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
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
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

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

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

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
、仔细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案水平的提高,通过教案检验科研的成效。

总之,通过教师教案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案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

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案规律和教案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案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案内容创新。

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

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

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

同时强化实践教案环节,一方面根据教案内容和教案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案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进一步改进教案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案方法。

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案研究活动,不
断研究教案内容和教案方法。

课堂教案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不用“灌注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自觉学习。

、完善网络教案,建设好课程网站,丰富、优化上网的课程资源,保证网络教案平台的使用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进一步完善各种教案文件和教案相关资料,实现规范化教案管理,抓好教案过程的诸环节。

、努力改革考试制度。

过去的五年间,教研室在改革考试制度方面,重点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试定音”的弊端,实行期末占,平时成绩占,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实践教案成绩占。

在此基础上,为了全面检查了解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今后五年时期,力争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课堂授课的形式结合起来,原因在于:其一,授课的对象已经是九零后的大学生,受互联网的影响,接受信息量大,仅依靠书本的知识、按章节的内容讲授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生的要求了;其二,该课程的内容在学生(特别是文科生)中学已经学过了,重复教授已无意义。

为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授课内容与方式,而授课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必须与考试改革相配套,才能真正完成该课程的系统改革,这也是今后五年努力的方向。

教研室将逐步实施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的考核办法。

平时成绩以小论文写作、讨论发言、案例教案等活动的表现为主要依据,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想品质、思维品质、协作能力、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经过五年的建设,使教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教案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教案条件、教案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争取在五年内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三、课程建设步骤:
第一阶段():
、课程组任课教师围绕课程教案改革的指导思想,制订课程建设方案。

、完善、扩充课程网络教案试卷库、名词库、人物库、事件库、音频库、视频库。

、继续修改、完善、丰富上网教案资源,包括课程的理论课教案大纲与实践课教案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习题及参考答案、实践课教案设计方案、参考文献目录等,积极配合信息技术中心搞好网络课程建设,维护升级。

第二阶段():
、深入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案改革,总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案经验,推广该课程实践课教案改革成果。

、将已经结项的我校教案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案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的教改研究成果应用在实际教案中,力争申报一项省级教案成果奖。

四、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目前已完成申报表、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案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实践课教案大纲、实践教案计划、学习导航、习题库、名词库、人物库、事件库、音频库、视频库、参考资料、教研教改、课程建设、教案录像等网络资源的建设,逐步上网。

今后,我们将严格按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更新、完善并维护所有上网项目,根据学校网络建设的情况及早建设在线学习辅导,并且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及该学科相关前沿知识介绍,使整个课程的所有教案资源达到完备、科学,保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的正常运行与使用。

进一步完善网络课堂教案,年月份将全程教案录像上网,建设成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完备、在省内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课程网站。

五、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了完成上述课程建设任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日常的教案管理,建立、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年度规划。

主要是完善本课程教案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在备课、批改作业、试卷库、试卷库和资料库建设、实践性教案、辅导答疑等教案各环节上进一步规范化,形成比较系统的本课程建设的各项文件。

、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案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本研究室教师业务学习,在自学的基础组织集体学习,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有学科特色的教案内容和方法,合理进行课程教案规划,组织教案活动,调动本课程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二是加强导师制,有计划的安排在职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外出业务进修,特别是教案艺术和教案设计水平的提升,力争使全体教师都达到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精湛教案艺术的“优秀教师”的高
规格要求,提高教师的教案能力和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加大教改教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

教案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和职责,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坚持以教案带科研,以科研促教案。

一是强调合作精神,开展教研室集体备课、集体科研攻关等活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整体水平,积极组织省级、院级科研课题、教改课题申报;二是积极推进社科成果奖成果申报、教案改革成果奖申报;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监督考核评估,为提高教案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工作成绩和科研作为年底考核、职务晋升以及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加强检查督促、考核评估,完善讲课评课制度,在学生评教和教案评估中力争在思政部内教师中处中上游水平。

、继续强化该课程网上阵地意识。

本课程网上资源丰富和多彩,尽管目前课程的教案方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但应用于网络教育所占比重还不太大,学生对该课程网上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我们将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网上资源的利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搭建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