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事判决执行难”问题——由“判决书拍卖事件”引发的若干思考内容提要:近年来,拍卖判决书已不成为什么新鲜事了,据媒体公开报道的就有8例之多。
诸多的“判决书拍卖事件”透露的是“民事判决执行难”的社会问题,克服执行难问题是社会系统工程⑴。
社会各界对拍卖判决书事件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大多数人认为拍卖判决书是当事人对法律的无知和亵读。
而本文试图从完善我国法律体制的角度,在挖掘“拍卖判决书事件”产生的深沉原因,同时延伸拍卖判决书这种行为及分析会产生哪些法律后果的基础上给拍卖判决书这种行为下一个恰当的定论。
在此之外为解决我国民事执行难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即:一:优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扩大民事纠纷解决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法院解决纠纷的工作压力;二:完善诉讼保障制度,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保障当事人的基本合法权益;三:完善立法,建议出台《强制执行法》,从法律层面上保障民事强制执行的顺利进行,从而加大执法监督,最终保障司法的权威性。
关键词:拍卖判决书,执行难,纠纷解决机制,制度完善一:拍卖判决书事件的基本概况以下列举几件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判决书拍卖事件⑵1、20XX年武汉市新洲区粮食收储经销公司拍卖判决书事件拍卖者:武汉市新洲区粮食收储经销公司,新洲区粮食收储经销公司因卖给武汉市第二面粉厂100多万元的小麦,当时没有付钱,之后也没付。
在几经追讨无果的情况下,新洲区粮食收储经销公司把第二面粉厂告上了法庭。
1998年6月,武汉市口区人民法院判处被告第二面粉厂偿还新洲粮食收储经销公司万元欠款以及银行利息、诉讼费共计150万元,在判决生效后10日内一次性付清。
随后,新洲区粮食公司向桥口区人民法院递交了强制执行申请,并交纳了2万余元的强制执行费,但因种种原因这张判决文书还是成了一纸“白条”。
万般无奈之下,新洲区粮食收储经销公司于20XX年11月找到一家拍卖行,将150万元折成半价的“标的”公开拍卖法院的判决书和强制执行书。
2、20XX年10月28日陕西风翔县石五龙拍卖判决书事件拍卖者:石五龙,于 20XX年10月27日因其妻与邻居因琐事发生争执,并在厮打中其妻受了伤。
经过检查治疗共花去人民币5600余元,他们遂将此事诉至法院。
20XX年3 月8日,风翔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令被告赔偿4481元人民币。
判决生效后,石五龙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未得到分文的赔偿。
于同年6月24日宝鸡市检察院对此案提出了抗诉,县法院对此案进行再审并维持了原判。
石龙五因法院执行未果,无奈之下于20XX年10月28日在陕西风翔县县城大街上公开以五折的标价出让判决书。
3、20XX年12月20日,广州市黄梅雪老人拍卖判决书事件拍卖者:黄梅雪老人,原在某公司当财务主管,于 20XX年6月因公司与租赁业主产生经济纠纷,老板为逃避债务意外“失踪”。
公司欠黄梅雪老人5万多元人民币,为此他将公司诉至法院。
法院判令公司支付黄梅雪工资5万多元人民币,判决生效后,黄梅雪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并未得到公司的支付。
出于无奈,于20XX年12月20日来到广州市天河区宏城商业广场公开“拍卖”法院判决书并悬红追欠薪款。
4、20XX年4月5日,西安六旬妇女李素珍上街叫卖判决书事件拍卖者:李素珍,陕西韩城市王峰乡王峰村王组的村民,因1996年同村村民薛某从他家分三次借走人民币17600元。
98年薛某去世,99年李素云向薛某的妻子张某主张还钱未果,后经村干部等多方协调仍无结果,李某遂于此事诉至法院。
一审原告胜诉,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驳回上诉并维持原判。
但二审判决生效后两年内薛家没偿还李素珍家一分钱,而李素珍家因打官司和多方申诉、上访,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的积蓄。
无奈之下李素珍于04年4月5日带着两份判决书来到西安市并在大街上叫卖起了判决书。
5、20XX年12月18日河南张先志拍卖判决书事件拍卖者:张先志,原系河南南阳油田钻井公司职工,于02年3月下岗回到原籍——南充市顺庆区舞风镇清泉坎村张家老屋居住。
04年3月20日,张先志认为本村村干部的财务有问题而进行举报。
因此事与邻居罗裕银(此人系某村干部的亲戚)发生纠纷,在纠纷中张先志受到身体伤害。
张先志到南充市某医院做了检查和治疗,共花去费用几千元。
张先志遂于此事诉至法院,并两次上公堂终获全胜。
终审判决生效后,张先志还缴纳了执行费,并分两次只拿到人民币20XX元,但还有7000多元(包括案件受理费)被执行人仍未付清。
为尽快拿到剩余的钱去继续治病,张先志于04年12月18日在南充市街道以6000元的价格公开法院拍卖判决书。
6、20XX年2月四川自贡人李远骞在成都摆地摊叫卖判决书事件叫卖者李远骞因与魏某、张某发生经济纠纷而诉至法院。
20XX年5月,四川省自贡流井区法院判决魏某、张某归还李远骞各项费用10万余元。
之后当地检察院对此案提起抗诉,四川省自贡流井区法院于20XX年7月维持原判。
但判决生效后,因被执行人在泸州,李远骞迟迟拿不到钱,流井区法院委托泸州当地法院执行。
李远骞多次往返两地之间,得到的答复却是“被执行人没有可执行的财产”。
出于无奈,李远骞于20XX年2月在成都市金沙车站摆起了地摊,当街以5折叫卖判决书。
以上列举了6件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有影响的判决书拍卖事件,自01年武汉出现全国首例判决书拍卖事件以后,社会各界对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集中在拍卖判决书这种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上。
绝大多数的人认为拍卖判决书行为是不合法的、是对法律的亵渎、是对司法尊严的挑战。
此中不乏有学者、律师,还有广大的人民群众⑶。
他们认为拍卖判决书行为是违法的,判决书是不可用来转让的,其理由有以下几点:1、判决书是法院适应法律而作出的法律性文书,是国家审判权的最终体现,代表着人民法院的法律权威。
所以只有人民法院才能对判决书进行变更或处置,当事人无权处置(特别是转让或卖买)判决书。
