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论》题库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学论》题库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学论》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大课程——小教学观”认为()。

A.课程不仅包含教学活动,还包含丰富的内容,课程是内容与过程的统一B. 课程与教学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内容与指涉对象C. 课程只是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对象,即教学内容D. 教学活动的外延相对而言宽广地多2.下列不属于“语言文化”说的观点的是()。

A.语言学习、语文课程离不开文化的学习,人的语言能力中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素质B. 语言与文化构成了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才是语言的实质性内容C.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学,语言只是文学的内容与实质而已D.语文教学应该是“语文教育”,是一种“大语文观”3. 教会学生规范、准确、流畅、流利地与人交流,教会学生善于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立场与感情,是小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A.基本语文知识学习B. 基本语言能力训练C. 语言思维能力训练D. 基本人文素养教育4. 有效教学的核心构成要素是()。

A.教学目标B. 教学方式C. 教学评价D. 教学效果5. 我国现行《大纲》或《标准》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确定为()字左右。

A. 1700B. 2000C. 2500D.30006. 以下哪一项不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A.语文化B. 一体化C. 整合化D. 简单化7.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创造的教学进程设计策略是()。

A. 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B.传递──接受式教学设计、C. 自学──辅导式教学设计D.范例式教学设计8.下列哪项不是立体多维的知识结构?()A. 教什么的知识B. 教给谁的指使C. 如何教的知识D. 工具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9.小学生口语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

A. 听话能力B. 说话能力C. 表达方式的选择D. 表达愿望与信心10.某教师就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节目中所涉及的话题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种教学法是()。

A. 教学内容延伸法B.看图说话法C. 主题会话法D.情景创设法11.狭义上讲,小学语文教材是指()。

12.下列关于小学语文教材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学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载体。

B.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辅助。

C. 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

D. 小学语文教材是编写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

13.提倡语文教学不单纯是语言能力训练,而是是“语文教育”,是一种“大语文观”的是()。

A.“语言文字”说B.“语言文学”说C. “语言文化”说D. “语言文章”说14. 下列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说法正确的是()。

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提出的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一个基本性的要求。

B.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教材之间无多大关系C.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的原则和结果都有硬性的要求和指标D.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自己发挥智慧的空间很少15.认为课程与教学之间既有共同的组成部分,又有互不干涉的方面,这是()。

A. “小课程——大教学观”B.“大课程——小教学观”C. 课程平行于教学观D. 课程与教学相互交叉观16. 在2001年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哪一项不是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主调与关键词。

()A. 工具性B.人文性C. 文化性D.思想性17.”良加“米”念作粮,我家的粮食堆满仓。

良加三点念作浪,朵朵浪花闪银光”。

这种教学法是()。

A. 字理识字教学B.注音识字教学法C. 分散识字教学法D.字族文识字教学法18.小学生从初步掌握母语到形成熟练技能的关键期是()。

A. 1—3岁B. 3—6岁C. 6—16岁D. 10岁以后19.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语言规则“内化”的过程是下列哪种语言能力说?()A.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B.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说C. “知识技能”二分说D. “三能力综合”说20.人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和人类智慧的产物,是由()提出的。

A. 乔姆斯基B. 皮亚杰C. 维果斯基D. 海姆斯21.基于新的语文素养观,小学语文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不包括()。

A. 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学习走向语文素养的培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实施的总路线B. 实现“双基目标”,即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C. 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包括语文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D. 在语文课程实施中,教师必须引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2.小学语文课程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A. 综合平衡语文课程的多样化功能B. 协调好“语”与“文”、“说”与“写”之间的关系D. 实现“语”“文”交融式发展23.现代小学阅读教学需要的是一种新型的文本观,即()。

A. 忠实观B. 调适观C. 创读观D. 精读观24.在识字教学时,教师教学生识字时要从教给他们相关感性经验、直觉经验入手,这体现了识字教学过程中()这一原则。

A. 音形义结合,着重在字形B. 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C. 尽量联系一定的语言环境D. 学用结合,及时巩固25.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这是小学识字教学()的目标定位。

