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学霸整理版绪论/文艺运动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对于当代文学的作用和意义文学一体化的实施(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确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地位;(2)对抗战以来的中国文艺运动进行总结,把解放区文艺树为全国文艺今后的发展范例;(3)对文学阵营与作家身份进行划分和规定;(4)通过成立文联、作协等文艺机构,实现了文艺工作的体制化。
意义: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建国初期有哪三次大的文艺批判运动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3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和“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3、60年代初期,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如何得以表现?(三次会议)1961.6月/ 新侨会议周总理发表讲话,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
会上拟定了“文艺八条”。
1962.2月/ 广州会议周总理在报告中,肯定了知识分子的进步作用。
陈毅指出,应该摘掉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帽子。
会上给三个挨批的话剧平了反,如《洞箫横吹》(海默)、《同甘共苦》(岳野)、《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1962.8月/ 大连会议邵荃麟针对创作题材单调、人物概念化、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不足的创作倾向,提出了关于“现实主义深化”、“写中间人物”的文艺主张。
4、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双百方针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来的文学,它主要指新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就其主体而言,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就其地域空间和文学格局来看,台港澳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特点①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密切联系,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②当代文学与当代社会政治有密切联系,始终贯穿着文艺思想斗争和文艺运动③当代文学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又有新发展④当代文学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
⑤当代文学具有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特点。
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艺界开始冲破教条主义束缚,一些青年作家或干预生活、揭露社会弊病,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或深入发掘爱情、探讨人性命题,如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等,这些创作真正地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双百方针”鼓舞下的这种文学创作被称为“干预生活”的创作,它构成了百花文学现象。
此类作品在1957年“反右”扩大化运动中遭到不公正批判,直到1979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左泥、吴真,从这些被封杀多年的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十七位作者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一书出版。
5、当代文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之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 表现在艺术实践上,这就是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问题。
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之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其中包括党如何领导文艺工作的问题。
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之三,是正确对待中外文艺遗产的批判继承与革新, 也就是如何贯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问题。
诗歌1、结合作品,简述闻捷爱情诗的特色。
闻捷的爱情诗,集中表现了新疆兄弟民族青年的爱情生活,感情真挚而热烈,它对纯真爱情的讴歌,是与新中国青年热爱劳动、热爱新生活、追求美好理想的高尚情操结合在一起的,它不只写了爱情,而且表现了爱情领域中新的生活内容,具有鲜明的五十年代时代特征。
《葡萄成熟了》马奶子葡萄成熟了,坠在碧绿的枝叶间,小伙子从田里回来了,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
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嘴唇都唱得发干了,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
小伙子们伤心又生气,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悭吝的姑娘啊!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
”姑娘们会心地笑了,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萄萄,放在那排伸长的手掌里,看看小伙子们怎么挑剔……小伙子们咬着酸葡萄,心眼里头笑咪咪:“多情的葡萄!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
”2、李瑛、李季、公刘诗歌特点及代表作。
李季诗歌特点:“石油诗人”。
明显的“叙事”倾向战争岁月的斗争主题与建设时代劳动主题的融合A.从诗歌表现形式来看,李季注重学习民间文艺,多运用民歌形式表现新生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B、就艺术表现而言,李季是一个具有叙事才能的诗人,善于提炼生活细节和故事情节,多通过叙事抒发感情。
语言清新、质朴、音调自然和谐,这一切构成了李季诗歌的重要艺术特征。
五句体四行体七言体民歌与鼓词相结合代表作:长篇叙事诗《杨高传》以陕北信天游的形式写下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公刘诗歌特点1、五十年代前期,诗歌格调清新明快,被称为“奇异的云”。
