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倾城之恋》电影与小说的对比

《倾城之恋》电影与小说的对比

《倾城之恋》电影与小说的对比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灸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作者自述《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尽人情的故事。

《倾城之恋》里从腐朽的家庭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是庸俗。

由许鞍华执导,周润发、缪骞人等主演的电影《倾城之恋》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

电影描述失婚的上海富户养女白流苏,邂逅不羁的南洋才俊范柳原,发展出一段华丽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最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漫天烽火下,繁华美梦虽尽碎,却造就了陷落中的范、白在香港暂过平淡的同居生活。

文学版,是以文字的形态出现;而影视版,则是大众声色的产物。

搬上银幕的张爱玲小说,保留了其故事性和戏剧性,场景
转换、冲突和磨难,充斥了全文,悲欢离合之后最终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合——竟是一出刻意的电影,而电影基本上孔算不负众望,有一股子张爱玲小说淡淡的域外人的味道,此外,声色光影使其增色不少。

文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是通过文字呈现给读者的,而电影则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

在小说中流苏的相貌只出现过一次:“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似的皮肤、“小得可爱”的脸,还有“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整个给人一种小雀儿的感觉,但到底是什么样的雀儿,那就见仁见智了。

而电影则是通过影像将想像具体化了,在电影中,白流苏的出场是在戏院。

台上小生与青衣的温存算是衬托了流苏的孤独身世。

随着镜头的慢慢移动,再渐渐推上去,我们见到了这位窈窕淑女一样的白家小姐。

一头短发、一身青色的旗袍和一副虽不太漂亮但很耐看的脸蛋便是她的全部。

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自然少不了语言,而电影中,最欠缺不了的更是语言,甚至可以说,通片由语言构成,无“言”不成片。

比如范柳原,前一句还在固执地说“我要你懂得我!”马上就“换了一副声调,笑道:‘是的,别忘了,你的特长是低头’”。

在电影中这会是一个多么戏剧性的态度转变,正在苦恼中的他看到流苏低头,马上换了一副调戏的嘴脸,花花公子的样子又回来了。

在很多文学中的细节是电影无法表现的,比如说文章开头流苏的哥哥让她为前夫奔丧时,她“若无其事地继续做刀的鞋子,
可是手头上直冒冷汗,针涩了,再也拔不过去了。

”电影中这个细节便没有表现出来,我们只能看到她的若无其事。

再如,小说中直接写到过流苏对柳原的态度的“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这一点,她知道她可以放心。

”但在电影中,这是没有办法展现的,所以很多人都没有看懂,不懂为什么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为什么“就因为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另外,在人物方面,个人认为电影比原著逊色太多,周润发饰演风流倜傥的范柳原,还是漂亮的选择;尤其是女主角的选择。

印象中的流苏如其名,应为一小巧秀气的江南女子,但缪氏太呆板、太北方化了,身上有一种近乎泥土气息的纯朴,那些机锋台词从她嘴里说出来真无法服人。

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其表现方式的改变,也表现在文学的生存之根基受到了以电影为主导的视觉文化的冲击。

二者的关系也在融合交流中相互促进发展,纵观视觉文化的发展历史,不难预见,在融合的主流背景之下,文学在电影的刺激之下,其生存发展的空间无疑将更为广阔,电影则在自身完善的基础之上也必然会获得长足的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