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文综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 D【分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九鼎是周天子至高无上地位的象征,西周时期诸侯是不能使用九鼎的。
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急剧下降,诸侯不仅敢问周鼎之轻重,甚至敢在墓葬中使用九鼎,这是礼崩乐坏的标志之一,A、B、C三个选项都与题干无关,故正确答案选D。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 A【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的材料出自《礼记·大学》,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即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开始,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
试题要求找出四个选项中说法最接近题干的一项。
A项出自《论语》,强调了统治者身正的重要性,与题干意思合,故为正确选项。
B项出自王阳明之口,意在实践“仁”的思想,达到“天下一家”的境界,与题干之意不合。
C项出自《三国志》刘备临终对刘禅的嘱托意为要多做好事,亦与题干不合。
D项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亦不合题意。
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 B【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及重要概念的理解。
察举制主要实行于汉代,从题干可知,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依据儒学修养和道德声望,由地方向中央推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形成了儒学独尊的局面,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可知,由地方根据儒学修养和道德声望推荐人才的制度有很多弊端,在汉代儒学知识往往由一些重要的家族掌握,故而儒学修养高的人才往往就出自于一些家族,所以东汉以后就形成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
地方推荐的人才固定地出自于一些家族的现象,必然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
郡县制实行的基础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地方推荐人才与郡县制本身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A【分析】本题通过提供唐宋两代镇的功能变化的材料,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初的功能主要集中于军事方面,也就是如材料所示,镇将只掌防成守御。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镇的功能更加复杂化,甚至包括了征收烟酒税之类。
A 项正确反映了镇的功能变化的背景,故正确。
B项“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也是宋代出现的新变化,但主要集中在像开封这样的大城市中,在这里和题干不符合,故错误。
C项“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并不符合我国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事实,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主要集中在征收赋税和维持地方治安两个方面;同时,题干内容也未提及地方行政机构权力变化问题,故该项错误。
D项与题干表达意思没有直接联系,故错误。
5.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答案】 A【分析】本题通过给定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考查考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从砖雕图案来看,各角色有着明确的角色分工,有丑角、旦角等。
A 项正确地反映了砖雕图案所表达的内容,也符合元杂剧发展的历史现状,故正确。
B项在史实上出现错误,京剧的源头为清乾隆时期的徽班进京。
C项不符合元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
元杂剧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故D项亦错误。
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 D【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明清时期江南和华南地区,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社会分工明显,经济作物更容易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进行流通,以增加农户收入。
由此推断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口对粮食需求量增加而非减少,B选项错误。
因为农业生产包括的内容很多,有农业技术、产品、产量等,生产比重的下降并不说明上述地区的农业生产出现衰退,因此A选项错误。
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答案】 C【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辨析能力。
清代直至鸦片战争前中国都以天朝上国自居。
这种观念被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所重创而逐渐破灭。
于是清政府改变对西方国家“夷”的蔑称,按国际惯例称其国名,这是被迫的。
C为正确项。
此时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尚未形成,天朝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故A、B为错项。
同治初年说“洋务运动成为共识”还为时过早,D不正确。
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答案】 D【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1894年是个关键时间点,即甲午战争前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最强的国家,显然是英国,所以D为正确项,其他选项都不对。
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答案】 B【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说明西方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清朝统治者认可,这是对“中体西用”理念的实践,故B为正确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教育居于主流地位,而西方教育居于次要地位,故可排除D项。
近代教育体制在清末尚未确立,故A项错误。
清朝政府一直没有背离过儒学,也就不存在借科举回归儒学一事,故C项错误。
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答案】 C【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信息“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这反映出此次改革仍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为正确项,由此可以排除D项。
英国式君主立宪制是统而不治,君主无权,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不正确。
相比于以前至高无上、无所不统的专制皇权而言,此次改革对皇权有所削弱,而不是加强,故B项不正确。
11.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
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此可知,当时()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答案】 C【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整理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以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民众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
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民众运动尽管挂着国民党的旗帜,但实际上主要是共产党人领导和发动起来的,国民党人参加的并不多。
围绕着民众运动问题,国共两党的分歧逐步暴露出来,并成为日后国共关系破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题题干材料摘录的就是民众运动如火如茶之际一位国民党领导人的讲话,反映了他对民众运动现状的担忧,认为民众运动主要由共产党人发动和国民党人很少参加是“一种畸形的发展”,从中可见国共两党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歧已较为明显,国共合作因此存在着分裂的隐患。
考生准确合理地解读题干材料内容,并联系所学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等有关史实,能够作答此题。
本题正确选项是C。
其他三个选项,“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过于绝对化,也与北伐战争的历史不符;“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和“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均与该国民党领导人讲话时的史实不符。
12.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答案】 C【分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从画中人物关系也可以反映出新中国工农联盟的政治基础,拖拉机引入农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方式即将发生巨大变化。
这个时期,人民公社化道路、农业机械化普及、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都还未到来。
正确选项是C。
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这表明我国()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答案】 A【分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