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要唤醒学生

教师要唤醒学生

教师要唤醒学生——对话“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摘自《中国教师报》2011年10月12日李吉林:“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特级教师,尽管李吉林的头衔有很多,但她最愿意的还是做一名小学教师。

在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她一呆就是50多年,尽管年逾古稀,但这位“老教师”依然保持着童心和活力,保持着对教育的热情和责任。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李吉林用自己的“情境教育”,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书写了有鲜明特色的教育诗篇。

近期,我们特别对李吉林老师进行了专访,请她梳理10年语文新课改。

中国教师报: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的一线教师代表,请您对10年语文课程改革进行梳理,您认为新课程标准的最大亮点是什么?李吉林: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学生的定位改变了。

这是大家都感受到的。

过去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的接纳者,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自主”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

比如课程标准谈学生的兴趣,学生要乐于表达,要善于表达,很多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说的。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在很多课堂上可以看见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生动活泼、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创新,强调学生的创新,这在过去是很少提的。

现在,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提出要创新,如果还是陈旧的教学方式,哪里来的创新?孩子的潜能他自己未必了解,他可能不懂,这时候就需要成年人去发现。

而创新是从强调想象开始的,以想象为抓手,让学生向往一种境界,想象一种场景,组合成新的形象。

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想象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以前,可能会有人觉得让孩子在学龄初期就“写想象中的事物”,似乎要求过高。

但这一时期恰恰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

这不仅仅是写什么的问题,更包含通过想象在早期开发儿童潜能,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深层意义。

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人文熏陶,重视情感教育。

以前,我们也说人文熏陶、爱国主义教育。

但这种教育是通过概念分析来完成,很难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过去也谈“文道结合”,文道怎么结合呢?上个世纪50年代末,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我们应该向某某人学习”,“学习他的什么品质”,分析来分析去,哪里还能感动孩子的心?起码没有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文熏陶,强调多元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受到熏陶。

这是很好的。

所以,总的来说,这三个亮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中国教师报: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推动者,但在一线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课程标准发到老师手中,但是老师也就是在考试的时候看一看,平时基本不看。

您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应该怎样来对待课标,怎样使用课标?李吉林: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他要唤醒学生。

作为教师,应该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并在自己教学中去体现。

我和我们的老师每个学期都会学习课标,反复研究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改?我们到底怎么改?你提到的一些老师只看不学的问题,其实还是牵涉到新课程标准中的“评价”问题,我们的评价要跟上。

因为“评价”往往成为教学实践的导向。

中国教师报:提到评价,有这样一个问题,尽管课标在改,但一些考试还是走老路,搞标准化测试,搞机械训练,其实也是和整个课程标准相违背的,您对此怎么看?李吉林:新课程改革实施10年来,在全国各个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毋庸讳言的。

但是,对新课程标准执行的评价尚未完全跟上,尤其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要与新课程标准相符。

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评价必须要便于老师操作,根据不同的学段和年级来尝试更为细致的评价划分。

比如低年级要达到什么标准,高年级要达到什么标准,要具体。

中国教师报:您曾经编写过教材,有人看来,现在的课程标准下,有的教材太难,有的教材则太易,我们的教材应该怎样紧紧跟上,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李吉林:我觉得教材的深浅需要界定。

教材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深一脚,浅一脚。

现在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少作题多读书”,并且专门规定每个年级段有相应的阅读量、背诵量,这是非常好,非常有必要,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是很有效的举措。

还有其他的方面,诸如选材、编排体系、课后习题等都需具体地体现课标精神。

同时我还希望,对各种教材编写的配套的读本,建议应该经过相应的审查,以保证质量。

中国教师报:您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或者说,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到底语言是语言文字呢还是语言文化呢,还是语言文学呢?您觉得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比较理想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李吉林:现在讲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也有说工具性和思想性。

我觉得,语文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影响很大的课程。

首先它应该把孩子的母语教好,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用最传统的、最大众的语言来讲,孩子要识字,要读书,要写文章。

许多语言学家都说了,语文是一种工具,但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我们应该把语文的文学性、文化性以及科学的东西渗透其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言之,语文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语文一定是有文学的意义在里面,但还要有打基础的东西,尤其小学的阶段还要有科学在里面。

比如说科学课,低年级没有,到了高年级才开。

所以我们一些理科课程的早期渗透是要凭借语文进去的。

把文学和文化以及一些初步的科学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里,这样来安排语文课程,孩子的受益会更大。

