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转换的运行机理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启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魏晓蓉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师迎祥发布时间:2009-09-02提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日本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迅速工业化并赶超先进国家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日本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转换能以较灵活和快节奏的速度取得进展。
深入剖析日本经济产业结构成功转换的运行机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产业结构转化,启示二战结束后,日本以追赶欧美为战略目标,集中国家力量,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功地扶持和培育起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支柱产业群,建立起了一个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王国。
深入研究日本经济产业结构成功转换的运行机理,无疑对我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产业结构灵活快速转换的运行机理日本产业结构的成功转换是在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的一整套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下实现的,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民间企业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金字塔系列运作方式及二者的互动关系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一)科学的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引导日本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官、产、学三方共同参与下对战略产业的准确抉择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为构建日本的产业结构及其不断地优化升级起到了领航护航的关键性作用。
二战后日本确定了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是:走贸易立国之路;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动力是技术进步;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经济结构的高度化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能够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的出口工业生产结构,有效保障国民的经济生活和提高社会生产力,使日本赶上世界先进国家。
这为日本确立了长期不变的国家发展战略,并且贯彻于各个时期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计划中。
日本政府依据三个标准选择战略性目标产业:一是“收入弹性标准”,即该类产品的世界需求量与国内外实际收入的增幅之间应存在相关性,如果国内外国民实际收入扩大,那么,对该类产品的需求就会以更大的幅度增加;二是“生产力提高基准”,即该类产品的生产能够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三是“技术进步比较标准”,即该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尽管在短期内偏高,但因技术进步,具有潜在的优势,因而也被列入战略出口产业。
日本政府在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时期,先后确定并扶植了三组带头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第一组是电力产业,为大量消耗电能的原材料工业(如石油化工、钢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组则是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第三组为汽车、机床、家用电器等机械工业。
上述三种产业相互关联,互相促进,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重化学工业化和高速增长。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又选择了四个重点发展领域:(1)以电子计算机、产业机器人、汽车、IC、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研发集约型产业;(2)以通信设备、办公机械、数控机床、环保机械及大型建筑机械为代表的装备产业;(3)以高级服饰、高级家具和住宅用具等为中心的时尚产业;(4)以信息服务、教育、软件、系统工程、咨询等为中心的知识产业。
1997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以“变革和创新”为核心,从“经济大国”迈向“高科技大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目的是为了实现产业的成长和经济的增长由移植转向内生。
这些战略性产业的选择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是日本官产学三方互动共同决策的结果。
作为日本经济发展“司令部”的通产省其主要任务是制定符合国家利益的产业政策并通过诱导促使其实现,通产省的决定对银行、政治家、其他省厅和产业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
但是它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必须与其他政府机关和民间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沟通。
在日本的决策部门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审议会制度、各种民间中介组织。
审议会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各行业协会的审议,院校、研究机构的审议;第二层,有政府、议会组织,由产学研各方面参加的综合性审议会。
政府重要政策的制定必须通过审议会的充分讨论和认可,否则该项政策很难出台。
政府还通过各种民间中介组织为纽带与企业进行密切的信息交流和利益协调活动,这样一种决策机制很好地保证了日本经济计划、政策的民主性,也是日本大多数经济计划、政策所以能够顺利实行的重要原因。
2.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并将其法规化以支持战略产业的发展日本的绝大部分产业政策都是以法律的形式出台的,法律成为直接干预和间接诱导产业发展的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上,政府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把法律的规定具体化并落到实处。
例如,日本为了实现产业设备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952年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促进法》;为了将日本产品质量提高到国际水平,1956年出台了的“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60年代又出台了第二次、第三次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
