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社会主义: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40年代末亚欧出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50年代初,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东欧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不大。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社会主义阵营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加剧,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法西斯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争夺世界霸权,大肆侵略扩张,亚非欧一些首先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掀起了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面对法西斯的侵略,西方民主国家害怕遭到法西斯进攻,对法西斯侵略扩展采取了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嚣张气焰,使局部性的地区战争逐步滑向世界大战
二战(1939—1945)
原因分析:根本原因;危机冲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内部矛盾的发展;西方的绥靖政策;苏联中立自保;法西斯的侵略
性质:
战争进程:爆发阶段(战争特点;大事[德国突袭波兰;波兰迅速灭亡原因;突袭北欧;突袭西欧;敦克而克撤退;法国灭亡原因不列颠之战]);扩大阶段(战争特点;大事[突袭苏联;苏联失利原因;莫斯科战役;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标志、影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标志、意义;美国对法西斯政策的变化]);转折阶段(战争特点;大事[中途岛海战的时间、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间、意义;阿拉曼战役的时间、意义]);胜利阶段(战争特点;大事[北非战场的胜利与意大利投降;开罗会议的时间、国家、人物、内容、意义;德黑兰会议的时间、国家、人物、内容、意义;第二战场的开辟与意义;雅尔塔会议的背景、时间、国家、人物、内容、意义、局限;德国投降;波次坦会议的时间、国家、人物、内容;波次坦公告的时间、国家、内容;日本无条件投降时间、原因])
·由于战后新秩序的确立,二十年代资本主义政局稳定,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各国经济政治发展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英法衰退、美日崛起、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围绕战后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保障问题,帝国主义战胜国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斗争,英美逐渐掌握了战后欧洲的主宰权,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德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地位
·国际关系: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上升。美国对社会主义实行“冷战”。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5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局面形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朝多极方向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上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联邦德国和日本最突出,但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滞涨”状态;经济格局上从70年代起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2、法西斯结盟
原因与目的;过程(1936德意轴心;1937反共产国际协定[目的与实质]标志三国轴心形成);影响
3、西方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
含义(牺牲小国利益;祸水东引);原因(英法衰落;和平主义思潮;经济危机冲击;对苏联仇视;希特勒制造假象;根本是牺牲他国利益维护本国利益);表现(李顿调查团、对意大利的绥靖、对西班牙内战的不干涉与中立;慕尼黑阴谋[顶点、内容、危害]);实质;影响
30年代亚非人民的反法西斯大战
原因;概况(朝鲜、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的抗击对象、领导、性质);意义;成败原因;国际政治力量对西班牙内战的政策[英法不干涉、美国中立、苏联援助、国际纵队]及其原因、实质、影响
1、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目的;大事(日本全面侵华;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后果(局部战争逐步扩大为世界大战)
4、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标志:1936苏维埃八大(背景;内容)
·体制的特点(政治、经济)
·积极作用与严重问题
1、德国赔款问题
由来;鲁尔危机(原因;各方态度;影响);道威斯计划(内容;影响);杨格计划;实质
2、欧洲安全保障问题
由来;洛加诺公约(内容;影响)
3、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略)
二十年代:稳定与繁荣
2、美国—罗斯福新政
上台原因(原因;目的);内容(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手段;评价(理论来源;实质;作用;局限);成功的原因
3、德、日法西斯专政确立
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政治、经济];主观原因);概况(标志;方式;影响);内外政策(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外交);比较德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方式、标志、本质、影响;德日与美英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历史、政治、经济)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使苏联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存在的严重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0年代(1929—1939)
1、1929—33年的大危机
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过程(美—德—英日—法;金融—工业—农业)特点(猛广长大);影响(对资本主义各国影响;对世界格局影响);教训(居安思危;及时调整生产关系;协调国际经济关系)
·民族解放: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开始兴起,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引人注目。
50—80年代(1955—1991)
1、美国
·50—70年代:经济发展特征;原因
·1973—1975年:经济发展特征;原因
·1975—1980年:经济发展特征;原因
·波兰改革的原因;人物;结果
·匈牙利改革的原因;人物;内容;作用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原因;内容;结果
3、中国的改革开放
4、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目的;成败原因;教训
1、非洲的独立浪潮
2、拉美独立运动
3、第三世界的崛起
标志;含义;共同特征;意义
4、亚洲经济的发展
·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的时间;表现;原因;不足
特点:规模大时间长破坏性空前;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为世界大战;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胜利原因:
影响:灾难;对国际政治力量、国际关系、经济、科技、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教训:
二战时期:世界大战
·随着法西斯侵略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世界大战,最终形成世界性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国人民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80年代:经济发展特征;原因
·90年代:经济发展特征;原因
2、西欧
·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特征;原因
·西德经济发展的特征;原因
·欧洲一体化进程:原因;过程;目标;性质;影响
3、日本
·50—70年代经济发展的特征;表现;原因
·80年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原因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图谋与前景
4、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联合国(时间;总部;操纵国;机构;宗旨;原则;评价);对德日法西斯处置(法庭;占领方式;评价);
2、1946—1955两极格局形成
原因;过程;评价
当代世界是社与资两种制度激烈竞争和和平共处时期,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和腐朽趋势共存,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发展中国家兴起和困扰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及其对全球影响的深化和扩展的时期。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资本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
民族解放运动
国际关系
阶段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一战后初期(1917—1922)
1、经济: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处于恢复时期(略)
2、政治: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政局动荡(略)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7)
·历史条件:客观(物质基础;矛盾集合点;战争引起革命);主观(阶级基础;理论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基础)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战后初期(1945—1955)
1、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2、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处于恢复时期:原因
1、战后初期的苏联
经济恢复的表现;政治上存在的问题;外交政策变化
2、东欧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的原因;国家;建立方式;意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
3、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意义;解体的标志、原因
·泰国、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时间;原因;不足
·印度经济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原因;成就;问题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形成过程;原因;方式;本质;评价
6、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表现
7、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形成的过程、原因、表现、影响与动摇的原因、表现
1、苏联的改革
·苏共20大:背景;内容;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内容;失败原因
·勃烈日涅夫改革:重点;作用;局限
2、东欧改革
·改革的原因
·南斯拉夫改革的人物;内容;作用;存在问题
·战后帝国主义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导致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局动荡,经济恢复缓慢,人民革命高涨,为稳定统治秩序,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二十年代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年代(1923—1929)
20年代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英法
·英国经济发展特点(衰退)、原因;自治领分离运动(威斯敏斯特法、国名变化);外交(维持世界霸主地位、大陆均势政策)
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建立
1、凡尔塞体系
·巴黎和会:背景;时间;操纵国;法、英美、意、日等各国的瓜分目的;争夺的实质;会议性质
·内容:对德、奥、匈、保、土和约;对德凡尔塞条约的规定(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军备限制、赔款问题)
·维系工具:国联(时间、地点、操纵国、宗旨、实质、影响、美不参加原因)
·体系内部矛盾:战败与战胜;战胜国间;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
·过程:二月革命(成果、性质、两个政权并存);四月提纲(内容、意义);七月流血事件(影响);十月革命;
·建立政权:政治(建立苏维埃国家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签定布列斯特和约;组建红军)