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区域验证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石门揭煤工作面
采用石门揭煤工作面预测法
采掘工作面
采用采掘工作面预测法
进入无突出危险区时,立即连续至少两次验证
工作面每推进10~50m时,至少两次
构造破坏带,连续验证
掘进工作面至少打1个超前(不小于10m)探孔或物探,探构造 和预兆
首先验证,要有足够的预测超前距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预抽瓦斯效果检验 主要指标
P残 W残 煤巷条带预抽,必须采用直接法 其他预抽,采用直接或间接法 石门揭煤区域预抽,必须采用直接法,也可采用钻屑瓦斯 解吸指标法 突出预兆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预抽瓦斯效果检验 直接检测法应符合: 预抽区段宽度或预抽的采煤工作面长度≤120m时,沿推进每间 隔30~50m至少布置1个检测点 预抽区段宽度或预抽的采煤工作面长度>120m时,沿推进每间 隔30~50m至少布置2个检测点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安全防护措施
生命保障系统
避难所设置 突出煤层的采区必须设置采区避难所 进风侧安全出口路线上,具体位置视实际情况 而定 采区避难所为预先设置的永久避难所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安全防护措施
生命保障系统
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应设置 工作面避难所 压风自救系统 混合设置 工作面避难所设置
穿层或顺层钻孔控制范围 整个开采块段 整条顺槽 外测一定范围 倾斜、急倾斜:上帮20m,下帮 10m 近水平、缓倾斜:上下帮各15m
区域防突措施
预抽煤层瓦斯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穿层或顺层钻孔条带预抽
控制范围同上
顺层钻孔条带预抽长度不小于 60m
采掘工作面的预抽有效超前距离 不小于20m
采掘工作面附近 爆破点 距掘进面超过500m的巷道内必须设置
安全防护措施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生命保障系统 压风自救系统,要求 安装在采掘工作面巷道内的压风管上 设置点 距采掘工作面25~40m的巷道内 爆破点 撤离人员、警戒人员位置 回风道有人作业点 以上各点至少设置一组,长距掘进巷道适当增加 每隔50m设一组 每组可供5~8人使用 供气量不少于0.1m3/min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预抽瓦斯效果检验
直接检测法应符合
石门揭煤区域,至少布置 4个检测点,分别位于上、 中和两侧,至少有一个检 测点距预抽区域内边缘不 大于2m的范围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预抽瓦斯效果检验 间接法应符合 当钻孔间距和预抽时间差别较大时应划分评价单元 适当扩大计算区域范围 检验结果仅适用于钻孔控制范围
用于瓦斯风化带(无突出危险区)和瓦斯地质分析 法划分以外的区域
P、W等预测参数应为井下实测数据
布置——同一地质单元,走向不少于2个,倾向不少于 3个,且有测点位于最大埋深
区域防突措施
预抽煤层瓦斯
穿层钻孔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区域防突措施
预抽煤层瓦斯
顺层钻孔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险 性
预抽煤层瓦斯
厚煤层分层开采 分层及上部至少20m 分层及下部至少10m
区域防突措施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预抽煤层瓦斯
钻孔均匀布置,孔间距以有效抽放半径确定 严密封孔,穿层孔不小于5m,顺层孔不小于8m 孔口抽采负压不小于13KPa 抽采浓度<30%时,应提高封孔质量
运输和轨道大巷、主要风巷、采区上、下山等主要巷 道布置在岩层或非突出煤层中
减少井巷揭穿突出煤层次数
揭煤点应合理避开地质构造破坏带和采掘应力集中带
突出煤层的巷道优先布置在被保护区域或其他卸压区 域
一般规定
避免应力叠加
特例—南桐鱼田堡煤矿“10.16”特大突出事故
突出煤量8765t,瓦斯20万m3,逆流1846m,死15人,伤28人
区域防突措施
预抽煤层瓦斯
穿层条带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区域防突措施
预抽煤层瓦斯
顺层采面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区域防突措施
预抽煤层瓦斯
穿层采面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区域防突措施
预抽煤层瓦斯
顺层条带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区域防突措施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预抽煤层瓦斯
安全防护措施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防止灾害扩大的装置
反向风门
设置
进风侧,至少二道,间距不小于4m
距回风巷不小于10m,与工作面距离不小于70m
小于70m时,至少三道
通过墙垛的风筒、水沟、溜子道等,必须设置 逆向隔断装置
使用
作业人员进入工作面,打开、顶牢
工作面爆破和无人时,关闭
一般规定
