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我校高中英语集体备课中的经验与体会——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高效备课-模板

谈我校高中英语集体备课中的经验与体会——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高效备课-模板

谈我校高中英语集体备课中的经验与体会——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高效备课谈我校高中英语集体备课中的经验与体会骆幼丁成都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论文摘要:集体备课以教师团队为纽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设计出既凸显教学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资源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的文案。

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是最重要的两个手段,而高效备课则是最终目的。

做好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集体备课,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展现个人能力,促进教研活动开展。

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负担。

关键词: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高效;英语备课集体备课如今已经成为各个学校的教学常态,而且也作为各校教务处常抓不懈的工作对待。

我校英语组每周固定在星期一上午统一听课,课后统一评课然后集体备课。

一学期下来,我个人还是有不少经验体会与大家交流分享。

关于集体备课,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

而上另有理解是指教师以教师团队为纽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设计出既凸显教学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资源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的文案。

我个人更认同后者。

在这个概念中,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是我所理解的最重要的两个手段,而高效备课则是我们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

我校英语组算是比较大的教研组,人多势众,干起事情效率很高。

虽然在本学期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难题,但是我们都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在集体备课中得以解决。

个人认为高效率的集体备课,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集体备课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

新学期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教材的选择和兼顾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新教材的使用在省内各校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然而我们为了保持我们的特色依然是以《展望未来》(LH)为主,外研社教材(NCE)为辅。

这里就凸显时间安排上的矛盾。

备课时得二者兼顾。

LH一个单元有三章,我们的进度是三周讲完两个单元。

NCE一本教材七个模块,我们每个模块一周就得讲完。

这个速度让兄弟学校的同行望尘莫及。

看起来任务繁重内容多,其实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固定了各次备课内容。

为了减少盲目性,开学初,备课组长就组织一次总体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全组本学期集体备课计划。

根据计划,安排好每次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都有一张打印好的备课任务人头表,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基本上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每周的教案和每月的测试都“包干到户”,分工很明确。

对于LH教材,有专人负责打印听力材料印发给学生,有专人负责每周单词表。

对于NCE教材,则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光盘,集体讨论中布置好重难点,略去不必要的内容。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要、随时根据现实调整计划,比如由于国庆大假的时间耽误,又或者是参加统一调研考试的影响,我们都灵活做了调整。

其次,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展现个人能力,促进教研活动开展。

我们的第二个难题,是选修课和大型课外活动的安排问题。

不少兄弟学校的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也谈到担心有些选修课形同虚设,或是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开不好选修课,还可能会分散教师的精力。

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不能等闲视之。

选修课如何开设成为难题。

我们经过集体备课讨论,认为目前从初中过渡到高中的有些学生可能不能很快适应高中丰富的内容,尤其是语法基础很差。

可以尝试开设与基础学习有关的选修课。

于是连我们分管教务的主任也被我们拉下水,亲自开设了一门“无敌英语语法”,好评如潮。

另外开设的选修课程用于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兴趣,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认识外语的实用性,几位第二外语还没有丢的女教师勇敢的担纲德语和日语的小语种的选修课。

我本人则利用以前积累的素材资料开设了英语影视欣赏课,虽然开课时间不长,但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新课标要求中,为了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也需要教师在课堂外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但是每位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要临时安排课外活动实在力不从心。

我们备课组计划了本学期的唯一大型活动:英语电影配音模仿大赛。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提前三个月就布置好了工作目标和人员安排。

十几位教师被依照各自特点能力,分门别类的安排了具体的任务。

有负责处理编辑需要的原版视频,有负责各班座位,评分细则,奖项设置等,甚至连邀请嘉宾评委也是落实到人头。

且每周的集体备课都不忘检查进度,组长亲自监督过问,最终保证了活动的顺利举行。

最后,集体备课能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了不必要的负担。

我校使用的进口教材《展望未来》中含有大量的超出我国高中学生能力水平的词汇,在实际教学中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这些词汇不讲吧,严重影响阅读理解;讲解吧,又涉及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一篇文章几十个这样的单词,如果一个个都要详细讲解,课堂时间又捉襟见肘了。

当然我们有条件可以采用多媒体投影,满屏幕的内容省去我们用粉笔板书的时间。

但是这里又涉及到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问题。

若每位教师都各自为战的去查字典,做课件,势必良莠不齐且事倍功半。

比如一个Power Point幻灯,熟悉课件制作的也许半小时搞定,而不熟悉的可能会浪费大量时间在设计一个动作上。

这就必然在分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资源共享。

首先是部分教师以前上过的教材内容都有电子教案留存,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就直接把词汇表和教案大纲发给同事们。

