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作业指导书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作业指导书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作业指导书
一、施工准备
1.应了解和具备下列资料
⑴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了解该场地的地质结构,了解该工程的桩进入哪个层次,穿越哪个层次等。

⑵桩基工程施工图纸及图纸会审,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不明确的问题,由设计单位作出答复。

⑶建筑场地和临近区域的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危房,精密车间等的调查情况,对调查情况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⑷了解该工程施工机械及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配备相应的能源及能源介质。

⑸做好该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

⑹水泥、砂、石、钢筋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供应质量情况。

⑺有关荷载,施工工艺的参考资料。

2.钻孔工具及工艺的选择,要根据桩型,钻孔的深度,土层情况,泥浆排放等综合了解,该工程宜采用泥浆护壁正循环钻孔。

3.根据该项目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⑴施工平面图,对该设计图纸中的桩进行编号,标明施工顺序,水电线路和临时设施位置,应标明泥浆制备设施及循环系统。

⑵确定成孔机械,配备设备,以及合理施工工艺的有关资料泥浆护壁的泥浆处理措施。

⑶施工作业计划和劳动组织计划。

⑷机械设备、备件、工具、材料供应计划。

⑸对安全、劳动保护、防火、防雨、环境等方面执行情况。

⑹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季节性施工,工期等技术措施。

4.检查所有的施工机具,必须保证机具合格,不合格的机具不得使用。

5.图纸会审纪要连同施工图纸等都应为施工依据,并列入工程档案。

6.桩基施工用供水、供电、道路、排水、临时房屋等临时设施必须开工前准备就绪,施工场地应进行平整处理,保证施工机械正常作业。

7.桩基轴线的控制点,水准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开工前,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施工中应经常复测。

8.用于施工质量检测的仪器,器具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标准。

二、一般规定
1.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宜采用地下水位以下的黏性土、粉土、沙土、填土、碎石土及风化岩层。

2.钻机就位,必须平整,稳固,确保在钻孔过程中不发生偏移,应在成孔钻具上设置控制深度的标尺并应在施工中进行观察记录。

3.端承型桩必须保证桩端进入持力层的设计深度,该工程必须进入中风≥1米。

4.允许偏差范围
⑴桩径允许偏差±50mm,负是指个别断面。

⑵垂直度允许偏差1%。

⑶桩位允许偏差,1-3根桩,条型桩基沿垂直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中的边桩d/6且不大于100mm,d为设计桩径,条型桩基沿轴线方向和群桩中的中间桩
d/4且不大于150mm,d为设计桩径。

5.钢筋笼制作,安装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钢筋笼的材料,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制作允许偏差范围
主筋间距允许偏差(mm)±10
箍筋间距允许偏差(mm)±20
钢筋笼直径允许偏差(mm)±10
钢筋笼长度允许偏差(mm)±100
⑵分段制作钢筋笼宜采用焊接,钢筋直径大于20mm的宜采用机械式接头(设计要求)。

⑶加劲箍宜设在主筋外侧,当因施工工艺有特殊要求时,也可置于外侧。

⑷导管接头处外径应比钢筋笼的内径小100mm以上,防止导管装拆时挂住钢筋笼。

⑸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应对准孔径,避免碰撞孔壁和自由落下,放稳后应立即固定,固定材料要坚固易搬运。

6.混凝土的粗骨料可选卵石和碎石,其粒径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间距的1/3,以利于混凝土的骨料到钢筋的外围。

7.检查成孔质量合格后应尽快灌注混凝土,直径大于1m或单桩混凝土超过25m³的桩,每根桩桩身混凝土应留有1组试件。

直径不大于1m的桩或单桩混凝土量不超过25m³的桩,每个灌注台班不得少于1组,每组试件应留3件。

8.在还未施工前,宜进行试成孔,了解地质情况和总结成孔经验。

9.灌注桩施工现场所有设备,设施,安全装置,工具配件,以及个人劳动保护用品必须经常检查,确保完好和使用安全。

三、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1.泥浆的制备和处理,除能自行造浆的黏性土层外,均应制备泥浆,泥浆制备应选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润土,泥浆制备时,不得将泥浆土直接倒入孔中,必须在泥浆池形成泥浆后再用泥浆泵抽入孔中,废弃的浆,渣必须进行处理,不得污染坏境。

2.护筒内的泥浆应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在受水位涨落影响时,泥浆面应高出最高水位1.5m以上。

