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艺术是什么在世界艺术展览厅里面,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艺术品,如一堆沙子,里面放几粒花生米是艺术品;几片破铜烂铁焊在一起也是艺术品;更有甚者,杜尚把男性的便池倒扣过来,在上面题上一个“泉”字也叫艺术品。
那么,艺术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逐一研究每件艺术品,也不能逐一研究每个艺术门类。
这样不但工作量太大,而且很可能劳而无功。
因为我们马上就会发现,音乐有音乐的特征,绘画有绘画的特征,每个门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一样的。
这也不奇怪。
如果一样,就不是特征了,对不对?因此,如果我们一个门类、一个门类地研究艺术特征,我们就最多只能得到门类艺术学的结论,不可能得到美学的结论。
甚至,我们连门类艺术学的结论也得不到。
因为我们马上又会发现,不但各个门类的艺术有自己的特征,同一门类当中,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也有自己的特征。
比如国画和油画,就差得很远。
国画讲笔墨,油画就不讲。
另外,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差别也很大,甚至更大。
比如古典油画和古典国画,虽然很不一样,但好歹都是“绘画”。
也就是说,古典绘画艺术家都用笔,都“绘”,都“画”。
现代绘画却很可能既不“绘”又不“画”。
笔也不用了,用喷枪喷,用剪刀剪,用胶水贴,或者用电脑来制作。
这就把绘画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绘和画)都颠覆了,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不过,现代艺术虽然是个“破坏分子”,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这就是:研究艺术的特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关注艺术“有什么”,还应该而且更应该关注它“没有什么”。
“没有”了之后,又“剩下什么”。
比如绘画,你可不绘不画,不用笔不用纸,但有几点你不能没有。
第一,你创造的,必须是可视形象,不管这形象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第二,这形象一定是二维平面的。
如果是三维的、立体的,那就是雕塑、建筑等等,不是绘画了。
第三,这形象一定是静态的。
如果动,就是电影、电视,或者电脑艺术,也不是绘画,哪怕它是画出来的(动画片)。
由此,我们就可给绘画下一个定义:塑造二维平面静态可视形象的艺术。
这就是我们在方法论上要注意的第一点:在研究艺术特征的时候,要用减法,寻找它最不能没有的“底线”。
比如研究戏剧,做减法,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因素是可以没有的,比方说可以没有编剧,没有导演(即兴表演就没有编剧和导演),没有台词(哑剧就没有台词),没有音乐、布景、道具等等,但有两个因素不能没有。
哪两个因素不能没有呢?一个是动作,一个是观众。
没有动作,演员自始至终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一声不吭面无表情,这不叫演出,叫发呆。
没有观众,演员自己站在台上手舞足蹈又说又笑忙进忙出,这也不叫演出,叫发神经。
戏剧不能没有动作,就像战争不能没有交锋。
戏剧的底线找到了,它的特征也就不难显现出来。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我们美学寻找的这个特征、这个底线,必须是各门类艺术共有的,不能只是某一种艺术特有的,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才是美学意义上的,不是门类艺术学的。
所以我们要对所有的艺术特征做减法。
一、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根据以上的结论,我们寻找艺术的特征和底线,一要做减法二要找共性。
如果说还有第三条,那就是要从最不正宗最不标准的例子入手,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究竟什么特征是艺术最不可或缺的。
比如凯奇的《4分33秒》,就是最不像音乐的音乐作品。
因为音乐最主要的因素比如乐音、旋律、节奏它都没有,只不过演奏家在钢琴前默坐了4分33秒。
按照我们前面的说法,这只能叫“发呆”。
但就算这个,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时间。
这4分33秒的时间它总不能没有。
可见再先锋的艺术家,也不是绝对自由的。
再现代的艺术,也是可以定义的。
凯奇的这个作品就告诉我们:音乐不能没有时间,因此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从这个结论出发,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导出音乐的其他特征,这里就不讲了。
再说一个例子,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也是最不像艺术的艺术。
一不小心,就会出界,不是艺术了。
方方有一篇小说,说一个名叫“飘云”的女孩子,披着一件白色的披风,一身纯白地站在一幢摩天大楼顶上,看上去好像要寻死觅活。
大楼下面一片混乱水泄不通,武警、消防队员和治安警察都跑来抢救。
这个时候,这个女孩子就跳下来了,她的头上也升起一朵降落伞。
伞是红白相间的,在黄昏灰白的天空中开放得十分美丽。
落地以后,女孩子就对电视台的记者说:我是一个艺术家,今天的事是一次行为艺术,题目叫《白色的飘云》,我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可是警察的感觉就没有那么良好了。
你想他们紧张张兮兮地忙了半天,却原来是什么“行为艺术”。
他们就毫不客气地把这位“艺术家”带进了拘留所。
“艺术家”不干,她理直气壮地抗议说,你们这些警察也太不懂艺术了!你们猜警察说什么?关押她的警官对她说:对不起,小姐,我也是一个艺术家,我也有一件作品,也是行为艺术,题目就叫《送女画家入狱》,谢谢你的配合。
这位名叫飘云的“艺术家”沉默了半天,然后说:你的确是一个懂艺术的人。
还可以说一个,北大有个教授,当然是艺术系的教授了,叫朱青生。
朱青生给自己的儿子起了个名字,叫“朱无璋”。
朱青生很得意,说这是现代艺术。
这个“朱元璋”可并不高兴。
朱青生就跟他说,你长大了可以改。
“朱元璋”就说,我长大了就叫“朱青生”,让我爸没名字。
