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命题逻辑等值演算
解答
设命题 p:王教授是苏州人。 q:王教授是上海人。 r:王教授是杭州人。 p,q,r中必有一个真命题,两个假命题,要通 过逻辑演算将真命题找出来。 设 甲的判断为A1= ┐p∧q 乙的判断为A2= p∧┐q 丙的判断为A3= ┐q∧┐r
甲的判断全对: 甲的判断对一半: 甲的判断全错: 乙的判断全对: 乙的判断对一半: 乙的判断全错: 丙的判断全对: 丙的判断对一半: 丙的判断全错:
也可以从右边开始演算 因为每一步都用置换规则,故可不写出 熟练后,基本等值式也可以不写出 通常不用等值演算直接证明两个公式不等值
例题
例2.3 用等值演算法验证等值式 (p∨q)→r (p→r)∧(q→r)
解答 (p→r)∧(q→r) (┐p∨r)∧(┐q∨r) (┐p∧┐q)∨r ┐(p∨q)∨r (p∨q)→r (蕴含等值式) (分配律) (德摩根律) (蕴含等值式)
定理 都是联结词完备集
证:已知 , , 为联结词完备集,因而只需证明其 中的每个联结词都可以由 定义即可
p
p q ( p q ) (p q ) p q
( p p) p p
pq ( p q ) ( p q )
p∧(┐((p∨q)∧┐p)∨q) p∧(┐((p∧┐p)∨(q∧┐p))∨q) p∧(┐(0∨(q∧┐p))∨q) p∧(┐q∨p∨q) p∧1 p
易知10,11为(3)的成真赋值,00,01为成假赋 值,因而(3)为可满足式
例题2.6 在某次研讨会的中间休息时间,3名与会者根 据王教授的口音对他是哪个省市的人进行了判断: 甲说王教授不是苏州人,是上海人。 乙说王教授不是上海人,是苏州人。 丙说王教授既不是上海人,也不是杭州人。 听完以上3人的判断后,王教授笑着说,他们3人 中有一人说的全对,有一人说对了一半,另一人说的 全不对。试用逻辑演算法分析王教授到底是哪里人?
解答
例题
例题2.2 判断下列各组公式是否等值 相等 (1)p→(q→r)与(p∧q)→r 不相等 (2)(p→q)→r与(p∧q)→r
解答
2.基本等值式
(1)双重否定律 (2)幂等律 (3)交换律 (4)结合律
(5)分配律
(6)德· 摩根律 (7)吸收律
A ┐┐A A A∨A ,A A∧A A∨B B∨A,A∧B B∧A (A∨B)∨C A∨(B∨C) (A∧B)∧C A∧(B∧C) A∨(B∧C) (A∨B)∧(A∨C) (∨对∧的分配律) A∧(B∨C) (A∧B)∨(A∧C) (∧对∨的分配律) ┐(A∨B) ┐A∧┐B ┐(A∧B) ┐A∨┐B A∨(A∧B) A,A∧(A∨B) A
(8)零律 A∨1 1 , A∧0 0 (9) 同一律 A∨0 A 。A∧1 A (10)排中律 A∨┐A 1 (11)矛盾律 A∧┐A 0 (12)蕴涵等值式 A→B ┐A∨B (13)等价等值式 AB (A→B)∧(B→A) (14)假言易位 A→B ┐B→┐A (15)等价否定等值式 AB ┐A┐B (16)归谬论 (A→B)∧(A→┐B) ┐A
(德摩根律)
(德摩根律) (排中律) (同一律)
((p∨┐p)∧(┐q∨┐p))∨q(分配律)
1∨┐p
1
(排中律)
(零律)(重言式)
(2) ┐(p→(p∨q))∧r ┐(┐p ∨p∨q)∧r
(p∧┐p∧┐q)∧r
0∧r
0
(2)为矛盾式
(3) p∧(((p∨q)∧┐p)→q)
说明
• 其中A,B,C可以代表任意的公式,称这样的等值式为 等值式模式。 • 每个等值式模式都给出了无穷多个同类型的具体的 等值式。 例如,在蕴涵等值式 A→B┐A∨B 中, 取A=p,B=q时,得等值式 p→q┐p∨q 取A=p∨q∨r,B=p∧q时,得等值式 (p∨q∨r)→(p∧q) ┐(p∨q∨r)∨(p∧q) 这些具体的等值式都被称为原来的等值式模式的 一个实例。
等值演算的应用
① 证明两个公式等值 ② 判断公式类型 ③ 解判定问题
例题
证明两个公式等值 (p→q)→r (p∨r)∧(┐q∨r)
解答 (p→q)→r
说明
① ② ③ ④
(┐p∨q)→r (蕴含等值式、置换规则) ┐(┐p∨q)∨r (蕴含等值式、置换规则) (p∧┐q)∨r (德摩根律、置换规则) (p∨r)∧(┐q∨r)(分配律、置换规则)
n
2个命题变项共有16个
每个真值函数对应无群多个与之等值的命题公式 所以每一个命题公式 对应唯一的与之等值的真值函数。
2.定义1.15 在一个联结词的集合中,如果一个联 结词可由集合中的其他联结词定义,则称此联接 词为冗余的联结词,否则称为独立的联结词。
在联结词集{┐,∧,∨,→,}中, (p→q) ┐p∨q p q (p →q) ∧(q →p ) (┐p∨q) (┐q∨p) 所以→,冗余 在{┐,∧,∨}中,由于 P ∨q ┐ ┐( P ∨q ) ┐( ┐ P ∧ ┐ q ) 所以∨冗余,但在{┐,∧}中无冗余。