2、根据《拍卖法》的相关规定,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的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民事判决书不能作为拍卖的标的用来公开拍卖。
3、当事人一旦选择诉讼这种方式来解决纠纷,便意味着自愿接受人民法院对其意思自治和处分权的限制,在得到生效的判决后,当事人的处分权便受制于人民法院,更何况是对判决书的处分,当事人当然无权转让或处置,只能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4、判决书的转让其实是当事人寻求的一种私力救济,而现行我国法律又不支持私力救济(除刑法上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自助行为外),所以判决书拍卖行为为法律所不保护,是违法的。
在此次争论中,有人认为拍卖判决书这种行为是可取的,他们持赞成态度⑷,他们的理由有以下几点:1、现行我国法律无明文规定判决书本身不可以转让,依照法理法无明文规定禁止的即是可行的,所以拍卖判决书这种行为是不违法的,是可取的。
2、拍卖判决书实质上是对判决书里所规定的权利的转让,由于法院的判决是对当事人债权的一种确认,对判决书里面的债权,只要转让方和受让方双方合意,他们是有自由转让的。
3、拍卖判决书行为类似申请执行人委托代理人代为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代为其向被执行人收取执行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1998〕15号)(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22条的规定,其行为是可行的。
以上就是社会各界对拍卖判决书行为的看法及支持他们观点的相关理由,我们暂且不去评述他们观点的对与否,我们可先分析一下“判决书拍卖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这种行为延伸下去会产生哪些法律后果。
二:判决书拍卖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延伸的法律后果1、当事人赢了官司,而其判决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即民事判决执行难的问题。
从上述的6个拍卖判决书事件可以看出,所有的拍卖者都是在赢得了官司之后,进入到强制执行程序后陷入执行行难困境的。
判决行不到有效的执行,当事人只好出此政策——拍卖判决书。
执行难分为因被执行人(即债务人)为逃避债务等原因(包括转移财产、挥霍财物等等)而进行的消极执行及因其无能力而真正的不能执行和因执行机关的消极执行(如;执行机关的推诿、懈怠职责等)而陷入困境的执行。
被执行人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有的是因为对法院判决的不服(其直接原因是法院审判程序的不公或判决的不公导致的⑸)、有的是完全藐视法律的威严,对法律的尊严不予顾及。
执行机关的消极执行是因我国现行司法体制的不够完善造成的。
现阶段在司法过程中,执行行为的性质既属于司法行为又属于行政行为⑹,司法与行政混于一体,这及容易导致司法不公,且还会出现法院重审判,轻执行等的现象,甚至导致执行人员的腐败、包庇、懈怠职责等行为。
合理的制度安排应当是法院只管判决,而把执行判决的工作交由作为执行机关的公安局去完成⑺。
2、当事人不想介入繁琐、复杂的的执行程序中去,且我国执行机关在执行程序表现的又相当被动。
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般民事案件的执行分为两种,即申请执行和移送执行。
移送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由审理该案件的审判人员依职权直接将其交付执行及组织强制执行的行为。
根据《执行规定》第19条的规定,现实当中有四类案件适用于移送执行,即:⑴、人民法院制作的具有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内容的生效判决书。
⑵、人民法院制作的生效民事制裁决定书。
⑶、人民法院制作的生效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
⑷、审判人员认为确应移送执行的其他生效法律文书。
由最高院出台司法解释我们可知移送执行涉及的都是有关人身关系的案件,而涉及财产纠纷的诉讼案件要进入强制执行,当事人就要通过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才能进入执行程序。
从这可以看出法院对财产案件的执行表现的相当被动,如果当事人不申请执行,而债务人也不履行债务的话(在现实中债务不履行债务的大有所在),当事人的债权岂不是永远不能实现了。
而根据《执行规定》第18条和第20条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据以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并具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
2、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
3、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已经届满;义务人仍未履行的。
4、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5、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
这一期限也即申请执行期限,根据《民事诉讼法》第 219条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有两种,各有其适用的对象,即:一种是一年,适用于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为公民的案件,一种为六个月,适用于双方当事人均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案件。
6、应当提交申请执行书和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
由此可看出如果当事人要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话,也受到了诸多条款的限制,特别是时间的限制。
3、法院执行的不确定性,且又得先交高昂的执行费用,当然这个原因适用于当事人在没交纳执行费用之前就施行判决书的拍卖这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