这可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谁知道朱青生听了以后拍案叫绝,说好呀,这就是现代艺术呀!好了,一个《4分33秒》,要有一个演奏家在钢琴前默坐4分33秒,要有这个形式。
《白色的飘云》,要有一个“艺术家”一身纯白地从天上飘下来,不能没有这个形式。
《朱元璋》,也要有“朱元璋”这个符号,或者说这个形式。
而且,正因为这些事情这些行为,不过形式而已,当不得真,才是艺术。
比如那位“女艺术家”如果不是飘逸潇洒地从天而降,而是一头栽下来,头破血流,粉身碎骨,或者那位“朱元璋”当真做了皇上,那就一点都不好玩,也不是“行为艺术”了。
最不像艺术的艺术也不能没有形式,或者说因为形式而成其为艺术,这就等于说“艺术即形式”。
其实不管你把艺术看作什么,看作模仿也好,表现也好,游戏也好,都得有形式。
正是形式,区分开艺术与非艺术,此类艺术与他类艺术,优秀的艺术与平庸的艺术,形式,是艺术的生命线。
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我就赞同“艺术即形式说”呢?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艺术的特征在于形式,难道科学和宗教不是?比如大家写学位论文,就必须有论点、论据、结论、关键词等等。
引文怎么引,怎么注,脚注、尾注、页边注,也都有一定之规。
这些形式规范是不可以不讲究的。
有个同学交上来一篇论文,开头一句就是“记得好像哪位名人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说你这样写小说可以,写论文不行,论文就得有论文的样子。
概念、名词、术语、引文、数据、图表,这些都要讲究,一应俱全。
有没有创见、新意、深度另当别论,反正样子要像。
密密加注,一本正经,头头是道,有这三条,就比较容易通过了。
宗教也一样,也有自己的特殊形式,比如划十字,做弥撒,顶礼膜拜。
所以不能说只有艺术看重形式。
当然,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科学和宗教是“有形式的意味”,这个说法还是可以成立的。
因为较之科学与宗教,艺术更偏重形式一些。
比如科普作品采取了艺术的形式,本质上仍然是科学。
艺术作品如果采取了论文的形式,那就肯定不是艺术。
科学和宗教对形式也没有艺术那么执著。
没有神像,不妨望空遥拜;没有蜡烛,不妨撮土为香。
但不管怎么说,“有意味的形式”也好,“有形式的意味”也好,总归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既然是统一的,那么,艺术有自己独特的形式,也就意味着它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并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内容的,也不是随便什么换个形式就能成为艺术。
哥德巴赫猜想就不能谱成乐曲,就算谱成了也只怕更加不知所云。
数学本来就难懂,音乐也不好懂,加在一起,岂不成了“天书”?有个画家画了幅画,两头牛打架,说这是表现原子反应堆里面粒子对撞。
我就想,你怎么不画斗蛐蛐?你要画斗蛐蛐,只怕还更像一些!所以我对什么科学变艺术、艺术变科学的事从来就持怀疑态度。
科学、宗教、艺术之别在形式也在内容。
科学、宗教、艺术,还有道德,是人类不同心理活动的对应物,满足的是人类不同的精神需求。
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宗教求圣。
所求不同,所言相异,内容怎么会一样,又怎么可能随随便便换来换去?那么,艺术的内容又是什么呢?我们再来看前面的例子。
《4分33秒》、《白色的飘云》、《朱元璋》这三件“艺术品”,除了都有形式以外,还有一个要素也是它们都有的,这就是体验。
《4分33秒》体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白色的飘云》体验高空坠落生死之间的感觉,《朱元璋》体验顶着一个名人名字生活的感觉。
当然,这是我的说法,未必是始作俑者的本意,甚至肯定不是他们的本意。
这说明艺术的体验是因人而异的,欣赏者不必等同和认同艺术家。
但有没有体验,却是艺术与非艺术的分水岭。
比如这一个例子,如果一点体验都没有,那就是噱头,不是艺术了。
我甚至还可以再进一步说,一件原本是作秀的事,如果本人或观众有了体验,也就会因此而有了艺术性。
比如大型演唱会,在我看来,基本上就是个作秀的事,没多少艺术性。
你想,成千上万的人挤在一个体育场或者大广场上,看也看不清听又听不见,却说是欣赏音乐,不是扯淡吗?顶多也就是感受一下人气。
那些帅呆了、酷毙了的歌星,在舞台上蹦蹦跳跳地嚷嚷着“我爱你”,就更是作秀。
他们才未必爱你呐!他们当中少说也有一半人更爱你兜里的人民币。
不信,一分钱出场费没有,你看他们来不来?不过尽管如此,在场的观众还是很感动。
就算没有感动,至少也有感染,要不然都拿着小棒棒在那里晃什么?有病呀?何况还真有热泪盈眶的。
请别误会,我丝毫没有嘲笑这些观众的意思。
相反,我觉得这很好,很对头,很合情理。
因为艺术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欺骗”,是一种“明知是假,认真去做”的事情。
因此,哪怕那些歌星的感情是假的(当然我更希望他们是真的,也相信有人是真的),只要认真做了,也行。
至于那些热泪盈眶的的观众,我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的,他们的体验也是真的。
正是因为有这些观众的真实体验,大型演唱会这类活动才有了艺术性,甚至马马虎虎可以看作艺术,尽管那些传统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都不承认。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任何艺术都是形式,而这种形式又是为着情感体验的。
因此,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结论。
请大家注意这个定义的表述: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这就是说,第一,艺术是形式。
第二,艺术的形式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是“有意味的形式”。
第三,艺术形式的“意味”不是思维、意志,而是情感。
艺术也不是思维的形式、意志的形式,或者思维的对象化形式、意志的对象化形式,而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说“艺术是有形式的情感”呢?因为对于艺术来说,形式比情感更为重要。
这是艺术与科学、道德、宗教相区别的紧要之处。
科学、道德、宗教,都是内容重于形式,艺术则是形式重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