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一章DNA的发现:1928年,英国Griffith的体内转化实验1944年,Avery的体外转化实验1952年,Hershey和Chase的噬菌体转导实验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p11)DNA的重组技术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第二章DNA RNA组成脱氧核糖核酸 A T G C 核糖核酸 A U G C原核生物DNA的主要特征①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且带有单拷贝基因;②整个染色体DNA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组成;③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
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1)分子结构相对稳定(贮存遗传信息)(2)通过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传递遗传信息)(3)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状态(表达遗传信息)(4)引起生物遗传的变异(改变遗传信息)C值以及C值反常C值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C值反常C值往往与种系进化的复杂程度不一致,某些低等生物却有较大的C值。
如果这些DNA 都是编码蛋白质的功能基因,那么,很难想象在两个相近的物种中,他们的基因数目会相差100倍,由此推断,许多DNA序列可能不编码蛋白质,是没有生理功能的。
DNA的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中度各种rRNA,tRNA以及某些结构基因如组蛋白基因都属于这一类高度卫星DNA核小体是由H2A H2B H3 H4 各2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和约200bp的DNA构成的,H1在核小体外面。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①基因组庞大;②大量重复序列;③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90%以上;④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⑤断裂基因;⑥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⑦DNA多态性:SNP和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⑧端粒(telomere)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一级机构指构成核酸的四种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核苷酸)的连接和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组成。
DNA一级结构基本特点①DNA由2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盘绕而成;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内侧;③两条链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结合形成碱基对。
DNA的二级结构定义:指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组成的双螺旋结构。
两条相同、反向结合、碱基互补配对、氢键分类:根据DNA双螺旋结构螺距和旋转方向不同,可以分为B-DNA,A-DNA,Z-DNA等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前氢键断裂,双螺旋解旋并分开,每一条作为合成新链的模板,按碱基配对的规则产生互补的两条链。
因此子代DNA双链中一条是原来的链,另一条是新合成的。
复制子(replicon):DNA复制时,并不是整条链全部打开,而是在复制的局部将链打开,形成复制单位。
即从起始位点到终止位点的全部DNA。
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DNA分子在复制时,在复制起始位点两条链解开成单链,各自作为模板合成互补链,所以这个复制起点呈现叉子的形式。
环状DNA的复制⑴θ型⑵滚环型(rolling cycle)⑶D-环型(D-loop)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最小复制起始位点:一段245bp的序列,3个13聚体的回文结构+4个9聚体的重复序列(复制起始蛋白结合位点)。
原核DNA复制的过程:1、DNA双螺旋的解旋⑴解旋酶(helicase):dnaB编码的DnaB,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沿5’→3’方向解开DNA双链。
(Rep 3’→5’)⑵单链DNA结合蛋白(SSB):能结合并覆盖在单链DNA上,防止解开的DNA单链被酶降解以及重新结合成双链,以保持单链的存在。
原核生物SSB具“协同作用”。
⑶DNA拓扑异构酶(DNA topoisomerase):催化DNA断裂和重新连接。
2、DNA复制的引发引发酶:引物合成。
DNA聚合酶不能引发DNA新生链的合成,先由引发酶催化合成RNA引物,DNA聚合酶再从RNA引物3’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
后随链:引发前体(6种蛋白组成)+引发酶组成引发体,发挥功效。
3、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DNA复制时其中一条子链的合成是连续的,而另一条子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故称半不连续复制。
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合成方向都是5’→3’方向延伸。
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并连续合成的链为先导链(领头链);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先按5’→3’顺序合成一短DNA(冈崎片段),再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为滞后链(随从链)。
