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学
1、变形链球菌群
一般生物学特性: G+球菌,直径0.6-1.0um,链状
排列。在MS琼脂平板(轻唾琼脂培养基)上菌落
呈淡蓝色,嵌入琼脂,质硬,菌落表面粗糙。
致病性:是公认的主要致龋菌。 机制:
⑴ 变链菌的胞壁表面物质在细菌黏附、聚集和对牙
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
⑵ 变链菌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糖代谢的
3、脂磷壁酸对G+菌和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桥接作用: 脂磷壁酸对G+菌和葡萄糖基转移酶均有亲和 力,促进了细菌之间的黏附和细菌的糖代谢。 4、血链菌为牙表面最早的定植者,属于口腔链球菌 群微生物。(先锋菌)
细菌粘附烤磁体早期的免疫荧光照片,蓝色的为放线菌,红 色的为链球菌
晚期的免疫荧光照片,绿色的为放线菌,红色的为链球菌
第一章 口腔微生 物学
山西医科大学
杨芳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1.基本概念★
2.口腔生态系 组成 影响因素★
一、基本概念
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
约的科学。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利用细胞水平研究技术或分子 水平的研究技术,对生态学的内容进行研究,该学科体 系即为微生态学。
细菌附着 起作用的分子为蛋白质、多糖、脂磷壁酸等,具 体机制有三:
1、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细菌利用本身的 表面蛋白与牙表面的获得性膜的唾液蛋白相结合, 实现细菌在牙表面的定植。
2、多糖可引起多种细菌在牙表面上的聚集: 由变链菌胞外葡糖基转移酶合成的两种葡聚糖, 合成的葡聚糖两种:含ɑ-1,6糖苷键的水溶性葡聚糖 含ɑ-1,3糖苷键的不溶水葡聚糖 前者可促进细菌的彼此聚集,诱导细菌合成并分 泌ɑ-1,3糖苷键葡聚糖,后者不溶于水,但可促进细 菌彼此的黏附。
宿主因素: 口腔粘膜表面的光滑程度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饮食习惯的人口腔内
正常菌群的构成不同
宿主唾液和龈沟液中不同的物质组成
a、抗体:SIgA和IgG
SIgA:分泌型抗体,是唾液中的主要抗体
IgG:由血清中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是龈沟液中的
主要抗体,能保持龈下菌丛的稳定。
b、唾液中的其他蛋白组份 唾液粘蛋白:对口腔细菌的生长具有选择性,维持 口腔正常菌群的相对恒定。 溶菌酶、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对多种菌有非特 异性溶菌作用。 唾液素:碱性四肽物质,含量很少。
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此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
在,必须用人为的方法培育出来。 应用:无菌动物所具有的独特优越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实
验动物。
现状:现在无菌动物的品种:小鼠、大鼠、豚鼠和家兔等小 动物。 其中的小鼠、大鼠、豚鼠,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能大量生 产,并比较方便地应用于日常研究中了。
第二节
附注:成熟牙菌斑的细菌分类 成熟牙菌斑的细菌比例是: 兼性厌氧链球菌 兼性类白喉杆菌 厌氧类白喉杆菌 胨链球菌 韦永氏菌 拟杆菌 梭状菌 奈瑟氏菌 弧菌 27% 23% 18% 13% 6% 4% 4% 3% 2%
熟牙菌斑中致龋菌为:
变形链球菌
放射菌
血型链球菌
乳杆菌
4、牙菌斑的分类★ 按照牙菌斑所在的部位分类: a、龈上菌斑:附着在牙表面或修复体冠部的菌斑, 以G+ 菌为主,主要为微需氧菌和需氧菌。 光滑牙面菌斑:以链球菌为主(轻链菌、血链菌、 变链菌、唾链菌) 点隙裂沟菌斑:以G+球菌为主(变链菌、乳杆菌)
溶血圈,生脓链球菌属此型,又称为溶血性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在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口腔内
少有此菌,又称为不溶血性链球菌。
β -溶血链球菌菌落形态
-溶血链球菌菌落形态
生脓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 G+球菌,直径0.6-1.0um,在血琼脂上 生长良好。
形态:
★致病性:可产生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疾病,包括
其他(无机物等)
30%左右
第三节 口腔正常菌丛
1.概念 2.口腔正常菌丛的形成 3.菌丛的类型 4.口腔正常菌丛成员菌
5.其他微生物群
一、概念★
口腔正常菌丛是指健康人口腔中由暂居菌群、常
居菌群、固有菌群所形成的复杂菌丛。
二、正常菌丛的形成
与宿主的年龄、饮食习惯、咀嚼器官的健全有密切
的关系;
刚出生的婴儿口腔内无菌,出生后6h有少量的细
菌斑成熟 植于牙菌斑并开始生长;
1、附着黏附细菌种类和数量的增加,纤毛菌开始定
2、纤毛菌逐渐替代链球菌的主导地位,形成与牙面 垂直排列的栅栏样结构,这是菌斑成熟的标志; (约出现在菌斑成熟的5-6天,并可看到谷穗样的结 构)
3、成熟菌斑的光镜结构:★
①基底层是获得性膜:无细胞,HE染色为粉红色。
珠菌生长)
占据空间(轻链菌的生长抑制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的生长) 减低口腔PH值