3.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灌入水下混凝土。

4.在钻砂层和岩层时,泥浆的比重控制在1.3左右,将砂或岩石的岩屑排出孔外,在灌注混凝土前,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比重小于1.25,含沙量≤8%,粘度≤28s
5.护筒埋设应准确,稳固,护筒中心与桩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采用4-8mm的钢板制作,其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100mm,上部宜开设1-2个溢浆孔,埋设深度在黏土中不宜小于1.0m,砂土中不宜小于1.5m,护筒下端外侧应采用黏土填实,其高度应满足孔内浆高度要求,受水位涨落影响,护筒应加高加深,必要时应打入不透水层。

6.当在软土层中钻进时,应根据泥浆补给情况控制钻进速度,在硬层或岩层中钻进速度应以钻机不发生跳动为主。

7.利用钻杆加压的正循环回转钻机,在钻具上应加设扶正器,防止钻斜孔。

8.如在钻进过程中发生斜孔,塌孔和扩筒周围冒浆,失稳等现象时,应停钻,待采取相应措施后再进行钻进。

9.钻孔达到设计深度,灌注混凝土前,孔底沉渣厚度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mm,
对摩擦桩不应大于100mm,对抗拔,抗水平力桩不应大于200mm。

四、水下混凝土灌注
1.桩成孔后立即通知有关人员进行验孔,验孔合格后经签字立即吊开钻机,准备下钢筋笼。

2.为缩小中间间隙时间,下钢筋笼和导管的时间控制在3小时以内。

3.钢筋笼吊装完毕后,应安置导管二次清孔,并应进行孔位、孔径、垂直度、孔深、沉渣厚度等进行检验,合格后立即灌注混凝土。

4.水下灌注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塌落度控制在200-220mm,到现场灌注时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的含砂率宜为40%-50%,选用中粗砂,骨料的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

5.导管壁厚不宜小于3mm,直径宜为200-250mm,直径制作偏差不得超过2mm,导管长度≤3m,底管长度≥4m,接头采用易装,易折的快速接头。

6.每次灌注后应对导管内外进行清洗,不得有混凝土和泥浆粘在导管内外壁上。

7.使用的隔水栓应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保证顺利排出,隔水栓宜采用球胆或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细石混凝土制作。

8.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桩孔底的距离宜为300-500mm。

9.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宜为2-6m,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灌注面,并控制提拔导管速度,应有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及内外混凝土灌注面的偏差,填写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

10.灌注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施工,每根桩灌注时间应按初盘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对灌注过程中的故障应记录备案。

11.应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超灌高度宜为0.8-1m,凿除流浆后必须保证暴露
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12.测混凝土灌注面可用测绳和6m长竹竿进行。

五、灌注桩后压浆
1.灌注桩的后压浆是对钻孔灌注桩的沉渣,泥皮和桩底,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的加固。

2.后灌浆导管采用2根公称口径25的钢管,导管连接均采用套管焊接,套管公称口径Φ32。

3.压浆管的上端与钢筋笼固定采用12号沿丝十字绑扎固定方法,绑扎应牢固,绑扎点应均匀,桩端压浆管绑扎于加筋箍内侧,绑扎固定点为每一道加筋箍处。

4.压浆后的上端固定于桩施工作业地坪200mm,压浆管的下端,距钢筋纵笼底端约低100mm。

5.后压浆作业注浆作业宜于成桩2天后开始,但不宜迟于成桩30天后。

6.后压浆质量采用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双控法,以水泥注入量为主,泵送压力为辅。

7.压浆所用水泥为P.O 42.5,水灰比为0.6-0.7。

8.每根桩水泥压入量为1000kg,泵送压力不小于1.5Mpa。

当水泥用量达到750kg时,泵送压力不足1.5Mpa的75%时,应调小水灰比,继续压泵至满足预定压力,当水泥浆从桩侧溢出,应调小水灰比,间歇压浆,水泥压入量满足1000kg要求。

9.当水泥压入量和泵送压力均达到要求时,可停止压浆。

10.当泵送压力超过6.0Mpa,水泥压入量不小于750kg时可停止压浆。

六、工程验收资料
1.成桩质量的检查报告。

2.桩位偏差测量(待土方挖出后,对每根桩都要测试)。

3.桩顶标高(待土方挖出对每根桩都要测量)。

4.施工记录及隐蔽验收文件。

5.原材料的合格记录质量,鉴定书,以及混凝土试块报告。

6.桩位测量放线图。

7.竣工图。

8.施工组织设计等。

岗位责任制和安全生产在施工组织中要明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