——《西盟的早晨》五十年代中期,公刘的诗歌题材转向赞美社会主义新生活,特别是表现大城市的工业建设。
这一时期的诗风,兼有北方唢呐的高亢和南方叶笛的柔情。
《五月一日的夜晚》《上海夜歌》(一)(二)《唢呐和叶笛》2、从“奇异的云”到“炽热的火”复出文坛之后,公刘逐渐失去对大自然美感的关注,更习惯于探索政治性的命题;在炽热的情感中,包容着强烈的反思意识和哲理的思辩,创造出奇特的构思和诗歌形象。
诗歌语言是倾泻的、呼吁式的,充满鼓动色彩,诗歌风格也呈现出雄浑激越的特征。
公刘新时期诗歌代表作《沉思》《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为灵魂辩护》《关于真理》《唉,大森林》《刑场》李瑛的诗歌特点1、李瑛的诗大部分是抒情短诗,主要取材于部队生活,以描写战士的生活、感情、理想和追求为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是战士。
2、李瑛有丰富的艺术感觉,特别是对自然景物有敏锐精微的发现,他善于采用因小及大的手法,从平凡生活中捕捉富有诗意的形象,并赋予它们以战士的性格和色彩。
3、李瑛诗歌建立在单纯和谐的基础上,诗风典雅精致,做到了刚健与细腻交融,明丽与质朴统一,注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从精美的画面中传达出新鲜的感受。
代表作《红柳集》《在燃烧的战场上》组诗《红花歌》《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春的笑容》新时期《一月的哀思》3、试论郭小川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抒情诗、叙事诗代表作)郭小川诗歌的特点与面貌①从诗歌主题与题材看,注重选取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自觉追求诗歌的时代色彩和生活哲理,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唱出昂扬的颂歌和战歌,成为郭小川诗歌的主旋律。
②以革命者的忠诚和胆识,袒露着诗人真实的灵魂和情感,敢于在时代激流中净化自己,并注意表现生活和人的情感世界的复杂性。
③注重诗歌形式和艺术风格的独创性郭小川艺术表现方式a.抒情方式;长于追求壮美、磅礴的气势和浓烈的抒情。
b.重视音乐性,讲究音韵,适于朗诵。
c.擅长运用比喻,象征手法,以凝炼明快的语言表现幽远的意境。
抒情诗:《致大海》、《望星空》叙事诗成就:《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4、贺敬之诗歌类型及代表作。
贺敬之诗歌类型①抒情短诗②长篇政治抒情诗长诗《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歌剧《白毛女》5、思考郭小川与贺敬之诗歌创作的异同。
◆相同之处①他们的作品中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浓厚的时代色彩。
②他们的诗歌都追求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高尚的政治理想。
③他们都注重诗歌艺术形式的创新和改革。
◆相异之处贺敬之是一位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的诗人。
他的每一首诗都相当稳定地保持了自己创作的水平线。
他的诗集中表现了人民的“大我”和气势沛然的全景。
但贺敬之比较追求时事性,侧重于对光明的歌颂,有时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满足感,这与诗人近距离观察生活有关。
郭小川作为一位坦诚的诗人,具有开阔的胸怀和宇宙意识。
他迈着大步前进,有时不免出现创作不平衡的现象。
忠于战士的职责和诗人追求新颖独特的艺术理念,使他经历了思想与情感的复杂矛盾。
6、简述朦胧诗现象(代表作家作品、主要面貌以及诗坛创新意义)。
朦胧诗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出现诗歌现象,表现一代青年在特定年代里经历的痛苦、迷惘、觉醒和追求的精神心路,诗歌充满强烈的否定意识和批判色彩,带有沉重的历史感、使命感,艺术表现上多受现代派诗风影响,精心营造意象框架,追求象征效果,采用、隐喻、通感、错觉、变形、梦幻、超现实主义等手法,造成整体上激愤、沉郁而又朦胧典雅的诗歌风格。
代表性诗人作品:北岛《回答》、《冷酷的希望》、《宣告》《触电》、《诗艺》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流水线》《呵,母亲》、《赠别》、《四月的黄昏》《致橡树》、《惠安女子》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风偷去了我们的桨》《一代人》、《昨天,像黑色的蛇》《红卫兵公墓》《弧线》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老房子]江河《没有写完的诗》杨炼、梁小斌、王小妮等。
朦胧诗的诗坛创新意义:1、“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其独特的诗质、题材、意象与语言是变革时代的诗歌特色的突出体现。
“朦胧诗”强化了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
2、它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返归诗的本体,注重审美追求。
7、艾青复出文坛后的创作面貌评述。
①围绕中国现实政治所做的思考,时事性和现实针对性强烈,如《在浪尖上》;②在哲理倾向的的概括中,或以如短章、小诗,寄寓丰富深沉的人生体验,如《鱼化石》、《镜子》,或以长篇巨制,努力把握人类历史,如《光的赞歌》;③创作于外题材作品,如《维也纳的鸽子》、《蓝色的多瑙河》。
8、评述舒婷诗歌风格。
1.擅长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运用特殊句式表达复杂曲折的感情,创造出含蓄优美的诗歌意境。
2.诗风柔婉典雅,语言精致,具有一种“美丽的忧伤”一代青年的崛起之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对人性复归的渴求:《流水线》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美丽的忧伤情绪:《呵,母亲》、《赠别》、《四月的黄昏》女性生命意识的张扬:《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十七年小说1、怎样理解50年代中期“干预生活”的小说现象?五十年代中期,双百方针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干预生活”作为一个文学主张和理论口号,出现在中国作家的讨论和思考中。
“干预生活”激活了两大创作题材:一是正视现实矛盾、揭露官僚主义,如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二是描写爱情婚姻,揭示情感世界,如宗璞的《红豆》。
“干预生活”就是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
即作家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腐朽、落后的事物以狠狠鞭打,并且呼唤与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前进。
2、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文坛意义。
赵树理的作品特色①取材地域集中,具有鲜明的山西地方色彩。
②坚持从生活出发写人物,热情歌颂农民在新时代中的成长。
特别是在新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反对脱离实际地拔高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