突出矿井的非突出煤层、高瓦斯矿井的开采层
延深≥50m、开拓新区——必须测定P、W、突出参 数
突出矿井的非突出煤层、高瓦斯矿井各煤层
新水平所有煤巷掘进中,密切观察突出预兆 首次揭煤——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第三章、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基本程序和要求
掘进工作面预局测方部法 综合防突措施
钻屑指标法 复合指标法 R值指标法 其他经试验证实有效的方法
瓦斯涌出动态 AE声发射 电磁辐射等
安全防护措局施 部综合防突措施
生命保障系统
避难所 隔离式自救器 压风自救装置 急救袋
生命保障系统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避难所 向外开的隔离门(反向风门标准) 净高不低于2m,深度满足扩散通风要求,长、宽按 人数确定,至少满足15人,面积不小于0.5 m2/人 支护良好,直通电话 KTW无线岩体应急感应机 感应通话——1000多米 穿透岩体通话——500米左右 饮用水、供风量每人不小于0.3 m3/min,压风——减 压装置、带阀门控制的呼吸嘴 足够数量的隔离式自救器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安全防护措施
防止灾害扩大的装置 挡栏
突出危险较大——金属挡栏,两架,间距6~8m 突出危险性较小——矸石堆、木垛挡栏
安全防护措施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远距离作业
远距离爆破
石门揭煤
制定专项措施——爆破地点、避突路线 停电、撤人、警戒范围等
未构成全风压通风的建井初期 揭煤全过程中,有关工作面必须停止工作 远距离爆破时 撤人 断电 立井口附近地面20m,斜井口前方50m、两侧20m,严 禁有任何火源
综合防突体系
一般规定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当地煤矿安监部门验收
防突工程的计划和实施
一般规定
统一安排
预抽瓦斯、保护层开采 采掘部署、工程接替
按比例协调配置——开拓区、抽采区、保护层开采 区、突出煤层开采区
确保——突出煤层采掘前实施区域防突措施
巷道布置
一般规定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总则
综合防突体系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区域防突措施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区域验证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工作面防突措施 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安全防护措施
原则
总则
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指导方针的
安全防护措施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远距离作业
远距离爆破 煤巷掘进 发爆点设在反向风门之外的新鲜风流中或避难所内 距工作面越远越好,但不小于300m(采面不小于100m) 发爆地点应配备压风自救装置、隔离式自救器等 远距离爆破时 回风系统的采掘面及其他有人作业的地点,必须停电、撤人 爆破后进入工作检查的时间不小于30min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基本程序和要求
石门揭煤工作面预测、验证
基本程序和要求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一次未揭煤穿至煤层顶(底)板,仍按远距离爆破要 求完成揭煤全过程
厚度<0.3m的突出煤层,直接采用远距离爆破方式 揭穿煤层
工作面预测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多元信息综合预测、判断
常规预测法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基本流程示意图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新 建 矿 井 突
有 突 出 危 险 : 按 突 出 矿
井
设 计
建 井 期 间 进 行 突 出 煤 层 、 突
出
矿
突 出 矿 井
突出煤层
开拓前区
域预测:
开 拓
后
用于指导 区 域
新水平、 预 新采区设 测
区
区
域
域
措
防
施
危突
效
险 区
措 施
果 检
验
出
井
危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预抽煤层瓦斯
石门揭煤
工作面距(垂距)煤层7m以前布孔 最小控制范围:巷道轮廓线外12m(急倾斜煤层底部
或下帮6m),同时控制范围外缘到巷道轮廓线的最小 距离不小于5m 不能一次穿透煤层全厚时,应保证煤孔最小超前距1 5m
区域防突措施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打钻喷孔、顶钻、夹钻等动力现象
工作出现明显突出预兆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工作面预测
石门工作面预测
综合指标法
工作面距煤层≥5m (垂距) 至少打3个钻孔测P 每米煤孔采1个煤样测f 3个钻孔fmin煤样混合测P 以所有钻孔中fmin和P计算
D (0.0075H f 3)(P 0.74) 0.25
区域预测
开拓前
开拓后
突出危险区、无突出危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