引起肌体产生天然抗体
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刺激
正常菌群有助于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发育(例:无
菌动物的盲肠占体重的2-3%,恢复正常喂
养,盲肠可占体重的15-40%)
营养功能(肠道菌群可提供Vk、B6、B2和生物
素等)
损害作用:
蔗糖酶 蔗糖葡萄糖+果糖
葡聚糖酶(右旋糖苷酶)
葡聚糖葡萄糖+异麦牙糖
⑶变链菌群的产酸能力和 耐酸性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 矿中起作用。
(一)链球菌属 分布: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内,多为口腔正常 菌丛; 一般生物学特性:G+球菌,直径0.7-0.9um,链状或 成对排列; 分类:根据血琼脂板上的生长情况分三类。
链球菌电镜结构
-溶血性链球菌:在菌落周围有一狭窄的草绿色溶 血圈,又称草绿色链球菌,口腔内链球菌多为此型。
-溶血性链球菌:在菌落周围有一宽的透明的完全
二、牙菌斑的生物学作用★
保护牙菌斑菌丛细菌抵制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
在口腔环境中正常生长;—遮风挡雨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和网络作用,控制基质 中营养成分的移动;—营养仓库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他元素,滞留从 菌体内遗漏出的营养物质;—营养鱼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膜内的蛋白分子中的巯基可综合氧自由基,保护
1.基本概念
牙菌斑和生物膜
2.牙菌斑的生物学作用 3.牙菌斑的形成过程 4.牙菌斑的分类 5.牙菌斑的成分
一、基本概念
牙菌斑(plaque):堆积在牙表面或修复体表面, 不能被中等速度的水冲去的细菌团块。
生物膜(biofilm):由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需氧
菌、兼性厌氧菌或绝对厌氧菌等)嵌入多糖、
牙周袋
·
氧张力为16.4% 适于需氧菌生长
氧张力为0% 适于厌氧菌生长
b、根据细菌对氧的敏感度不同分为: 绝对需氧菌 绝对厌氧菌 兼性厌氧菌 耐氧厌氧菌
微嗜氧菌
pH a、口腔pH的特点:口腔可提供给微生物相对恒定的 pH环境(5.0-8.0) b、影响口腔pH的因素: 外源性物质:饮料、食物等; 细菌发酵: 唾液缓冲:碳酸盐是刺激唾液重要的缓冲系统
b、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下的菌斑(龈沟和牙周袋 内),以兼性厌氧菌为主。 附着性龈下菌斑:附着于牙面上,以G+球菌、轻链 菌、血链菌为主。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上,确与 龈沟上皮和结合上皮接触,以G-厌氧菌为, 其代谢产物可引起牙周组织炎症。
5、牙菌斑的成分 a、细胞和非细胞成分:细胞成分主要为各种细菌和 蛋白质;非细胞成分为食物残渣和细菌代谢产 物等。 b、水分和固体成分: 水分:占80% 固体:占20% 蛋白质 45% 糖 脂肪 15% 12%
细菌免受氧化作用的损伤。—免受伤害
三、牙菌斑的形成过程(动态的过程)
★分三个阶段:牙表面获得性膜的形成
细菌附着 菌斑成熟
牙表面获得性膜的形成
形成:唾液中的粘蛋白、糖蛋白、血族抗原和免疫球 蛋白在牙表面上形成一层结构均匀无细胞的薄 膜,厚约1-10µm,龈缘区的膜较厚而牙尖区较薄。 作用:该薄膜在促进细菌对牙表面的黏附中起受体的 作用,并对细菌的附着有选择性吸附作用。
②中间层:主要为细菌,有球菌、杆菌、丝状菌
等,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牙面垂直呈栅
栏状。
③表层:为散在的球菌、杆菌、脱落的上皮、食物
残渣及衰亡的细胞。
光滑修复体表面细菌(×5000,1月) 非光滑修复体表面细菌(×5000,1月)
光滑修复体表面细菌(×5000,×10000,3月)
非光滑修复体表面细菌(×10000,3月)
牙菌斑的清除方法:
少,因此我们必须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并掌
1.刷牙 如果刷牙得当,就可以使牙齿表面的牙菌斑量大为减
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2.牙线 能有效清除牙齿邻接面的牙菌斑,减少邻面龋的发生; 3.牙签 在牙龈萎缩、牙与牙之间出现间隙的情况下,可借助横 断面呈三角形牙签来清除邻接面的牙菌斑; 4.牙间刷 牙间刷也适用于牙齿之间出现间隙的情况,能有效 的清除牙齿邻接面的牙菌斑; 5.冲洗器 冲洗器的高压水柱可将牙面及牙间隙的食物残渣和 细菌冲洗干净。
细菌因素: a、抵抗宿主防御系统的能力大小 b、对所附着的粘性表面或牙体表面的亲和力大小 c、细菌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 d、对口腔内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不同导致菌群的 不同分布
宿主的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口腔卫生
附注:无菌动物
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s)是指机体内外均无任何寄生
菌,6-10h口腔内细菌快速增多;
老年人咀嚼器官老化,牙齿脱落后口腔内血链菌 和变链菌的数量明显减少,无牙颌中检不到这两 种细菌;(是与牙有亲和力的细菌) 老年人戴义齿后口腔内菌群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