2.定义1.16在任一真值函数都可以用仅含有某一联 结词集中的联结词的命题公式表示,则称该联结 词集为全功能集。若一个联结词集的全功能中不 含冗余的联结词,则称它是极小全功能集。
3.{┐,∧,∨,
→, }{┐,∧,∨, → , ↔ , , } {┐,∧,∨, → , ↔ },{┐,∧ ,∨ },{┐, → } {┐,∧}{┐, ∨} ,{},{ }都是全功能集,其中{┐,∧} {┐, ∨} ,{},{ }是最小功能集。
例2.4 证明:(p→q)→r 与 p→(q→r) 不等值
方法一、真值表法。 方法二、观察法。易知,010是(p→q)→r的成假赋 值,而010是p→(q→r)的成真赋值,所以原不等值
式成立。
方法三、通过等值演算化成容易观察真值的情况, 再进行判断。
A=(p→q)→r (┐p∨q)→r (蕴涵等值式) ┐(┐p∨q)∨r (蕴涵等值式) (p∧┐q)∨r (德摩根律) B=p→(q→r) ┐p∨(┐q∨r) (蕴涵等值式) ┐p∨┐q∨r (结合律) 000,010是A的成假赋值,而它们是B的成真赋值。
例题2.5 用等值演算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p→q)∧p→q (2)(p→(p∨q))∧r (3)p∧(((p∨q)∧┐p)→q)
解答 (1) (p→q)∧p→q (┐p∨q)∧p→q ┐((┐p∨q)∧p)∨q (蕴涵等值式) (蕴涵等值式)
(┐(┐p∨q)∨┐p)∨q
((p∧┐q)∨┐p)∨q (1∧(┐q∨┐p))∨q (┐q∨q)∨┐p
例1.1 A,B,C,D四人做百米竞赛。观众甲、乙、丙预报比赛 的名次为: 甲:C第一,B第二; 乙:C第二,D第三; 丙:A第二,D第四。 比赛结束后发现甲、乙、丙每人报告的情况都是各对一半, 试问实际的名次? 解:设pi , qi,ri , si表示A第i名,B第i名,C第i名,D第 i名,显然pi , qi,ri , si中均有一个真命题。要寻找下 列3个成立的真命题 (1)(r1∧┐q2)∨(┐r1∧q2) 1 (2)(r2∧┐s3)∨(┐r2∧s3) 1 (3)(p2∧┐s4)∨(┐p2∧s4) 1
3.等值演算与置换规则
由已知的等值式推演出另外一些等值式 的过程为等值演算。 置换规则 :设Φ(A)是含公式A的命题公式, Φ(B)是用公式B置换了Φ(A)中所有的A后 得 到 的 命 题 公 式 , 若 BA , 则 Φ(B)Φ(A)。
关于等值演算的说明
等值演算的基础
① 等值关系的性质: 自反性:AA。 对称性:若AB,则BA。 传递性:若AB且BC,则AC。 ② 基本的等值式 ③ 置换规则
2.3 连结词的完备集
排斥或: pq ( p q) (p q)
与非联结词
p q ( p q)
或非联结词
p q ( p q)
2.3 连结词的完备集
定义1.14 称F:{0,1} →{0,1}为n元真值函数 F的自变量为n个命题变量,定义域: n {0,1} ={00…0,00…1,…,11…1},值域为{0,1}。 2n个不同的真值函数。1元真值函 n个命题变量共可2 数共可4个
( p p) (q q ) 类似可证明 是联结词完备集。
( p q) p p
定义1.10 设A,B是两个命题公式,若等价式
A ↔ B为重言式,则称A与B是等值的,记作AB。
用真值表可以验证两个公式是否等值。 判断A,B是否等值(AB )
说明
判断A ↔ B为重言式 A ↔ B的真值表最后一列全为1 在各种赋值下,A,B取值完全相同
A,B的真值表完全相同
例题
例2.1 判断下面两个公式是否等值 ┐(p∨q) 与 ┐p∧┐q 相等
本节的主值演算与置换规则 联结词全功能集
2.1 等值式
两公式什么时候代表了同一个命题呢? 抽象地看,它们的真假取值完全相同时 即代表了相同的命题。
若A与B有相同的真值表,则说明在2 个赋 值下,A与B的真值都相同,于是等价式A↔B应 为重言式。
n
1.等值的定义及说明
因为真命题的合取仍为真命题,故: 1(1)∧(2) (r1∧┐q2∧r2∧┐s3)∨( r1∧┐q2∧┐r2∧s3) ∨(┐r1∧q2∧r2∧┐s3)∨(┐r1∧q2∧┐r2∧s3) 其中C不能即是第一又是第二,B和C不能都是第二,所以 r1∧┐q2∧r2∧┐s3 0 ┐r1∧q2∧ r2∧┐s30 得出(4)(r1∧┐q2∧┐r2∧s3)∨(┐r1∧ q2∧┐r2∧s3) (3)和(4)产生新的公式 1(3)∧(4) (p2∧ ┐s4 ∧r1 ∧ ┐q2 ∧ ┐r2 ∧ s3)∨(p2∧ ┐s4 ∧┐r1 ∧ ∧ q2 ┐r2 ∧ s3)∨(┐p2∧ s4 ∧r1 ∧ ┐q2∧ ┐r2∧ s3)∨(┐p2∧s4 ∧┐r1 ∧q2 ∧┐r2 ∧ s3) 由于A,B不能同时第二,D不能第三又第四。 所以(5)1 p2∧┐s4∧r1 ∧ ┐ q2 ∧ ┐ r2 ∧ s3 p2∧┐q2∧r1∧┐r2∧s3∧┐s4 C第一,A第二,D第三,B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