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的性质》的[实验2-3]时,教师可以先演示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并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后。
教师马上提出问题:硫磺在氧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它与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相同吗?如果不同,为什么?这就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悬念,学生迫切需要能观察到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此时,教师可规范地演示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此时的学生处于兴奋之中,在这种情境下,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理解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对比理解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燃烧现象中不同的原因,可谓轻而易举。
学生在兴奋中开始,势必会产生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最佳教学效果。
在学习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的[实验2-1]时,在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并做上记号。
教师在做记号时,就可以试着问一问做这个记号有什么目的?对我们这个实验有何帮助?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样,学生在兴奋中了解实验的现象、分析实验的结论,从而就会增强实验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学生已经了解了碳、硫等可燃物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这时教师可以马上设疑,铁丝能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反应生成铁锈。
但铁丝在氧气中能否燃烧,学生就不清楚了。
这时,教师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通过这样的设疑,让学生引起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的兴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进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为了让实验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尝试性地改变了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部分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从而增大了学生的实验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尝试,这样做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例如:在处理教材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的[实验3-1]内容时,我让四个学生上讲台亲自演示水电解的实验,并且验证实验的产物……演示实验经过如此改进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讲台上下学生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高昂,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又如,在处理教材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实验时,我将学生领进实验室,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磷在密闭容器里跟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再让学生自己做一个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托盘天平上进行硫酸溶液液和铁钉的反应,让学生在实验中真切地感受到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确实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然后又让学生在托盘天
平上做一个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根据天平指针的偏移情况,寻找质量关系,分析确认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通过以上实验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堂课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就很自然地对下一课题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作好了铺垫。
课外实验在以往的教学中都认为是可做可不做的,布置下去便万事大吉。
近年来,我改变了教学态度,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并在学生家长会上慎重地呼吁各位家长要想方设法协助孩子完成每一次家庭小实验,同时实验室在某些特殊药品上给予积极的支持。
相当一部分学习自觉性好的学生纷纷向教师提出提供药品的要求,也纷纷向教师报告着自己家庭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毋庸置疑,这部分同学在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一定会有很大的长进。
三、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探究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化学实验的最高层次。
实验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大胆地运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仪器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等),在初中阶段若能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学生必将受益良多。
在近年来的实验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探索,遇到有设计价值的实验或内容,会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
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去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去验证自己设计的实验,去思考问题。
如:学习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时,教师在课堂上协助学生依据课本的要求完成验证实验——氢气的密度,可燃性及爆炸性实验后,让学生思考能否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氢气的还原性实验,结果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寻找到了很多种实验方案并且综合分析出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及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等,难能可贵的是寻找到了一种选材上较为易得、操作上也较为简捷的实验方案,如:取洁净的铜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制得黑色的氧化铜(附于铜丝表面)→将灼热状态下的表面附有黑色氧化铜的铜丝伸入氢气流中(或将其置于试管内通入氢气后加热)一观察所得现象,这一方案在学生实验课上得以验证,切实可行,参与设计、讨论的学生个个内心都无比激动,于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实验内容,同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原则去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