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意义: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①平原地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②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④高寒地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区。
气候:中低纬(温度)的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防御、旅游自然资源:矿产社会经济: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城市的土地利用: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中心商务区(CBD)特征;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内部分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交通通达度很高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①中心地是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
②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六边形,中心地则位于正中。
③城市的等级与数目之间成反比关系。
城市的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等级越低,则数目越多 .④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实际:不存在完全呈正六边形分布的服务范围,但六边形的嵌套规律客观存在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表现: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②城市中心区萎缩;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2.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发展不合理(①虚假——南美洲;②滞后——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③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3.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l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 )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 )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 )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气温日较差,积温等);地形、土壤,河流●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常见的几种农业类型3.亚洲水稻种植●区位分析有利:自然因素:(1)高温多雨的气候(雨热同期) (2)地形平坦(3)土壤肥沃(水稻土)(4)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4)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5)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6)单产高,可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市场广阔不利:旱涝灾害频繁;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一小(小农经营)一大(水利工程量大)一高(单产高)三低(商品率、科技水平、机械化程度)4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方便;历史悠久,商品率高●阿根廷人建设大牧场,促进草原牧牛业发展的措施培养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的差异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广阔②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④气候温和湿润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广阔②机械化水平高③科技水平高④交通便利6.简要分析形成美国棉花带的主要因素美国的棉花带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这些地区地面起伏小;土质较疏松;日照较充足;采摘季节比较干燥;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主,水源充足,适宜棉花的生长。
7.美国乳畜带分布的条件:①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②交通便利;③气候温凉,生长期短,土质较差,不利于谷物的成熟,利于牧草的生长;④水源充足。
8.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生产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冬小麦:3、4、5——11、129.特色农业和新型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无土农业、精准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区位因素分析自然条件: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地形、地质;③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①交通便捷;②劳动力;③市场需求;④信息和知识因素:科研能力、信息通达性等;⑤国家优惠政策;⑥产业集聚;⑦基础设施;⑧生产设备与工艺;⑨外商投资;⑩地价……工业集聚的好处:①共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②有利于信息交流和合作;③降低运输成本,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④产生规模效益;⑤综合利用原料、能源和“三废”资源,减少污染。
环境因素注意:隔离带2.主导区位因素的判别与布局原则3.工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应对这一转移的策略:(1)应有所选择地引进产业;(2)努力发展科技,提高核心竞争力;(3)积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4)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走清洁生产之路……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2、黄河河口没有大城市的原因①黄河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有的年份断流时间很长,航运价值小。
②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长期无固定入海口,泛滥成灾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口处大量泥沙淤积,下游已成“地上河”,建港条件和海运能力极差,3、扬州和济宁自19世纪中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京沪铁路的建成4、港口区位评价模式优::1.自然条件好:①水域条件好:水深、水面宽阔、港湾内部(或内河港口)风浪小,航行和停泊条件好;不冻不淤②陆域条件好: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开阔,筑港条件好;③地理位置优越:河港:处在河和河交汇处(或处在河沿岸);海港:临海,海洋运输条件好;海河港:内通河,外临海,通江达海,水陆联营;2.社会经济条件好:①依托城市,经济发达(或工业、农业基础好),市场广阔(或发展潜力大),对外贸易发达;②等经济腹地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并有_____等陆路交通相联系。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 控制人口规模2.转变发展模式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地理必修3知识归纳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