的专门学问,两者构成了一个T型。
也有人认为,最起码要有一个(大写的)“I”字形的结构,也就是要形成一个直上直下纵深发展的适合某一领域或学科的知识体系。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
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灵活。
”领导干部建立知识结构,一定要防止知识面过窄的单打一偏向。
特别是现代的领导,经常要面临着轮岗,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显得更为重要。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要厚基础(学好基础知识)、宽口径(拓宽知识面)、精专业(钻研业务知识)、勤更新(注重知识更新)。
二、培养情商,锻炼生存能力是提高素质的基本保障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IQ)相对应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现在的人,都很聪明,智商都没有明显区别,那么人与人的差别又在哪里呢?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智商对其事业成功只能起到20%的作用,而其情商则起到了80%的作用。
心理学家霍华嘉纳说:“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快,压力大。
提高情商,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宽松环境,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提高生存能力的手段。
第一,要培养团队精神。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事实正是如此,一个人再完美,也就是一滴水;一个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大海。
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将难成大事;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盘散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也将难以强大。
第二,要努力适应环境。
如果你不能改变它,就去适应它。
一个聪明的人,首先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而不是企图改变环境和他人的人。
达尔文的《进化论》的重要研究成果就是“适者生存”。
例如你去西藏,很少人选择坐飞机去,因为刚下飞机,很多人会因为高原缺氧而头晕头疼,恶心呕吐,但过不了几天,一切就正常了,因为已经适应了。
所以去西藏一般会选择坐火车去,在火车上的两三天适应高原环境。
要适应环境,还得学会克制,学会忍耐,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曲直是非尽在心中。
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菜根谭》这本书中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第三,要善用情绪控制、。
契诃夫说,“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缺少机会,或是资历浅薄,成功的最大敌人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愤怒时,不能制怒,使周围的合作者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萎靡,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白白浪费。
”情绪是很重要的。
“情绪”就像人的影子一样每天与人想随,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体验到它的存在给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上带来的变化。
我们要善用积极的情绪,控制消极的情绪。
关于情绪,有两个比较有趣的效应。
一是踢猫效应,一是传染效应。
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踢猫效应”。
故事是这样说的: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
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
这位董事长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注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
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董事长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
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
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
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在社会交往中,个人情感还对其他人情绪有关非常大的传染作用,如果交往密切的人,就更容易受到彼此情绪影响。
作为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情商,就要学会控制、善用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弱者任思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绪。
第四,要做到诚实守信。
诚信是情商的基本元素,“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
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
这是古人对诚信的认知;现在提倡打造诚信企业、诚信政府、诚信社会,都证明信誉是最昂贵的资本。
信以处世,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列宁说过,“在政治上采取诚实的态度是有力的表现,如果在政治上采取欺骗的态度则是软弱的表现”。
很多人认为,政治缺少真实,其实不然。
一个人的政治生涯需要真实来支撑,如果没有真实,就不可能在这个群体当中立足。
诚信是一种人格,它是诚实、守信和道德的体现;诚信是一种文化,它是文明和秩序的表现;诚信是一种哲学,它代表正义和公平;诚信还是一种素质,它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养和民族精神的写照。
三、树立良好品德,把握好提高素质的方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领导干部,首先要进行自我修养,树立良好的品德,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树立良好的品德,至少要有这几个因素:第一,要品行端正。
没有良好的人品做基础,是成不了大事的。
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许能够上升到一定层面,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迟早要栽跟头。
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品行端正,首先要正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领导干部对党讲一个党性,对老百姓讲一个良心。
能不能凭良心说话、按党性办事,是检验一个青年干部品行好坏的重要标准。
《礼记·中庸》上讲“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这是古人对“正直”这个概念的一个很恰当的诠释,同时也应该是一个领导干部的修身之道、立身之本。
其次要严谨。
严谨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遵守客观规则的具体体现。
严谨体现在工作作风上,是务实、高效、追求完美的一种表现;体现在生活作风上,是洁身、克欲、维系自我的一种手段。
做为一名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握有一定的权力,我们更要把“严谨”二字时刻悬于脑际,做到慎言、慎行、慎思、慎独,要不然,权力就有可能成为腐败堕落的根源。
三是要忠诚。
如果说“正直”和“严谨”还是一种个人修养的话,那么“忠诚”则是对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扮演社会角色品格的更高要求,是惠及他人的一种大德。
东汉马融在《忠经》里谈到:“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者也,一其心之谓也。
为国之本,何莫于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各有所事,便应各尽所忠,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就要忠于事业、忠于职守。
第二,要宽厚善良。
宽厚善良是一种心境,是一种胸怀,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一个重要核心。
它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宽容之德。
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我们是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宽容是一种美德,你的宽容释放得越多,就越容易获得尊重。
宽容需要忍耐,但决不是放纵,不是任由无理之人任意妄为,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他人以足够的空间和改过的机会,做到宽厚而严肃、柔和而坚定,在一定范围内追求与人交往和处理问题的最佳效果。
二是厚道之品。
做人要厚道,厚道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它既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是以德报怨,以善报恶。
厚道不是懦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气度、一种雅量。
老子讲:“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始终以一种厚道之品为人处世,会给人一种信任感、一种踏实感,所以《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具备厚道的品性,群众才会放心,才会发自内心地拥护你、支持你。
三是善良之心。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与人为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善良之心不能“伪善”,不是故意装出来的友善,不是虚伪的善意,如果做“伪善”的话,那么,“伪善”比“无善”更可怕。
“做了好事,我们希望鬼神都知道;做了坏事,我们却希望神不知鬼不觉---我们的确让鬼神很为难。
”人,往往是在忘却自我、舍弃自我之时,获得了自我;往往是在无私奉献、不想回报之时,得到了回报。
所以,我们要有善良之心,《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第三,要敢于负责。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与一整套的权利义务和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