学校的规定,是要提前三周安排好集体备课的主讲人,提前一周将教案付印并送教务处存档。

这在客观上保证了每周集体备课都言之有物。

然后就是我们整个备课组建立了一个群,在群里上传电子文档供大家下载。

每位教师上了公开课都会将课件和教案上传,需要的时候会根据评课记录进行适当的修改完善。

我们组上每位教师的电脑里的资料都逐渐丰富了起来。

群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平时联络感情沟通的手段,也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其临时空间足以满足我们的日常需要。

以上最后一点,也往往是大家最容易看到的一点。

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所以有许多教师经常把集体备课当成是找教案。

有人担心,教师并不是不愿自己备课而是觉得没有必要。

集体备课似乎容易产生“一人备课,多人享用”的偷懒式备课或者是“集体研究,统一内容,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的机械式备课。

这样的情况相信在各个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

我校在开学之初,各项工作未走上正轨的时候更是常见。

其实每位教师都是参与者、合作者,而不只是成果的享受者。

因为课堂教学中总是蕴含着许多带有实践性的教学情景(比如怎样使用多媒体),无法预见的教学情况(比如学生的特别反应)甚至从未见过的教学条件(比如易班上公开课)等等。

遇到这些教学情境,对不少教师包括老教师都是一种激励和挑战。

资源共享,也就不能仅仅是共享教案和课件,也要共享思维和经验。

关于这一点,我们组尝试的解决方案就是“上课,评课,备课,聚餐一条龙”。

我校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上一节公开课,听课范围为全校。

外语组的公开课往往定在周一上午第二三节,课后立刻在全教研组范围内评课,最后才是本年级备课组内备课。

在评课中,放下面子观念,畅所欲言,基本上很少有不切实际的批判。

当然刚开始好好先生也是有的,但是这样的评课多了,慢慢大家的发言就会趋向一致,那就是尽量多做纵向比较,即找出本次教学较之以往教学更合理、更科学的亮点所在;指出执教者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哪怕只是点滴),鼓励执教者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帮助其逐渐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

在交流发言中,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出更多的火花,拓宽教学思路。

一般上午评完课也就差不多到午饭时间了,这个时候全组教师往往一起到食堂吃饭,在饭桌上继续未完成的话题。

因为是在工作之余,非正式的场合往往大家更能放得开,一些难以在正襟危坐的场合里出现的观念和点子经常浮现。

所以集体备课被延伸到了工作时间之外,也能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当然人际关系的改善反过来也是能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的。

目前我校集体备课中还是有一些不够和谐的现象,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

首先就是集体备课有“一言堂”的趋势。

制度规定了主讲人,但是却不强调其他教师对其发言的反馈。

这当中存在着好好先生不愿得罪人的可能,也有其他教师参与不够,个别人留一手,或者是坐享其成的情况。

其次是就算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东拉西扯闲聊一通,白白浪费时间。

大家对于集体备课的时间意识,效率观念还不够浓厚。

最后就是尽管研讨比较充分,形成了共识。

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到了下一周集体备课时一核对教学进度,发现之前的计划成了空话。

教学习惯中的惯性和个人固定的思维方式值得改变。

其实每位教师都应该有当家作主的思想,都应该对全组的工作担负起自己应尽的义务。

能者多劳,懂电脑的可以多负责一些技术层面的工作,有资源的可以多分享一些题库建设试卷整合的任务等。

但不是说其他人就袖手旁观,至少可以帮忙分担一些也是好的。

在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不同的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角度、认识水平和解决方式是不尽相同的。

老教师经验丰富,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看待新课程改革,而年轻教师适应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勇于实践,所以交流沟通,分享经验,相互借鉴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集体备课要避免流于形式,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把“教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

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若能不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则集体备课必然有效,高效。

以上一家之言,还请各位同行斧正,以求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集体备课的概念》宋慧,《新课程下集体备课的几点尝试》广州教研福建连城一中教育《关于英语新课程实验的几点想法》张惠敏,段志军。

《谈新课程目标下的集体备课》20XX-05-31 人教:s:///gzsw/jshzhx/jxyj/kchjc/20XX09/t20XX0913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