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期(总第97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 inorities(Phil 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No.3Jun.2006关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思考●杨 敏(贵州民族学院法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以来,全国各地法院陆续受理了多起以保险公司为被告的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处理上各有不同。
究其原因是对该法第76条所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理解不同。
本文通过对第三者责任保险的发展过程和第三者强制险的特点及构成的分析,得出现阶段保险公司承保的三者险并非《道路交通安全法》意义上的强制三者险的结论,以期解决现阶段的法律适用问题。
关键词:第三者责任险;强制保险;无过错责任;诉讼地位中图分类号:D92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06)03-0055-05 一、设立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意义及其在我国的形成过程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的第三者所遭受的损失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法定保险,故又称法定保险。
它是国家基于公共政策的需要,为维护公共利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推行的保险,旨在保障车祸受害者能够获得基本的损害赔偿。
汽车责任保险起源于德国、瑞典、挪威等国。
目前,法国、英国、美国、韩国、智利、新加坡、日本、瑞士、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等通过专门立法或在民法典中规定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实行机动车强制保险是各国或地区的立法趋势,《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顺应了这种趋势。
实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对于有效地解决道路交通事故赔偿问题,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保护公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受害人权益的保护;二是分担肇事者的责任,分担被保险人的损失无疑是保险制度的一项重要功能,而且肇事者还可以从繁琐的赔偿解决程序中解脱出来,享有诉讼程序方面的便利。
我国责任保险的发展相对起步较晚,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首先开办的就是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这一时期责任保险不仅业务量小,而且社会舆论对于其争议较大。
50年代以后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保险业整体进入停滞状态。
1979年保险业恢复正常的经营以后,国内首先开展的责任保险业务仍然是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
198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给国务院《关于加快我国保险事业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实行第三者责任保险以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国务院[1984]151号文件批准了该报告,并要求各地遵照执行。
从此,我国的机动车责任保险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我国为了规范保险活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于1995年10月1日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保险法》第49条对责任保险作了明确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通过法律的手段对责任保险进行了确定。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前,我国已经有近23个省、市已经通过地方行政法规的形式对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进行了强制,并作为机动车上牌、审验的条件,以此来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
《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年5月1日施行后,我国实行了机动车第三者强制保险制度,但由于相关制度进展缓慢(《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草案)》经过公开征求意见,目前还在制定当中),这项制度还没有在全国正式开展起来。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和《强制保险条例》缺位引3收稿日期:2006-03-20作者简介:杨 敏(1971-),女,苗族,贵州安顺人,贵州民族学院法学院讲师。
发的法律适用问题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该法第17条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这为我国实行普遍的强制保险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本应配套实施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却迟迟未能出台,使得《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适用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案例:车主薛某于2004年5月将轿车借给了胡某使用。
当日,胡某驾驶轿车将穿越道路的池某碰撞倒地,致其重伤。
事故发生后,池某将薛、胡两人与薛某车辆的承保单位某保险公司告上了法庭,并要求保险公司在第三者责任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赔偿其经济损失。
法院审理后认为,鉴于国家尚未颁布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的法律规范,肇事车辆车主薛某与保险公司所签订的第三者责任险不视作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对池某要求保险公司赔偿其经济损失的诉求不予支持。
法院最后判令薛、胡两人赔偿池某医疗费、今后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共计44万多元。
一审判决作出后,薛某不服,向中级法院提起上诉,称一审没有判保险公司承担责任是错误的。
她认为在实践中,没有保“三者险”的车辆不能办理年检手续,不能上路行驶,“三者险”实际上就是强制险,保险公司应该赔偿经济损失。
中级法院审理后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根据该法律条款的立法精神,在此类案件中,保险公司既可以成为案件的被告,也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三者责任强制险与第三者责任商业险在法律概念上是有区别的。
虽然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规定的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国务院的相关具体办法也没有出台,但不能以此为理由免除保险公司的直接赔偿责任。
理由是,第一,在现有情况下,如果不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既不给车辆上牌照,也不能通过车辆检验,故该险种具有强制性质。
第二,中国保监会保监发(2004) 39号文件规定:“5月1日起,各财产保险公司暂时按照各地现行做法,采用公司现有三者险条款来履行道交法中强制三者险的有关规定与要求。
”作为国务院主管保险行业的职能机构,其通知对该行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因此,原审判令保险公司不需为原告直接承担损失赔偿责任不当,二审予以纠正。
据此,中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撤销本案原判,判令保险公司在薛某所投保的第三者人身伤害责任险约定的25万元范围内,直接全额赔偿池某经济损失25万元。
剩余19万多元的赔偿责任由薛、胡两人承担。
[1]本案所引发的问题是,强制第三者险尚未出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能否适用本案的争议,而该规定的适用与否,则又取决于对我国是否已经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这一关键问题的判断。
如果我国已经实行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则第76条的适用就不存在争议,否则,第76条的适用就缺乏基础。
那么,我国是否已经实行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呢?有些学者认为: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早在198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给国务院关于加快我国保险事业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实行第三者责任保险以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国务院[1984]151号文件批准了该报告,并要求各地遵照执行。
之后,许多省政府批准在相应地区实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并在机动车上牌、审验中将其作为限制条件,以保证这一制度的落实。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4]39号)也明确指出:“目前,我国近24经通过地方性行政规形式对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实行了强制,自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起,统一的强制第三者责任险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行”。
5月1日中国保监会已经因保险公司风险增加而对机动车辆保险费率作了调整,其中必须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上调了10%。
所以认为,目前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本质上就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之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国务院《强制保险条例》未出台,只能说明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而不能说明原有的24个省市规定的第三者责任保险是非强制的。
本案二审法院的判决便以此为依据。
还有些学者认为:第三者责任保险与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不是一回事。
不能将《保险法》上的第三者责任保险等同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上的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将二者混同的观点,都将导致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错误理解,更将导致不妥当的适用。
法院之所以认为现行的第三者责任险实质上就是强制保险的原因是基于实际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的增加。
由于肇事者经济能力所限,受害者经常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与赔偿,由此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
基于此,许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规定在辖区内强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当地公安车管部门则通过年审等措施来保证有关规定的执行。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这种通过地方性行政法规的形式强制机动车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就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指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
[2]以上两种观点的争议焦点是在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是否同一”上。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是:第一,国家保监委对保险公司当前经营三者险业务性质的界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目前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由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该条例一时还难以出台。
2004年4月国家保监委曾发出《关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讲到了有关强制保险的问题:“5月1日起,各财产保险公司暂时按照各地现行做法,采用公司现有三者险条款来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强制三者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待《条例》正式出台后,再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统一在全国实施。
此外,在《条例》出台前,暂不执行强制三者险保险标志的有关规定。
”但各部门理解不一样,一度出现混乱。
因此,2004年11月4日国家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给北京保监局[2004]208号的复函中关于商业三者险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冲突的问题作了作了明确批复:“在国务院正式出台强制三者险制度之前,目前保险公司经营的第三者责任险,所遵循的风险管理原则及费率厘定方式都属商业三者险范围,不承担《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强制三者险的职责。
相关公司可以严格按保险合同履行义务。
”正因为如此,对当前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的理解应是商业三者险而不是法定强制保险。
第二,现行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其并不具备《道交法》和保险理论所确定的强制险的性质,二者具体区别如下:一是目的、功能不同:现行三者险属于普通的商业保险,其目的在于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即通过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转移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