其实,语文是能让人引起共鸣的一门学科,多少年后,孩子们在心里久久不能忘怀的东西往往就是文学。

在我的思想里,我希望能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下功夫多研究、多实践、多总结。

中国教师报:一位优秀教师必然是对课程标准,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的。

但现在一些教师似乎缺少这样的东西,把自己变成一个教书匠,执行一个教材,缺少一种情感。

李吉林: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只有勤奋学习,不倦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使自己有底气,有眼界,才会对新课程标准,对教材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

尤其是语文老师更应如此。

我一直对教学特别感兴趣,我对小学语文是情有独钟,是一种深深的爱恋。

因为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如果我们一心想当个好语文老师,就不会,也不敢敷衍、懈怠。

尤其是现在的信息这么丰富,要学的东西太多,我们只有先当好学生,而后才能当好先生。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会故步自封,就会力求努力突破和创新。

我觉得我自己对情境教学的理解也是逐步加深的。

我概括了四个字,学,思,行,著。

首先知不足而学。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你怎么教学生,孩子们怎么学习,你怎么让他学得好,你怎么让他从学习语文过程的当中得益很多,不断地进行探究,那么你就会觉得语文教学太美了,太丰富了。

但是你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这种丰富和美,这就不是简单的事情。

所以必须去学习,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眼前的,是终身的。

从这个角度来想,你会感觉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中国教师报:所以直到现在,您在情境教育方面的探索还在继续。

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现在还在进行中,为什么呢?我觉得,前面还有很长的路。

情境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情境教育是有益于孩子的教育。

时间是长脚的,你不可能让它停下来慢慢做。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时间,浪费时间其实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刚才我提到开放,怎么开放?就是抓住时间。

我没有多少伟大的理想,也不想当教育家,就是习惯做一些实事。

我特别喜欢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半农时写的一句话: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

溪水尽管清浅,但它是永远奔流向前的。

课道——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五环课道”探索启示录摘自《中国教师报》作者李炳亭安徽有两个“小岗”。

前一个是“农改”的典型,如今早已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改革圣地。

后一个是“课改”的典型,“小岗”只是它的别名。

之所以也称其为“小岗”,是仰慕者为了表达人们对改革者的赞美。

这所学校的名字叫——铜都双语学校。

几年来,铜都双语学校,以课“谋变”,由“术”入“道”,破茧成蝶,他们的“课道”实践,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必须去做一番关于课改的哲学思考:课改到底是改什么?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撑?“术”与“道”是否是一种“皮”与“毛”的关系?如何找到“课道”?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课道”承载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追求?铜陵,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标杆,曾被誉为均衡教育的首善之区。

10年前,这座无择校城市,因为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舆论的注意力中心。

10年后,依然是在铜陵,一个关于均衡教育的全新命题再次被抛出,那就是学校教育均衡后的班级均衡和课堂均衡问题。

拉动这一命题引擎的是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一所民办学校的课改探索。

在铜都人看来,均衡教育的重心需要继续下移,内涵需要继续丰富,没有课堂的均衡,是“缺钙”的均衡,是缺乏内核的均衡。

铜都双语学校的探索就是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通过课堂结构、模式和制度的重构,让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因为教师的变动和专业素养的不同而受到影响,让“面向全体,尊重个体”的人本教育观得以体现。

在这里,课堂的每一个空间都属于学生,教师没有权利把课堂资源分配给优秀学生或者他喜欢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学习资源和展示机会,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的传道者,而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陪伴者、发现者和促进者。

从2003年决议课改开始,历经8年探索,铜都双语学校不仅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突破性提升,同时也破解了民办学校教师频繁流动的难题,实现了从“聘名师”、“留名师”到“育名师”的转型,使学校具有了师资自主再生能力。

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曾评价铜都双语学校的课堂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由“懒学”变为“学会”,使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彻底解放,使教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南昌创世纪学校总校长黄晓浪,是一位海归博士,在系统考察了铜都双语学校的课堂改革后说,他苦苦追求了10年的理想课堂在铜都双语学校找到了答案。

也有专家评价说:铜都双语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技术层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让均衡教育在课堂上找到了新的路径与方法。

2010年4月,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课道”模式被誉为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之一。

学校也因为全体老师的主动课改被誉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小岗村”。

如今,这里常有来自全国各地兄弟学校的参观学习者,一些专家和教育媒体记者也慕名前来探访铜都课堂的密码,不同的人揣着不同的想法,希望在这里找到自己所期望寻找的。

课改是最大的教育之“道”9月末的一天上午,见到董事长盛国友的时候,他和总校长汪兴益一起正在教室里“看课”,大约10多分钟后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门口便成了他们和执教老师现场议课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