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舞台灯光中的阴影效果

浅论舞台灯光中的阴影效果

浅论舞台灯光中的阴影效果
作者:姚良柱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4期
摘要: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线。

阴影的分类,舞台灯光中各特定灯位所形成的阴影效果,杂乱阴影效果的消除,阴影中的光色运用和基调的处理,阴影对舞台作品情绪的渲染与烘托及剪影效果的运用实例。

自然中的光与影对灯光设计者的启悟。

关键词:阴影;空间;渲染;明暗;造型;反差;光色如影相随,不可名状的阴影,舞台灯光中的精灵。

所有的阴影都是因为缺少光线而造成的,换言之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线。

阴影的强弱大小取决于光源的功率、距离以及投射的角度。

富于想象力的布光,可以巧妙的创造出诸如剪影、半剪影、雕塑、皮影、落寞、恐怖、变形等诸多的阴影效果。

在光照下人和物会产生明暗界面和阴影层次的变化,立体感也随之产生,明暗、浓淡、虚实、轮廓界面的各种变化是用以渲染环境艺术气氛和烘托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单纯的正面光源照明,容易失去阴影所带来的质感,使画面表现的平淡无奇;而顶光照明会使人物头顶、前额、鼻头发亮,而下眼窝、鼻子、两腮和下颚则完全处于阴影之中,这就造就了一种反常奇特的形态,往往与人以冷漠、刻板的感觉;耳光、侧光、侧逆光所造就的阴影效果则使人物立体感增强,并趋于层次丰富分明;逆光最擅长展现物体的轮廓,并能增强舞台画面的纵深感,恰当的运用会有明显的剪影效果;脚光作为低角度照明,其造就的阴影效果会给人以恐怖、凶残、怪异的另类感觉。

总体说来凡是入射光线被一个立体的物体所遮挡的地方,就会形成阴影,其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类,即初级阴影(被照物体本身的阴影,如鼻影);次级阴影(被照物体投射在平面上的阴影,如地面、墙体等);再有就是三级阴影(附近其他反光材质投射在主体上的阴影,如镜面反射到物体上的光斑)。

所谓“假阴影”实际上是两个光区之间的未受光区。

如何消除不必要的杂乱的阴影效果呢,例如简易的舞台演出中天幕区呈现的“鬼影”,就是因为主光和副光的光比过大造成的,此时只需增加或加大天幕区的照度,就能较好的消除阴影,而由于人物自身的表面轮廓所造成的阴影(如鼻影),则往往需要增加脚光等辅助光照明加以弥补和消除。

以黑幕为整个舞台背景,不仅可以调整舞台空间的虚实关系,还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天幕阴影效果,没有色调的阴影是效果极佳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阴影效果中的光色运用一定要遵循剧情发展的需要,欢庆喜剧多用暖色系,沉闷悲剧则多用冷色系,如用冷色系的蓝调刻画牢房栅栏的阴影图像,彰显阴森、鬼魅的压抑氛围,而用暖色系的红、蓝、黄色调对比呈现戏剧、舞蹈服饰的华美艳丽。

光与影是相辅相成的。

阴影的内在力量有时是含蓄而深沉的,有时是迷茫而无法把握的。

在舞台上反差很强的光线或是明确入射方向的定点光,均可以制造出浓厚的阴影效果,而在反差柔弱的散射光的照射下,阴影会变得淡雅、朦胧并难以捕捉。

灵活营造、运用阴影效果,用
现代灯光语言对舞台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不仅可以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其明暗的边界更可以勾勒造型、强化区域,有助于诠释人物的内心情感。

例如在我院排演的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就是运用置于台唇的脚光和舞台两侧的侧流动灯,自然巧妙的打造出了多幕刑讯逼供和人物各自内心独白的场景,特定的光线在三面报纸糊就的墙面上投射出鬼魅重叠的阴影效果,给人以凝重,恐怖、惊悚、神秘的感觉,这种阴影基调的处理,在假构的空间内通过另一个空间的展示让演员收放自如,令整剧的观赏性与先锋性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我院原创的大型西府民俗歌舞剧《西府女》中,通过运用天幕光和逆光打造出的剪影、半剪影效果,使得人物与背景对比反差强烈,群舞演员肢体造型细节隐约可辨,同时还能使人物造型从背景中突显出来,进而营造出来一种理想的舞台纵深感。

在《听房》一幕中,用淡淡的蓝和一弯新月作为主基调再现月夜之境,在白色幕布后面放置光源,运用皮影戏效果将新婚燕尔、忸捏羞怯的一对新人的影像跃然窗上,舞蹈肢体语言动静相宜,有韵有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