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21世纪的今天,感恩教育却似乎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表现,感恩意识的逐渐淡化和缺失,在德育教育中又采用传统的说教,远离生活实际,因而在教育方式上我们要大胆革新,利用教育教学的实践来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是我们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
因为当前许多中学生,由于父母的宠爱、溺爱,造成孩子的骄横无理,唯我独尊,缺乏感恩意识。
加上传统感恩教育方式、方法单一,远离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因而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感恩的心。
而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教师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
在提倡感恩教育的今天,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特别对于我们政治教师更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如何正确解读感恩教育,如何在政治课堂上推行感恩教育,如何将感恩教育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一、感恩的内涵。
什么是“感恩”?要正确理解感恩教育,必须先了解“感恩”。
“感恩”一词是舶来词,最初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概念。
在英国很多古老教堂的石墙上至今仍然雕刻着“思考”与“感恩”二词。
“感恩”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而在我国汉文文化中,“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戴恩德”之意。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将“感恩”一词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
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①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感恩意识。
陈寿在《三国志.是志.骆统传》中说“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这里指的就是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在中华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娱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等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所以感恩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一)中西感恩文化传统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准则。
在西方的感恩节正是教人们懂得崇高感恩,感谢上苍的仁慈与恩惠,它始于1621年,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殖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和印第安人的帮助,举行了三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延续下来。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
每逢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都要隆重庆祝一番,这一天,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面对有火鸡、南瓜派的丰盛大餐,进行餐前祈祷和感恩。
这时,每个人都会怀着感恩之情,细说值得他们感恩的事情来,在他们心目中,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重要的日子,因而外国的小孩从小就被教导“接受”的礼节,不管喜不喜欢别人的礼物,都必须得甜甜蜜蜜的道谢,因为要谢的是礼物背后的心意,而不是礼物,更不是礼物的价值。
不管多少礼物都要写谢卡,不管多小的服务都要道谢。
这种已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向服务自己的人说“谢谢你”、“非常感谢”,因为他们深知,说声“谢谢”不仅使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感到快乐,而且也使自己的心情舒畅,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可以心平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于待人,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冲淡了生活压力,美化了生活。
而中国社会主体文化始终是儒家文化,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
“这里流露的反哺之情与报恩之意实乃涤荡心弦感人肺腑。
它既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超越动物性的关系与情感。
”②这道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情感、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感,里面不乏有感恩教育的合理成份和因素。
因而我们用谚语、名言、警句来教导下一代,学校教育停留在字面上、课堂上、理论上,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则少之又少,弘扬感恩美德缺乏时代感和说服力,没有实践的指导,使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缺乏感恩意识,我们的孩子们乐此不疲地过着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却没有想到过感恩节。
他们视幸福为天然,认为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稍微有一点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如期而来,便愤愤不平,唳气冲天……乌鸦反哺、结草衔环、义犬救主的私塾启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阐释的不是感恩思想,而是一种封建的狭隘的报恩情结。
所以引入感恩教育的思想迫在眉睫。
(二)传统感恩教育与时代对感恩教育的需求人为什么要感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信性上,它是一切守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
”④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
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
而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我们的封建社会时期,就有太多太多关于感恩教育的事例,例如在四川都江堰浏览的话,你会在大坝上看到八个大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还有佘家义士“昌死葬忠魂”,在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子子孙孙,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大义之上。
像这样的例子还举不胜举。
但是我们的感恩教育好像还只是停留在这样的事例的宣传,或者是一些流传的名言、警句。
而现在,我们的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由于父母的宠爱、溺爱,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很差,这样的情况下由骄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
那样,依靠父母的那些传统的感恩教育的启蒙没有开启。
加之,现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趋势,旧的道德规范已不适应,新的道德规范又未确立。
所以,那些有关“感恩”的传统事例、名言、警句也在被人所淡忘。
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⑤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但现实的社会和学校缺乏这样的引导,导致了感恩意识缺乏。
在感恩意识缺失的今天,我们不少同学总是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父母,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对父母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与父母顶撞!有许多同学不知道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精力和心血,扪心自问,作为儿女是否关心过他们?是否为父母做过什么?如果什么也没有做过的话,那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父母呢?对待自己的父母尚且如此,又怎么敢奢望他们会善待老师和朋友呢?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的时候,受过他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都没有去看望过他。
无独有偶,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
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这样的人情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国家有难之时,我们又怎么敢指望有人会出来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
所以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它已经不再是一件关乎个人的小事了,而是关乎到社会的安定与团结,民族、国家的关键问题了。
三、感恩教育的教学实践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因而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恩之心和致谢之情。
(一)开启学生“感恩”的心“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接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
”⑥因而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开启学生感恩的心。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因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
因而我利用政治课堂,让学生谈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老师为我们做了什么?朋友为我们做了什么?等话题加以讨论交流,让学生用感恩的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要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铭记别人的恩惠,要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周围的人或事务。
(二)点拨学生,寓教于行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气氛中接受洗礼。
作为班主任我根据我们班的学生特点,开展如下的活动:1、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事实,在班级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2、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导小品,相声,让班级有表演才能的同学在班会课上表演,其中感人最深的是学生表演的《帮妈妈洗脚》的小品,感人至深,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并得到熏陶。
3、“感恩”小报,这主要是与语文老师配合,以我们班为主阵地,接受年假同学的投稿,评选考,让学生目睹“孝”形象,从而得到感染。
4、用班级“板报”,每一期板报都有一个关于感恩话题,让幽默、广告去感染学生。
5、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用敬语“早上问个好”得到帮助或恩惠要说“谢谢”“言为心声”多与父母讲贴心感激的话。
此外,我身为政治教师,我能充分利用8年级授课的内容和学科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利用事例让学生自导自演,身临其境去感受。
让学生体验“感恩”的真实情况,走出传统的形式,实现“感恩”的迁移,营造浓厚的气氛,让学生在不同场景施展各自的才华,使“感恩”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孝、知孝、行孝”的热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领悟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