4、复制的终止复制终止子序列(Ter):特定终止区域,Ter-tus复合物使DnaB不再解链,阻挡复制叉前移。
5、D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的DNA合成酶以四种dNTP为底物反应需要有模板的指导Mg2+存在反应需要有3'-OH存在DNA链的合成方向为5 '→ 3 '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作用DNA聚合酶Ⅰ(polⅠ):在修复中起作用DNA聚合酶Ⅱ(polⅡ):修复DNADNA聚合酶Ⅲ(polⅢ):DNA的真正复制酶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1、真核生物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复制起点,多复制子2、真核生物染色体在全部复制完之前,各个起始点不再重新开始DNA复制;而在快速生长的原核生物中,复制起点可以连续开始新的复制(多复制叉)。
真核生物快速生长时,往往采用更多的复制起点。
3、真核生物有多种DNA聚合酶。
真核生物DNA聚合酶α:复制,还具有引物酶活性,后滞链的合成β:修复作用,在DNA链上加上一个核苷酸γ:线粒体DNA复制中起作用δ:复制主要的酶。
先导链合成,行进距离大ε:后随链合成有关DNA损伤的修复1、错配修复2、切除修复3、重组修复4 、DNA的直接修复 5 、SOS反应原核转座子:①IS-两端有ITR,只编码转座酶②复合转座子-两端有IS或类IS,编码抗生素③TnA转座子-两端有ITR,可编码转座酶、解离酶、抗性物质。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1)是一类较小的没有表型效应的转座因子,长度约750~1500bp;λ::IS1(2)由一个转位酶基因和两侧的反向重复序列组成;(3)可双向插入靶位点,在插入后的两侧可形成正向重复序列复合转座子(copmposite transposon)①是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②中心区域含有关转座的基因,如转座酶;③带有一个或几个与转座作用无关的但可决定宿主菌遗传性状的基因,如大肠杆菌毒素Ⅰ基因、抗药性基因等。
转座子A家族(transposon A, TnA)不仅编码抗性标记基因,还编码转座酶和解离酶。
解离需要一个特异性的内部部位,这是TnA族的重要特征。
转座作用机制①复制型转座(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②非复制型转座(non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③保守性转座(conservative transposition)第三章编码链,正义链,模板链,反义链(知道图上的位置)作为模板进行转录的DNA链称为模板链、反义链或负链;而以模板相对的那条链称为编码链、有义链或正链。
转录的基本过程1 模板识别模板识别:指RNA聚合酶与启动子DNA相互识别并结合的过程。
启动子(promoter):基因表达调控的顺式作用元件,为基因转录起始所必需的。
真核生物:还需转录调控因子参与2 转录起始转录起始:不需引物。
RNA聚合酶与非特异性结合位点相结合→聚合酶与启动子区闭合双链DNA相结合→二元闭链复合物→二元开链复合物→开始转录。
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1、RNA聚合酶全酶(α2'ββσ)与模板结合2、DNA双链解开,形成转录空泡3、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发生第一次聚合反应5’-pppG -OH + NTP →5’-pppG -OH + NTP起始复合物:RNApol - DNA - pppGpN- OH3 转录延伸RNA聚合酶释放σ因子,核心酶沿模板链移动并使新生RNA链不断延长。
1、σ亚基脱落,RNA – pol 聚合酶核心酶变构,与模板结合松弛,沿着DNA模板前移;2 、在核心酶作用下,NTP不断聚合,RNA链不断延长。
4 转录终止转录终止:RNA链延伸到转录终止位点,RNA聚合酶不再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键,RNA-DNA 杂合链分离,转录泡瓦解,DNA恢复双链状态,RNA聚合酶、RNA链被释放。
RNA聚合酶σ因子:蛋白因子,负责模板链的选择和转录的起始,使全酶专一性识别模板上的启动子。
全酶核心酶:①依靠酸性蛋白和碱性核酸的静电引力与DNA松弛结合。
②负责转录由全酶识别并形成单链DNA的模板。
σ因子:负责模板链的选择和转录的起始,使酶专一性识别模板上的启动子。
✓提高聚合酶对DNA的亲和力✓降低聚合酶对模板DNA上非特异性位点的结合常数DNA聚合酶对α-鹅膏蕈碱的敏感程度在细胞中存在部位合成RNA酶Ⅰ基本不受影响,>10-3mol/L才轻微抑制核仁、18S、28SrRNA酶Ⅱ最为敏感,10-8~10-9mol/L即抑制核质mRNA酶Ⅲ介于上述2个中间核质tRNA、5SrRNA 、snRNA启动子(promoter,promotor ):与基因表达启动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是结构基因的重要成分。
它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100-200bp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地相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
启动子特征:①序列特异性。
含保守序列框。
②方向性。
是一种有方向性的顺式调控元件③位置特异性。
位于所启动转录基因的上游或前端④种属特异性。
不同种、属,不同组织均不同原核生物Pribnow框(-10区):在原核生物基因的-10(-4~-13)序列区存在的一段有助于dsDNA局部双链解开的保守序列5’TATAAT3’ 。
Pribnow框是RNA聚合酶的牢固结合位点。
Sextama框(-35区)在-35bp前后有一个保守的TTGACA序列,是RNA聚合酶初始结合位点。
RNA聚合酶依靠σ因子识别该位点,又称为识别位点。
-35区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启动子强度(结合速度);-10序列区,通过影响开链式启动子复合物的形成速度而控制转录(解链速度)。
真核生物TATA框:又称Hogness框:中心位置在-25 (-20~-30)之间存在的TATA(A/T)A(A/T)区,与DNA双链解开有关,并决定转录起始位点。
功能与原核生物的Pribnow框类似。
CAAT框:-75附近,GGC/TCAATCT,可能控制转录起始的频率,与Sextama框功能类似,与RNA聚合酶结合有关。
正反取向均能发挥作用。
GC框:-90,GGGCGG,可能为转录因子的结合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