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笔墨丹青[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概述绘画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1.掌握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2.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征。
3.分析中国古代绘画与其所产生的时代之间的关系。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用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绘画。
2.战国时期:用毛笔在绢帛上绘画,该时期帛画代表作《人物龙凤图》。
3.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知识点拨] 汉代绘画中神仙魔怪、迷信怪异的形象,既体现了汉代社会“天人感应”的宗教意识、宇宙观念,也渗透着统治者敬天法祖、神道设教的意图。
二、绘画艺术的发展1.概况时期背景特点代表魏晋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士人群体的追求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创制法度,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出现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明清社会动荡风格奇特,不拘成法八大山人《松鹰图》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木刻版画作为小说的插图,反映了世俗的《水浒传》插图、《五子夺莲》审美趣味,民间出现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2.中国绘画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②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2)影响:中国绘画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辨析比较]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1)西方重写实、功利,中国重意境、虚旷和非功利。
(2)在绘画技巧上,西方重视物象,着意刻画,敷色多彩,追求色彩表现力;中国则不重形似,而重视淡逸、传神,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做。
1.下图主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局部)提示山河破碎,战乱频仍。
2.吴倩幸运地被选中参加CCTV的《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问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的国画应属哪种题材?”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如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判断应该是什么?提示文人画。
3.民间风情画的出现和普及受什么社会因素的影响?反映了中国画怎样的发展方向?提示民间风情画的出现和普及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画世俗化的发展方向。
主题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及成因史料一魏晋时期的绘画作品图一《女史箴图》(局部) 图二《洛神赋图》(局部)史料二宋至明清时期的文人艺趣图三宋代巨然图四清代八大山人《秋山问道图》《松柏图》[教你读史]史料一要注意时间“魏晋”,图片中皆人物肖像。
史料二要注意时期“宋至明清”,图片中皆风景。
[问题思考](1)读图一和图二,说出其作者。
并谈谈魏晋时期绘画的特点。
答案作者:顾恺之。
特点:创作主题为人物肖像画,彰显人物个性。
(2)图三属于什么画种?宋代这一画作兴起的原因?答案画种:文人山水画。
原因: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画家从追求写实到更加注重意境,山水画从最初作为人物画的衬景,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
(3)图四与图三的画风相比有何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答案不同: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反映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开始突出个人的精神面貌,并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融入绘画作品中,产生了一些独特的绘画派别,看似离经叛道,但实际上是绘画艺术个性化的体现。
史料三民间风情画图五《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六《年年有余》[教你读史]图五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为我们提供了北宋都市的商业、手工业、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体现了其注重写实的风情画的特征。
图六是年画。
[问题思考](4)结合所学说明图五、图六世俗化的体现及其原因。
答案①《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市井生活;年画《年年有余》想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
②原因: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印刷术的不断提高;传统轻商意识逐渐淡化。
时代变迁对绘画的影响(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后,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阶层,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隋唐时期:①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②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宗教画、山水画、人物画等大量出现。
(3)两宋时期:①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②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展;③思想上理学兴起,使得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反映在绘画作品上,文人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④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4)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统治的强化、社会的动荡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各异、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也出现了由百姓自己创作的富有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绘画艺术形式。
[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1.中国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抒情写意。
1.出土于仰韶文化的陶盆内壁上绘有人面、鱼纹、花纹的组合图形,人面的双眼表现出一种安详静穆、若有所思的情态,好像是陶醉于鲜花的芬芳,又像是在谛听鱼的细微动静。
这体现出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品( )A.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C.重在表现高超的制作技艺D.是生产力低下的一种自然回应答案 A解析据“人面、鱼纹、花纹的组合图形”以及“陶醉于鲜花的芬芳”等信息可以得出其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故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品并不能如实反映现实生活;“高超”的制作技艺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生产力低下的一种自然回应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2.他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他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之中”,此人是( )A.顾恺之B.王羲之C.吴道子D.王夫之答案 A解析材料大意是四肢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画像要能传神关键就在眼睛中。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擅长画人物,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符合题意。
3.苏轼在欣赏王维的画作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下列作品在绘画风格上与之相似的是( )A BC D答案 B解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文人画的典型特征,故B项正确;A为唐朝时期流行的仕女图,故排除;C项不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排除;D项为典型的花鸟画,同样不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排除。
4.宋朝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应试的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
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却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
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A.山水景物B.真实情景C.情趣意境D.人物形象答案 C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文人山水画在宋代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情趣意境。
5.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兴于明、盛于清,是中国年画的代表之一。
年画的主要特点是( )①雅俗共赏②色彩艳丽③实用性强④神秘古拙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C解析年画应该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神秘古拙是汉代帛画的特点。
阅读与思考这是一道开放式题目,没有标准答案。
画面设计只要接近“文人画意境重于写实,含蓄寄托画家的思绪情怀”这一特征即可。
教材的介绍和题目所举的例子,已经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的画面。
例如:《踏花归去马蹄香》只画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马蹄的香不在画面之内,只留给观众去想象。
《乱山藏古寺》画荒山满幅,上出幡竿以见藏意。
《竹锁桥边卖酒家》不画房舍、人物、酒坛,只画竹树梢头露出一个酒帘儿来,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书酒字,便见酒家在内。
《蝴蝶梦中家万里》通篇不画一只蝴蝶,只画朦胧月色下的茅屋数间。
自我测评1.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地画、岩壁画、陶画等;战国秦汉时期帛画丰富多彩;魏晋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隋唐时期绘画艺术发展,唐代画家创制法度,表现出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宋代以后,表现民间风情的绘画作品日益增多;明清时期出现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2.注重写实的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盛行;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以形写神”,注重意境。
[基础达标]1.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下列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集体舞蹈图B.《人物龙凤图》C.《女史箴图》D.马王堆汉墓壁画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新石器时代”“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可知A项符合题意。
B项是战国时期的帛画,C项是魏晋时期的绘画,D项是汉代的墓葬画,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顾恺之在为裴楷画像时,颊上添加三笔毛,“觉神明殊胜”;为谢鲲画像时,注重环境刻画,云“此子宜置岩壑中”。
这体现了顾恺之的绘画特点是( )A.以形为重B.以形写神C.环境烘托D.神似形不似答案 B解析由材料中“觉神明殊胜”“此子宜置岩壑中”可知,顾恺之绘画时注重刻画“形”,但最终是为“神”服务的,即“以形写神”。
3.下面是吴道子的作品《送子天王图》(宋人摹本,局部),内容取自佛经故事,描绘的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
通过此图可以看出( )A.当时中外文化的交融B.宋朝的市民文化繁荣C.人们虔诚地信仰佛教D.统一的王朝社会安定答案 A解析材料中《送子天王图》内容取自佛经故事,而通过画面看,画中人物身着中国传统服饰,故体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融,故A项正确;《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不能反映出宋朝市民文化,故B项错误;仅凭一幅画不能判断人们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当时国家的统一等信息,故D项错误。
4.宋代以后,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