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总论》(高起专)练习题

《刑法总论》(高起专)练习题

《刑法总论》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内容的完整表述是( )。

A.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B.刑罚应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C.刑罚应与犯罪客观危害相适应D.刑罚既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又要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2、下列刑法解释中( )属于无权解释。

A.文理解释 B.扩张解释 C.学理解释 D.司法解释3、犯罪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刑事违法性B.应受刑罚处罚性C.一定的社会危害性D.人身危险性4、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之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可以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是( )。

A.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B.法定最低刑为1年以下有期徒刑的C.按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D.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5、犯罪的( )是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基本依据。

A.同类客体 B.一般客体 C.简单客体 D.主要客体6、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是( )。

A.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B.某些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C.对任何一种犯罪的构成均非必备条件D.只能作为量刑情节加以考虑7、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故意杀人行为的( )。

A.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负刑事责任B.构成故意杀人罪且应负刑事责任,但免予刑事处罚C.不构成犯罪,所以不负刑事责任D.待其满14周岁后应追究刑事责任,但应从宽处罚8、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9、某甲欲杀害某丙,找到好友某乙要毒药,并讲明毒药的用途是“我要杀害某丙”。

某丙劝某甲不要感情用事,忍耐一下,但最后还是送给某甲一瓶毒药。

某甲借得毒药后,正往某丙的水杯中灌注毒药时被旁人发现制止。

甲、乙二人的行为性质是( )。

A.甲是犯罪预备、乙是犯罪未遂B.甲是犯罪未遂、乙是犯罪预备C.甲、乙均是犯罪未遂D.甲成立犯罪未遂、乙无罪10、甲欲杀害乙。

一日,甲得知乙一人在家,遂携带匕首前往乙家,未料途中腹部巨痛,不得已而折返。

次日,甲腹痛消失,遂再赴乙家将乙杀死。

甲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属于( )。

A.吸收犯 B.连续犯 C.继续犯 D.牵连犯11、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一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述的情况是( )。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前段的例外 D.前段的递进12、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采取的是( )。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保护等原则13、犯罪客体是( )。

A.犯罪行为侵犯的人B.犯罪行为侵犯的物C.犯罪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法规D.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14、王某带邻居家5岁的小孩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致其在河里溺水死亡。

王某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其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

A.法律规定的义务B.职务、职责所规定的义务C.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D.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义务15、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

A.行为人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B.行为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c.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D.行为人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16、正当防卫的目的是()。

A.保护本人的利益免受不法侵害B.保护公共利益、本人利益免受不法侵害C.保护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权益免受侵害D.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的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17、按照共同犯罪是否有组织形式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 )。

A.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B.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C.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D.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18、我国刑罚的目的是()A.改造罪犯 B.惩罚罪犯 C.教育罪犯 D.预防犯罪1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A.监狱 B.检察机关 C.基层单位 D.公安机关20、赵某于1998年4月2日犯甲罪,该罪的法定最高刑为10年有期徒刑,2000年6月3日,赵某又犯乙罪。

甲罪的追诉期限的结束时间为( )。

A.2015年6月2日B.2010年6月2日C.2013年4月1日D.2008年4月1日21、美国公民从日本劫持新加坡的民用飞机到泰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适用中国刑法对该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所体现的是( )。

A.保护管辖原则B.普遍管辖原则C.属地管辖原则D.折中管辖原则22、犯罪概念是( )。

A.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B.划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C.划分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D.犯罪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23、复杂客体是指()。

A.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B.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C.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个以上的具体犯罪对象D.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24、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 )。

A.消极行为B.静止行为C.积极行为D.负有特定法律义务能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25、刑法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A.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负刑事责任26、无认识(预见)的罪过形式是(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27、张某将李某家的一群仔猪盗窃,后经仔猪的主人寻找发现,张某便将这群仔猪送返给主人。

张某的行为( )。

A.属于犯罪未遂 B.属于犯罪既遂 C.不构成犯罪 D.属于犯罪中止28、对于教唆犯,应当( )。

A.按照主犯处罚B.按照首要分子处罚C.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D.与被教唆者(实行犯)同样处罚29、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是( )。

A.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构成犯罪的时候B.行为人作为被告人被提起诉讼的时候C.行为人被确认有罪判处刑罚的时候D.对行为人的有罪判决生效的时候30、下列情况构成累犯的有( )。

