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调研与思考摘要:随着各界对现代教育的重视,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

各高校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重点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学改革中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本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各高校各专业的同学进行了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总结了各高校实行导师制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完善新时期各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高等教育学分制1 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导师制”这一说法,早在14世纪就由英国教育家提出。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

中国在当时并没有这种制度,但导师制并不是西方的独特产物,中国也有它的源头。

导师制的教育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自觉地实践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都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可见,在那个时候,中国其实就已经有了“导师制”[1]。

现如今,本科生导师制不仅在世界各高校中被广泛推广,而且在我国也逐渐被认可并采用。

我国的本科生一直以来主要实行的是辅导员制或班主任制,只有研究生教育采用的是导师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兴起的一项新的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可以说,在高校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种趋势。

导师制,顾名思义是指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简称“导师”)的一种制度,建立导师制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

导师制的主要定义有两点:一是教师要发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全体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以及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二是学生自己要发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做学习活动的主人,用主人的姿态对待所有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独立学习,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在推行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导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2]。

2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状况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也带动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这还只是在制度层面上的提高,而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某些方面却并没有取得期望的效果。

我们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状况,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18名各高校各专业的本科生做了一次调查,以这次调查的结果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们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的态度。

调查问卷中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调查中,只有 5.55%的同学选择了“很好”,50%的同学选择了“较好”,38.9%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还有5.56%的同学选择了“不好”。

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当前本校导师制的实行效果并不看好,各高校仍需努力加强各部门的职责,指导好、监督好、实施好这一制度。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看法的调查中,27.8%的同学选择了“学校重视,有过程管理,应积极推行”,22.2%的同学选择了“学校重视,但管理制度略不完善”,38.9%的同学选择了“比较重视,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11.1%的同学选择了“有点形式主义,没有必要施行”,这说明多数学校对本科生导师制还是比较重视的,只是在管理制度上可能还不完善,也有少数高校对导师制采取形式主义,没有积极推行。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导师工作态度的评价的调查中,38.9%的同学选择了“要求严格,很认真”,38.9%的同学选择了“比较认真”,16.7%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还有5.56%的同学选择了“不认真,例行公事”。

从这个问题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导师本身,大多数对本科生导师制制度还是持认真态度的,仅有极个别的导师态度不正,不重视这种制度,例行公事。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导师指导方式的调查中,33.3%的同学选择了“定期集体约见”,27.8%的同学选择了“不定期集体约见”,5.6%的同学选择了“不定期个人约见”,5.6%的同学选择了“等待学生主动询问”,还有27.8%的同学选择了“兼而有之”,这说明导师的指导方式并不是统一的,而是针对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

多数的导师都会约见自己的学生,只有少数导师责任心不强,单纯的去等待学生主动询问。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导师多久会有一次指导活动的调查中,有27.8%的同学选择了“每周1~2次”,16.7%的同学选择了”每月2~3次”,11.1%的同学选择了“每月1次”,还有11.1%的同学选择了“一学期2~3次”,33.3%的同学选择了“不固定”。

从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导师对同学们的指导活动并不是很频繁,只有27.8%的同学接受导师的指导活动比较符合要求,选择了“每周1~2次”,还有少量导师的指导活动次数勉强符合导师制的要求,而大部分的导师并没有形成时常对同学们加以指导的习惯,这说明在这方面本科生导师还做得不足,仍有欠缺。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同学们参加导师活动的出勤情况的调查中,有38.9%的同学选择了“每次都参加”,有50%的同学选择了“大部分都参加”,还有5.6%的同学选择了“很少参加”,5.6%的同学选择了“视具体情况而定”。

针对于这个问题的调查,我们可以来分析同学们对待导师制的态度,通过结果,可以看出除了极少部分的同学不重视、不愿参加导师活动之外,绝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很积极参与的,作为主体来说,这说明同学们态度是端正的,都想尽可能多学点,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同学们如果在选课过程中遇到问题会怎么做的调查中,只有27.8%的同学选择了“问导师”,而有55.6%的同学选择了“问高年级同学”,占总人数的大部分,还有22.2%的同学选择“自己翻看学生手册”。

关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有许多种结论,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学生本身太过缺乏主动性,虽然从上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正确的态度,但是主动性往往是本科生导师制能否发挥其良好效果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加强各方面作用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对学生本身主动性的培养。

总之,我们在实施和发展这一制度时,要认清一点,那就是只有导师和学生本身、即主导与主体的作用共同有效的发挥,本科生导师制才会真正快速、良好的发展下去。

而且,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强调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还要包括学生自身的思想、生活态度、人生品格在内的全面的指导,这也是本科生导师制中很关键的一点。

3 对本科生导师制改进的思考通过这次调查问卷,我们可以总结出,要想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重解决。

3.1 提高学生和老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科生导师制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欢迎,但总归会有一少部分同学并不理解导师制,觉得在大学里就不应该再像高中时那样,受到老师的约束。

就说导师指导活动这一项,不少同学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导师的指导活动中,更有甚者,将参加导师的指导活动视为一种任务去参加,这种态度必定不会达到导师本身所期望的效果的。

还有一点,那就是同学们缺乏主动大胆提问的精神,特别是有的同学天生性格内向、惰性较强,遇到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时,不去主动联系自己的导师,而当导师问及自己的情况时,也缄默不言,这就在导师与同学们的沟通上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能使同学们都充分认识到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自己成长有利的一面。

另一方面,就是导师自身工作做得不到位,有的导师出于不同原因,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导师的重要性,从而对指导学生的活动缺乏热情,不重视导师制,甚至觉得是可有可无的次要工作,由于导师与学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这就反过来抹杀了其所指导的学生的求知心和积极性。

因此我认为,各高校不但要加大经费的投入,还应该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重要性的宣传,让导师制深入人心,得到各界的重视和广泛的支持,最终使该项制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3.2 加强和重视导师自身的感召力每一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导师是自己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上的榜样,所以导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感召力。

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包括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科学和专业素养。

当然,自身条件达到理想标准却没有去影响自己所指导的学生也是空谈,所以除了这些,导师本身还需具备一种把其品德、思想、知识、智慧和创新能力传送到学生内心和行动中去的能力。

这就要求导师在指导自己学生的过程中,还要时刻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充实、自我学习,让自己的知识才能日渐提高,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真正从导师的身上得到熏陶,从而主动去接近导师,这也会让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融洽、更加密切,使导师制更好的发挥作用。

3.3 规范导师制的管理条例,完善导师制制度目前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初步实行时期,缺乏经验,不仅在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多欠缺。

所以我认为,要想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制度,除了导师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努力,还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支持。

导师出勤率的监督、导师指导活动的质量、制度的规范和改善等,这些也还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只有各部门加强学习与监督,本科生导师制才能逐渐被落实,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它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无疑会给我国高校带来更好的收益。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各高校、各机构对本科生导师制加强重视和学习,我们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导师制管理模式,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创新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1] 方小玲,肖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2] 梁婷.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学报,200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