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500字范文多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500字《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蒙台梭利于1936年7月出版的,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阐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对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我们将来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正好是儿童,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未来我们更好地去进行教育工作。
在我看来,童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期,除了生理发展外,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是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的。
《童年的秘密》作为一本风靡全球的教育名著,对儿童的世界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
在书中蒙台梭利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这令我印象深刻。
确实,直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都仍然出现着像书中列举的那些错误的教育孩子的行为。
是的,许多家长都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却忽视了孩子们的内心感受,这是很不利于孩子们成长的。
《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们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
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
大人都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会去考虑儿童的感受,这样就会违背儿童的心理愿望。
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
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时期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也为此感到愉悦。
在此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例子来支撑她的论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成人不应以自己的意志去打乱这种秩序。
例如,一个小女孩在旅游时睡在一个有栏杆的儿童小床内,当她回到公寓内只能和大人睡在大床上时,她便哭闹,怎么哄也不停。
直到最后拿两个枕头围成一个直角成为她记忆中的栏杆时,她才安心地睡觉,不再哭闹。
这是因为之前有栏杆的儿童小床给了她支撑感和安全感,一旦这种秩序被打乱,儿童便变得焦虑。
一件东西放错了地方就严重地打乱了这个小孩关于一些东西应该如何安放的记忆模式。
而往往成人不理解儿童,不明白儿童哭闹的原因,则认为儿童是没有缘由地“发脾气”,对儿童进行训斥。
这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
发展儿童个性的关键在于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种发展的进程和必须服从的规律,那肯定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挠这种力量的发展。
研究表明,儿童在敏感期时发脾气是他们的需要没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只要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平静下来。
蒙台梭利在书中还讲到现在在我们社会中更加明显的溺爱问题。
蒙台梭利认为,家庭财富应该给儿童幸福,而不是一个奢侈的环境。
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逃避现实,所有事都由父母代劳,导致的是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自我生存能力的薄弱。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里有一些想法,或许以后我们在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候,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将我们的想法强加于他们的身上,只要他们的做法不违背一些不可逾越的东西,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应该做他们的朋友,而不是一个禁锢了他们的人。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500字《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正因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用错了方法。
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
而《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个性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值得一看。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此刻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
但这个蜂群只选取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
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
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
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正因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的食欲,她的身体不可能再发展成一只蜂皇。
这些例子能够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
不能跟随这些冲动力,意味着他们软弱和无活力。
然而当敏感期儿童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是就会有一种外部表现,成人称之为“发脾气”。
然而这真的是儿童的一种无理取闹吗?当然不是,是正因我们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儿童这种反应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发脾气”的名称。
我们把任何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任何固执或无理性的行为当做任性。
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发脾气的方式会更加恶化。
很多任性的行为只是人们过去错误地对待儿童并由此恶化而导致不正常的结果。
跟敏感期的内部冲突有关的各种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样是短暂易逝的。
因此,我们务必寻找儿童每种任性背后的原因,这完全是正因这些原因就是我们尚未知道的东西。
一旦找到这些原因,就能使我们深入到儿童心灵的神秘幽深处,并为我们明白儿童及跟儿童和谐相处带给了基础。
一向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法则。
因此,我们经常会阻止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
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们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刻内到达他的目的。
于是,当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时候,他往往不能自己来完成,成人怕儿童打翻热水,打翻杯子,于是,成人自己来代替孩子来快速地完成这些。
他们可能会斥责儿童正因他们心疼那个被打碎的杯子,但是,如果是一位客人来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这个杯子,成人立刻会对客人说:“没事,没事,一个杯子值不了几个钱的”在那里,儿童的身份地位显然被看轻了,没有得到重视,同样是人就是正因我年纪小就能够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就应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好处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也意识到自己对待儿童那些错误的态度。
书本上的每一句话我都觉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长,但是,这天,在此刻的这个社会,不会像蒙台梭利那个时期那样忽视儿童,而是有点溺爱儿童,但爱的方式还是不适用于儿童,用哪种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才能使儿童更好地发展,还是我们要思考的话题。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500字“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十分困难的。
正因我们每个人对爱的明白不尽相同,蒙台梭利关于爱的明白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读到《爱的智慧》这一章时,给我的触动是十分大的,书中列举的孩子与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正因在我和女儿之间也经常有这种情形。
例如: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觉,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厌恶呢?我们来听听蒙台梭利是怎样说的:早晨,儿童进入父母的房间唤醒他们,这是件令父母极厌恶的事情。
但是,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会使一个小家伙一醒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黎明,当一个儿童去找他的父母时似乎是要说:“天已经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为了去教导他们,而只是去看他所爱的那些人。
看到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里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涌动?蒙特梭利对儿童的细微观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让人佩服。
也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观念,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儿童,是否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真该适时的转换一下主角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明白儿童的世界,了解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其中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正因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
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
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十分颠覆性的书籍。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
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十分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
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此刻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能够。
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
?°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
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向持续到第二年。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此刻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状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就应放在哪里。
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
心灵的适宜环境是这样的: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东西。
这样的环境是平静和快乐所不可少的。
很明显,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不一样于成人对秩序的热爱。
秩序给成人某种外在的快乐。
但对幼儿来讲就完全不一样了。
它好像动物漫步的大地,或鱼儿游憩的水。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500字很好的一本书,哪怕是翻开的第一篇章,译者的话看后也很有启发。
童年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我也曾经历孩童时刻,可看现在的孩子,却好像和我生活在两个世界,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活动。
很多事情,很多时候都不被理解,被嗤之以鼻,所以这本书真的有必要读,并且是好好读。
了解孩子,才能走进孩子,同时走进我们自己。
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也许来得比大学更重要些,像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和拉里佩奇所说,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蒙台梭利”小学,他们认为在那里可以自由自在的学习,在那里没有任何消极输入的教育方式。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正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并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