A.李某因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缓刑考验期满后第4年因盗窃金融机构被判处无期徒刑。

B.王某因过失导致某甲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刑满释放后5年内又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C.刘某因危害国家安全被判处拘役。

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以后,又犯间谍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D.谢某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刑罚执行6年后被假释,假释期满后第4年因为境外窃取国家情报,被判处拘役。

二、多项选择题1、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包括( )。

A.公安部 B.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司法部2、某甲因犯盗窃罪~1988年12月1日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于1992年12月2日执行完毕,1997年12月1日甲又犯抢劫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10年,对甲( )。

A.应以累犯论处 B.不得减刑 C.不得假释 D.不构成累犯3、刑罚的适用对犯罪分子具有的基本功能是( )。

A.对犯罪人的功能B.对被害人的功能C.对潜在犯罪人的功能D.对一般社会成员的功能4、下列人员中,( )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以自首论。

A.被依法逮捕的犯罪嫌疑人B.被告人C.正在服刑的罪犯D.被公安机关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5、对服刑的犯人应当依法予以减刑情形有( )。

A.检举监狱内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B.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C.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D.在抗御自然灾害中有突出表现6、一般认为,罪刑法定主义派生的原则有( )。

A.排斥习惯法B.禁止有罪类推C.禁止重法溯及既往D.禁止重复评价7、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正确的表述是( )。

A.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B.同样的犯罪目的可以由不同犯罪动机促成C.犯罪目的的作用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动机的作用偏重于影响量刑D.在间接故意犯罪中.既不存在犯罪目的,也不存在犯罪动机8、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犯罪中止( )。

A. 行为人在盗得财物后又将其送回B. 实际没有阻碍因素行为人误以为无法继续进行犯罪而放弃C. 杀人过程中经人规劝而停止犯罪行为并采取了抢救措施,但仍未挽救受害人性命D. 认为条件不成熟暂时放弃,以图将来再实施行为9、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头痛无法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丙。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 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B. 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C. 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D. 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10、有关缓刑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缓刑的考验期不能少于1年B. 累犯可以适用战时缓刑,但不适用于一般缓刑C. 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安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的,应当撤销缓刑。

D. 判处缓刑的,附加刑仍需执行11、特别刑法包括( )。

A.单行刑法 B.附属刑法 C.刑法修正案 D.刑法典12、根据有关规定,下列关于减刑、假释的做法,不正确的有( )。

A.某甲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悔改表现突出并且有立功表现,法院给予减刑4年B.某乙被判处无期徒刑,因有重大立功表现,获准减刑,减为15年有期徒刑C.某丙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因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后被减为18年有期徒刑D.某丁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在服刑期间悔改表现突出,法院一次给予减刑3年13、剥夺政治权利包括剥夺下列权利(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出版自由的权利C.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D.担任国有公司职务的权利14、特殊防卫所针对的犯罪包括( )。

A.正在进行的绑架行为B.正在进行的盗窃金融机构行为C.正在进行的强奸行为D.正在进行的抢劫行为15、关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有( )。

A.犯罪对象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B.犯罪客体一定受到犯罪的侵害,但犯罪对象则未必C.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但犯罪对象则未必D.犯罪对象是犯罪分类的基础三、名词解释1、罪刑法定原则2、正当防卫3、紧急避险4、刑事责任5、适用刑法平等原则6、犯罪故意四、简答题1、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2、什么是量刑?量刑的原则是什么?3、简述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

4、简述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区别。

5、不作为犯罪中的作为义务来源是什么?6、简述刑罚的特征。

五、论述题1、试论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2、试论我国刑罚的目的。

3、试论我国刑法限制死刑适用的体现。

六、案例题1、被告人梁某,因犯盗窃罪被依法逮捕,关押于看守所等待预审。

1999年5月下旬的一天晚上,被告人对同室杀人犯王某(被判处死刑,上报复核)说:“我看你年纪轻轻,没几天好活了,枪毙要打脑壳的,到了阴间还要痛的,你的家里人看了也很难过,还是自杀算了。

”王犯问怎么个死法?被告人说可以用绳子勒死,并扯下自己的裤带交给王犯,说:“到时候帮助你勒。

”王犯与被告人商定晚上等其他人犯睡着后动手。

27日凌晨2时许,王犯用裤带索套住脖子,用劲拉扯,但是用不上劲,并将裤带扯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