上述合理化计划的推行,为日本机械工业的振兴创造了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对于当时已处于垂死状态的日本机床工业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到了实行合理化基本计划的最终年度——1960年,日本机床的质量也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从此日本机床工业开始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进入技术知识集约化时期,1971年制定了《振兴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大力扶持国产电子信息业的制造厂家。
这些政策同样是通过创造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市场功能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的。
这一时期日本的数控机床、柔性加工中心、机器人等机械电子复合产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同时也为日本家电、汽车、通讯产业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也使钢铁、化工、造船等传统产业得到信息化的改造和提升,顺利实现了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结构转换,制造业进入了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化的阶段,使日本经济真正走上了依靠技术、知识、智力的发展之路。
3.日本培育扶持战略产业的主要政策措施为了扶持和振兴新兴、成长性的战略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常用的主要政策措施有:长期低息贴息贷款、加速设备折旧、减免法人税和进口机械税或提高关税、制定行业合理化计划、公布提高生产技术的标准和限制进口等。
日本还借助一系列外资、外贸政策来保护幼稚产业。
实行分阶段、有计划的开放;以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作为开放程度的依据;积极推动企业的集中合并。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日本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又大打折扣,外资、外贸的实际开放度比政策条文的规定又低许多,原因一是日本人不买进口品;二是由于日本企业实行分层转包制使外国企业无法进入它们的产业链。
对产业高度化有决定作用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方面日本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采取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1)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大大节约研发费用;(2)国家组织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3)整合国内研发资源,引导、协调和鼓励产、官、学战略合作研究和民间大企业集团的联合研究;(4)为企业提供间接或直接的技术政策补贴。
在上述产业技术政策的推动下,日本形成了雄厚的技术应用开发实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已处于领先地位并保持至今。
(二)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以多层转包制为加工制造体系的金宇塔系列的产业组织及其运行方式是日本产业结构能够灵活高效地实现优化升级的微观基础1.具有较高技术创新的能力、行业寡占能力的大企业集团是带动日本产业结构升级的火车头。
日本在战略性主导产业领域有为数不少的大型企业集团,它们是日本特有的金字塔系列产业组织的核心企业,驾驭着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它们将主要力量用在产品总成、关键技术开发、品牌营销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面。
一般来说大企业有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强大实力,在日本许多重要的技术开发和创新都是由大企业完成的。
大企业集团的企业家们与政府官僚保持长期的紧密关系,日本政府的许多产业政策、技术开发政策也主要是通过大企业集团来实施的。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和人事的频繁交易和流动,这样一方面使得新技术、经营诀窍在集团内其他公司里能够迅速转移、传播,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又可以使集团的各个公司把技术、经营诀窍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新技术甚至一个新产业,可以说日本的大企业集团在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发挥着火车头的决定作用。
2.金字塔系列分层承包制所形成的专业化的加工配套体系既是日本灵活生产体制的坚强后盾,也是日本制造业强大竞争力的基石。
长期以来日本大中小企业间逐渐形成了系列型的分层承包式的生产组织结构,从日本的实际经验来看,这种结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以下优势:首先,这种金字塔系列的企业结构,形成了专业化程度极高的分工配套体系,它们构成了日本完整性很高、自成一体的工业结构。
其次,金字塔型系列分层承包体系中的大中小企业之间有长期互相交易关系,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使得日本大企业集团能以国内的稳定高效机制灵活自如地应对世界市场的复杂变化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再次,在这种系列化关系下,成品商和零配件厂商之间通过密切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实行合作开发新产品的“设计参与制”。
这种体制充分调动了大批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技术潜力,使成品厂商可以集中力量发展核心技术,从而大大节约了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
可以说,分层承包制造就了日本制造业整体上的极高的技术工艺水平和灵活高效的供货体制,不仅使日本的“看板方式”成为可能,而且也是日本整个产业结构不断实现高级化的基石。
3.日本大企业集团之间、系列内部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独特的竞争关系使日本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而又有序的产业成长和优化升级的动力机制。
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之所以强,是因为日本国内激烈而独特竞争的结果所致。
这种独特的竞争体现在四个方面:(1)对外部,以占领国际市场为目标的日本企业一开始发展就面临世界上最强大公司的竞争,因此日本形成了既竞争又联合的寡头垄断的企业集团来应对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
(2)日本政府对战略性产业的扶持,一般是按照一定规则严格选定优秀企业,并对它们实行统一的特别优惠政策来进行的,因此达标前后各企业之间会全力以赴展开激烈的竞争。
这种方式既促进了企业间的有序竞争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又有效避免了寻租行为使社会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3)在系列化交易关系下,由于成品厂商往往同时向几家零配件厂商订货,在零配件厂商之间仍然存在着争夺订货的竞争。
不过这种竞争的参与者一般数量有限,同时,成品厂商还对它们就价格、质量等问题随时加以指导,因此可以说这种竞争是一种渗入组织因素的“有管理的竞争”。
(4)日本大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几乎全是从企业内部经过长期的竞争和筛选而逐级提拔上来的,与这种内部晋升制相配套的年功序列工资制和终身雇佣制,使他们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与企业同舟共济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