A. 第一学段(1~2年级)B. 第二学段(3~4年级)C. 第三学段(5~6年级)D. 第四学段(7~9年级)2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散识字主张边识字边阅读、随课文识字B. 分散识字具有许多集中识字难以比拟的优势C. 集中识字不等于孤立识字,要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D. 分散识字教学法出示生字的主要方法是“基本字带字”27.小学阅读教学的核心目的是()。

A.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知识B.发展小学生的阅读素养C.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技能D. 训练小学生的阅读方法28.精细加工理论是由()提出的。

A.瑞格卢斯B.加涅C.梅瑞尔D.肯普29.教师在上课时通过课文插图、教学挂图及配套的音、像等多种媒体来创设一种教学意境,把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可感、生动,这是基于()的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A. 意义模块B.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C.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D. 教学生态式30.语文能力不包括下列哪种能力?()A. 听说能力B. 阅读能力C. 写作能力D. 书写能力A. 课程目标B. 课程内容C. 课程资源D. 课程标准32.小学语文教材开发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利用母语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这体现了()开发理念。

A. 心理性B.民族性C. 开放性D.整体性33.国家对处在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要求是()。

A.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B.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C.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D.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34.阅读教学中语段教学的最高目的,是()。

A.吃透整段的核心思想B. 体会表达中的语感C.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与表达顺序D. 引导小学生学会批判性地表达自己看法35.下列不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的是()。

A. 语文基本功训练B.基本语言思维能力锻炼C. 教师基本素养训练D.人文素养教育36. 下列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点是“学”而非“教”B. 构建以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为基点的语文课程形态C.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坚持“按照教的过程来设计学的过程”的原则D. 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将更强调培养小学生的基础语言学力37. ()、教材、教师和学生构成课程的“生态环境”。

A. 环境B. 教学设备C. 校园建筑D. 课程安排38.教师在上课时通过课文插图、教学挂图及配套的音、像等多种媒体来创设一种教学意境,把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可感、生动,这是基于()的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A. 意义模块B. 教学生态式C. 非指示性教学理念D.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39. 将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分为前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按照下列哪种方式划分的?()A. 依据评价实施的时间顺序C. 依据评价对象的范畴D. 教学依据评价内容的目标领域40. 提出语言发展大致可分为语言生活、语言体系、语言文化三个阶段的是下列哪一个理论? ()A.语言整体教学理论B.语言发展阶段论C.语言习得与教学理论D.语言对话理论二、名词解释1. 课程2. 归类识字3. 小学语文课程4. 成长=经验+反思5. 语言整体性6. 语文组块教学7. 小学生阅读素养8. 分解字形能力9. 范例式教学策略10. 口语交际素养1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12. 情景教学法13. 说话能力14. 集中识字法1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16. 有形课程资源和无形课程资源17. 语文教学双轨运行18. 汉字19. 简明语文课堂20. 语商三、判断题1.生活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学生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都要以生活为依托,生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资源总库。

()2.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预设,如提前备课,不打无备之战。

()3. 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即指学生的阅读知识、阅读技能。

()4. 小学生顺利展开口语交际活动的心理条件是在交际中对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

()5.研读阅读文本要“忌搬”,即过去偏离作者的大体意图与价值取向,导致文本解读与文本之间差距较大。

()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胡”为基本字带出来一组字“湖、糊、葫、蝴”等,这种识字法是分散识字法。

()8.作文教学的双重转化理论中从“事物”到“认识”再从“认识”到“表现”。

()9.教师专业素养的三种元素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

()10.小学生语文素养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语段整体感知能力,其二是语段语段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

()11.把生活感受、情感体验抒发与习作训练、语言表达活动合二为一,是“放飞想象式”作文训练的操作性思路。

()12. 教学大纲的语言多以量化规定性的语言进行阐述,给教育者自己发挥智慧的空间少。

()13.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

()14. 教学对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形式,是小学生与小学语文教师之间实现认识、精神、价值互构的基本途径,对话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科学化的精髓。

()15.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同步”不是亦步亦趋,而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但又适度超越学生的“基础”,努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优化发展。

()16.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审美素养与阅读能力。

()17.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学同步,立体开放,人文交融,课内外沟通。

()18.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高阶段或最后阶段,是小学生听、说、读等能力的集结点与汇聚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